美女中文网 clzw.net,电影大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哈哈哈!”
因为叶惟这篇《是时候评测影评人们了》,丽兹连番的乐笑,真可惜没能参与,这可是历史性的时刻啊!看着普格、霍尼克特等这些之前骂他的人都在上演现形记,感觉真爽,为好朋友骄傲嘛。
真想看到他们的表情!会不会很尴尬?还有什么?最挑剔影评人奖?它的评选取决于影评人平均评分排行榜的最低者,一部电影想得到他们的好评是最困难的。
获奖者没有让媒体大众意外,有着“全美脾气最坏的影评人”之称的《华尔街日报》的乔-摩根斯顿,比同行低了11%,这位74岁的老头历尽了影评界的沧桑变化,是现存不多的老资历。
【我们才知道乔也已经获得普利策奖了!继罗杰-艾伯特和史蒂芬-亨特后的第三位,就在去年,恭喜恭喜。乔并没有被我们豁免,因为我们也发现了他另一秘密。乔是那个最暴脾气的老头邻居,如果他有两张嘴巴,他一整天都会在互骂中度过。他给公认的经典差评实在太多,评说《杀死比尔》“虐待演员和观众”那都不是事,但他也是《警犬追杀令》在唯一的好评影评人(70分)“我为它的滑稽感到高兴”,等等…欧文打了0分“点缀着奇怪的丢脸感觉”。这其实真是一个极好的广告“《警犬追杀令》!它能让最狂热的影评人呕吐,让最挑剔的影评人喝彩!”回头我就要看看这部电影。】
亚军是《纽约客》的安东尼-莱恩,他还没有评过ss,自然就缺乏话题,人们的目光已经被季军牢牢吸引住了,《纽约邮报》的首席影评人卢-拉姆尼克!最挑剔的奖项被纽约帮所包揽,东海岸的风格如此,但拉姆尼克和viy的恩怨才是焦点。
【我的朋友卢很亲切和善,而这个卢是曾经在电影节和其他影评人争座位几乎打架的人,一直都觉得乔蒙受了很多冤屈。也许纽约影评人特别喜欢狗狗电影,卢以高于平均40分的75分称赞《102斑点狗》“这是那种超脱了评论的电影。”但当了全世界唯一好评者(75分)的《小丑杀手》是怎么回事,“首先这部黑色喜剧有一个男性强奸的场景,那比《激流四勇士》里的那个似乎温柔得多了。”无论你怎么想,我只是有个真诚建议,约会的时候千万别去看电影。】
叶惟对拉姆尼克的点评笑抽了很多人,可那就是拉姆尼克的评语,这能怪谁呢。
最挑剔之后是最中立,排行榜上同行差值最不高不低的那些人。冠军是《芝加哥读者》的j.r.琼斯,亚军是《沙龙》的斯蒂芬妮-扎克拉克,季军是《旧金山纪事报》的迈克-拉萨尔。他们的差值都不足1%,基本上每次的评分都是主流影评界的综合意见。
【琼斯的59分和采样电影的平均得分几乎一样,你可以称他为“影评界的瑞士”,如果非要从50位影评人中选出一位来评估一部电影,他将是最稳定、最可信的那个。他就像妈妈织的毛衣,不宽大也不挑剔,不花哨也不丑陋,实用。他还像《十二怒汉》里面的亨利-方达,当大家吵得面红耳赤时,不妨听听他怎么说。】
文章中没有如何打趣这些中立影评人,紧接着公布了罗杰-艾伯特的评测,非常惊人的结果!
艾伯特竟然比同行们高了11.5%,能排在最傻瓜影评人第四位。文中试图作出分析,这和艾伯特的风格有关,他喜欢对好电影打高分,对坏电影打超低分远比其他人少,而且一些影评界烂片他则认为是高分好电影。
【天啊!罗杰,你怎么会排在这里?这让我们的工作成果简直全部毁了,罗杰是世界上最好的影评人之一。数据显示罗杰并不是最刻薄的嘴巴,相反他待人宽厚,还要极有主见……(欧文:他的主见是主见,我的主见就是犯傻?小子你给我说清楚!)好了好了,我们这个评测真的仅供参考,数据能说一些话,但还说不了全部。每部电影和每篇影评都要做具体的每次评估才能知道好坏。你知道有什么是科学搞不定的吗?对的,女人和电影。】
啊?丽兹看到最后怔了怔,噢!有点儿失落。不过想想的确是这样,比如ss现在和《102斑点狗》的新鲜度差不多,那么如果艾伯特打了ss高分,他和拉姆尼克在数据上是做了同样的事情,实际上并不一样。
太多新闻话题了!媒体们足以的兴奋,第一次有电影人以这种方式炮轰影评界,叶惟还在文章附录放出统计数据文件,任何人想要详细了解都能免费下载,以他的身份敢这么做,就不会做假。
影迷粉丝们真高兴,viy说了就是新奇幽默,就算这玩意仅供参考,却绝对狠狠的耍了影评界一把!不知道j.r.琼斯等那些最中立影评人的评价是什么?
叶惟似乎为了避嫌而没有提及,但很快就有影迷整理传播这些获奖影评人们的态度,莱恩、扎克拉克都还未作评,迈克-拉萨尔打了b-的差评……
一些影评人好像打定主意要无视ss或者看定了形势再评,不愿意参与进来,其实影迷都知道是由于ss敏感的宗教基调。而最傻、最平庸、最挑剔和最中立四位冠军,格雷伯曼打了a,理查德-科利斯还未作评,摩根斯顿和琼斯都打了好评!
“很难不喜欢它的感动。”3/4,乔-摩根斯顿
“因为导演叶惟成熟的发挥、故事真实的勇气、无可挑剔的对话,这部可信的、疼痛和乐观的电影将永远留在记忆中。”3.5/4,j.r.琼斯
能让冠军们全都乱了阵脚,这样的ss已经必定是观众拥护、影评争议的电影,就看会到哪样的争议程度了。
……
16号星期一如期到来,一个个新事态让这场口水战进入到白热化,被全球娱乐媒体所报道。 s延续了首天的强势表现拿下周末北美票房冠军。《是时候评测影评人们了》引发影迷圈的网络热议,网发言人表示早一步已和叶惟团队合作,网站将会完善这些评论家数据统计系统,像“平均评分(average-review-score)”,与同行均分的对比,又像评论分组,所有评论中有多少比同行更高,多少一样,多少更低,让他们的风格和最新排名随时可以查到。
在疗养中的罗杰-艾伯特在《芝加哥太阳报》和他的影评官网发表了ss的影评,以大拇指做出评分:★★★★
艾伯特参加过无数的口水战,而这次他决心支持ss,四星的满分影评,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心情。
【《灵魂冲浪人》基于贝瑟尼-汉密尔顿的真实故事,一个现年16岁的少女在三年前遇到鲨鱼袭击而失去几乎整条左手臂。一个月后,她回到了冲浪板上,现在她已经赢下锦标赛冠军,刚刚成为专业冲浪者。所有这些都是了不起的事实。
这是部没有问题的电影,尽管它有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设定。
贝瑟尼(艾玛-罗伯茨)有一个和乐融融的专业冲浪运动员家庭,和一只又大又友善的狗,她有交心的好朋友,冲浪的天赋,生活于就在海滩边的地方。她是个忠坚虔诚的基督徒,还从她的精神领袖们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她是个有着强烈的竞争精神的永不言败的乐观主义者。这女孩几乎就活在梦幻中。
但影片里还有着更多。一个13岁的女孩失去一条手臂能继续微笑吗?不能,能也是装着没事。制片人、编剧和导演叶惟向观众展示了完整的贝瑟尼,灵魂的黑夜,悲伤和愤怒的时刻,虚无主义的诱惑,绝望的引诱,以及被憎恨的心摧毁。
叶惟讲故事的策略并没有控制贝瑟尼而不让她意识到这些痛苦,这部电影一次次让她直面自己故事的悲惨,像恶魔般不断引诱她怀疑她的宗教信仰,觉得一切糟糕透顶,她不可能完成一些鼓舞人心的事情,她是个悲剧。
正基于这种策略,《灵魂冲浪人》有很多特别令人信服的场景和台词。故事发生后,贝瑟尼在医院醒来就问她的青少年导师为什么上天要这样对待她?她回家后独自躲在卫生间哭泣。她装上无用的假肢后拒绝再使用它,并发怒说自己什么都没得到。她怒吼一直支持她的家人和挚友。她对她的狗吐露心声。
还有很多,最让我动容的时刻是贝瑟尼半夜恶梦醒来后哭着哀求上帝显灵,给她坚持勇气和信仰的理由。这是在电影史中都少有的如此有力的时刻,把崩溃的乐天派的忧郁、怀疑、在命运面前的卑微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正在抗癌的我来说,我明白当中的黑暗,从那里开始我就有点止不住我的眼泪。
贝瑟尼完全有放弃的理由,她和她的家庭也一度放弃了,但她最终继续顽强。即使电影对她的康复过程稍显敷衍,什么都没有消失,真真实实的全在其中,这让我能毫不保留地为她的信念和精神喝彩,为她的痛苦而痛心,给她的决心充分的信任,认同她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员,这个13岁的女孩。
这部电影始终没有沉溺悲痛,它有很多细节让我欢笑,特别是贝瑟尼一家那件《创造亚当》改图版t恤,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但我真的是拍掌大笑。这个细节也让那些用乐观掩盖压抑的家人那么真实,你能实质般感受到他们的心情,他们如何互相支持,如何把悲伤转化为温暖和爱,真是不可思议。
叶惟对细节的处理事实上非常周到,他清楚电影必须要告诉观众什么,例如贝瑟尼的医疗信息,一个月后就回归大海对伤口有什么风险,在医生给她建议和她父母的谈话中,我们得以了解她的康复是个困难和复杂的过程。而电影通过蒙太奇手法快速表达了这个过程,对一部分观众也许感觉有什么缺失,但如果你留意场景的细节,她是不容易的。有几个场景的贝瑟尼甚至有明显的失眠黑眼圈,那正是她灵魂挣扎的时刻。
艾玛-罗伯茨是个讨喜的、让人信服的女主角,相比她在她今年的另一部电影《美人鱼》中演的另一个13岁女孩,她就像被叶惟施放了什么奇幻魔法。演贝瑟尼父母的科林-费斯和海伦-亨特都有出色的演绎,虽然除了支持女儿,剧本的确没有给他们太多的选择,但他们抓住每个机会表现他们的复杂并在一次争吵中爆发。
哦,我怎么会忘记莎拉导师(梅丽莎-麦卡西),了不起的表演,了不起的人物,她是这部电影非常有效的缓冲带。贝瑟尼的挚友阿兰娜(谢琳-伍德蕾)忠实地发挥作用,另一位年轻女演员特丽莎-梅诺尔也让人印象深刻,她的冲浪手角色戏份不多,贝瑟尼的竞争对手,不是那种恶毒的金发女郎,这电影没有一个恶棍。
《灵魂冲浪人》告诉我,叶惟保持了水准,这个18岁的电影天才是个年少轻狂的问题人物,但他真的很会拍电影。
这是不是一部有益的励志影片?毫无疑问它是,不只是。】
……
也是在这天早上,随着新一天的《洛杉矶时报》发售和官网更新,整个周末被叶惟热炒的《影评之死》终于面世。
如果说艾伯特的参战令人激动,写出的上乘影评却不让人惊讶。叶惟这篇长文就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不是典型的viy说了,更不是他在社交网站的嬉笑怒骂,哪有什么笑话?
看着报纸和网页的很多人突然惊醒,那些笑话是诱饵!因为这根本一点都不轻松,这都不知道是给谁看的……
但有些人,感到了震撼。
【影评之死叶惟,2006-10-16
要谈影评的死亡,有四个领域不得不先厘清,电影人界,学术界,影评界,观众界。四者之间怎么先后排序,起什么样的相互作用,都是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核心问题在于他们怎么看待电影,他们又是怎么看电影。
观众界是最好介绍的了。电影绝对是最没有艺术架子的艺术创作品之一,对于其它大部分的艺术品,人们都默契的认同观者和评论者需要该艺术领域的一定学识,你要欣赏一幅梵高的画作就要有油画认知,你要评论一首肖邦的钢琴曲也得有乐理基础。懂得美学,兼备史学也是需要的,正如当你阅读一部托尔斯泰的小说。
但对电影这一领域,大众的默契则似乎是你不需要任何的学识,就可以观看、看懂并评论任意一部电影。
这自然是因为电影从诞生之初就被作为一种大众商品进行贩卖,它当商品比当艺术品的时间还长。后来好莱坞把这种商品变成了畅销商品,它多数时候就是在讨好观众。这使得日子一长,你走进艺术展馆总会带着尊重的心,你走进电影院却多半是想“我今天能不能有个乐子就看这些拍电影的了,他们最好能。”
电影不只是商品,电影还是一门艺术,不管是大众艺术或是什么。我不确定是从来如此还是时至今日才如此,多数观众已经遗忘甚至是不屑这一点。
回溯到1960s-1970s年代,观众界还不是现在这样,那也可能是美国影评界最好和最有影响力的一段岁月。一切开始于1955年著名影评家詹姆斯-艾吉去世,1958年他的影评文集出版,这是美国史上第一本影评文集,它意味影评人正式获得知识分子的头衔,他们写的东西会被严肃对待。然后,英雄人物们应运而生。
在那个年代,《纽约客》的影评家宝琳-凯尔的一篇影评就能把一部电影推举为伟大作品。很多新好莱坞电影因为得到她那激情锐利的呐喊,还未上映就轰动全美,又或是一夜间从无人问津变得场场爆满。
不过别误会,宝琳-凯尔是真正把影评推向大众化的人之一,她的理念初衷是“我担心某一天电影不再是唯一一种每个人都能自由享受并发表意见的艺术,我担心它变成像音乐、美术一样,成为只允许学术界研究和鉴赏的东西。”
罗杰-艾伯特也担心这点,他还担心电影艺术的平民化会使艺术电影失去地位和生存空间,因为大众最热衷的肯定是他们所能理解的那部分。所以他在《芝加哥太阳极》和影评电视节目中大力推荐经典艺术片和“被遗忘的电影”。
安德鲁-萨里斯是另一派的重要人物,你也许听说过“作者论”电影是导演的作品。它源于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是萨里斯在美国带头极力传播作者论,用作者论写影评,发掘默默无闻的新导演,平反被人忽视的老导演。那时候法国新浪潮运动也开始了,随后是新好莱坞运动,导演的声望地位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萨里斯和凯尔是一生的死敌,两人从60年代起的论战奠定了美国影评界的派系。
凯尔不同意作者论和萨里斯其它那些理论,像是建立一个影评新体系“导演万神殿”(pantheon,把导演们分层排序)的想法。她认为作者论是通过牺牲制片人、编剧和演员等主创来抬高导演,以其审美方式更会把一些垃圾(trash是凯尔最喜欢的影评用词之一)视为艺术,它是反智和反艺术的,如同某种邪教仪式。
而萨里斯对主流纸媒上的影评中的陈词滥调十分不屑。引用同时期另一位影评家以斯拉-古德曼讽刺的“决定性评语表”可以说明情况:
“人们说很多时候影评人们的影评比他们评论着的电影还要陈词滥调,样本评论语句有:‘绝对能火、令人震惊的、扣人心弦的、奢侈的和令人激动的、豪华的、迷人的想象力、前进、伟大的戏剧、绝对的银幕艺术、非常不错的表现、激动人心的紧张、巨大的动人、壮观的结局、无能的导演、异常的笨拙、惊掉下巴、肾上腺素狂飙、令人费解的、地狱般的、非常好的、引起共鸣、让人迷醉、黑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强烈的自我、完美的程度、惊人的、了不起的。’听上去我们所有时间都在大惊小怪。”
萨里斯认为这些影评人没有激情,不敢冒险,他说“缺失批评理论使美国影评界喜怒无常,每部电影的好坏都只是因为看得开心或不开心。”他提出影评人一定要热爱电影,以电影艺术为呼吸,言之就要有物,应当结合理论、历史和电影本身的调度,解释清楚为什么一部电影是好电影或坏电影。
对于凯尔的论调,萨里斯承认影片的原始故事通常不是导演想出来的,但导演的工作主要就是以个人的风格把剧本文字转化为影像,而因为影评又是把影像转化为文字,所以传统影评人很少关注到影片纯粹的美学,只是复述了影片内容。而他的作者论影评,必须把形式放在比内容更高的位置来看待,这才能帮助影迷真正认识到导演的风格。
不满萨里斯的还有很多人,像德怀特-麦克唐纳,这位纽约的精英知识分子、文化评论家最不满的是萨里斯把属于大众文化的电影高雅化,如使用一些高雅艺术领域的评论术语去写影评,混淆了先锋艺术和主流艺术的界限。
他的批评逼迫评论家们纷纷选择阵营。电影艺术算是什么。
相比麦克唐纳... -->>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哈哈哈!”
因为叶惟这篇《是时候评测影评人们了》,丽兹连番的乐笑,真可惜没能参与,这可是历史性的时刻啊!看着普格、霍尼克特等这些之前骂他的人都在上演现形记,感觉真爽,为好朋友骄傲嘛。
真想看到他们的表情!会不会很尴尬?还有什么?最挑剔影评人奖?它的评选取决于影评人平均评分排行榜的最低者,一部电影想得到他们的好评是最困难的。
获奖者没有让媒体大众意外,有着“全美脾气最坏的影评人”之称的《华尔街日报》的乔-摩根斯顿,比同行低了11%,这位74岁的老头历尽了影评界的沧桑变化,是现存不多的老资历。
【我们才知道乔也已经获得普利策奖了!继罗杰-艾伯特和史蒂芬-亨特后的第三位,就在去年,恭喜恭喜。乔并没有被我们豁免,因为我们也发现了他另一秘密。乔是那个最暴脾气的老头邻居,如果他有两张嘴巴,他一整天都会在互骂中度过。他给公认的经典差评实在太多,评说《杀死比尔》“虐待演员和观众”那都不是事,但他也是《警犬追杀令》在唯一的好评影评人(70分)“我为它的滑稽感到高兴”,等等…欧文打了0分“点缀着奇怪的丢脸感觉”。这其实真是一个极好的广告“《警犬追杀令》!它能让最狂热的影评人呕吐,让最挑剔的影评人喝彩!”回头我就要看看这部电影。】
亚军是《纽约客》的安东尼-莱恩,他还没有评过ss,自然就缺乏话题,人们的目光已经被季军牢牢吸引住了,《纽约邮报》的首席影评人卢-拉姆尼克!最挑剔的奖项被纽约帮所包揽,东海岸的风格如此,但拉姆尼克和viy的恩怨才是焦点。
【我的朋友卢很亲切和善,而这个卢是曾经在电影节和其他影评人争座位几乎打架的人,一直都觉得乔蒙受了很多冤屈。也许纽约影评人特别喜欢狗狗电影,卢以高于平均40分的75分称赞《102斑点狗》“这是那种超脱了评论的电影。”但当了全世界唯一好评者(75分)的《小丑杀手》是怎么回事,“首先这部黑色喜剧有一个男性强奸的场景,那比《激流四勇士》里的那个似乎温柔得多了。”无论你怎么想,我只是有个真诚建议,约会的时候千万别去看电影。】
叶惟对拉姆尼克的点评笑抽了很多人,可那就是拉姆尼克的评语,这能怪谁呢。
最挑剔之后是最中立,排行榜上同行差值最不高不低的那些人。冠军是《芝加哥读者》的j.r.琼斯,亚军是《沙龙》的斯蒂芬妮-扎克拉克,季军是《旧金山纪事报》的迈克-拉萨尔。他们的差值都不足1%,基本上每次的评分都是主流影评界的综合意见。
【琼斯的59分和采样电影的平均得分几乎一样,你可以称他为“影评界的瑞士”,如果非要从50位影评人中选出一位来评估一部电影,他将是最稳定、最可信的那个。他就像妈妈织的毛衣,不宽大也不挑剔,不花哨也不丑陋,实用。他还像《十二怒汉》里面的亨利-方达,当大家吵得面红耳赤时,不妨听听他怎么说。】
文章中没有如何打趣这些中立影评人,紧接着公布了罗杰-艾伯特的评测,非常惊人的结果!
艾伯特竟然比同行们高了11.5%,能排在最傻瓜影评人第四位。文中试图作出分析,这和艾伯特的风格有关,他喜欢对好电影打高分,对坏电影打超低分远比其他人少,而且一些影评界烂片他则认为是高分好电影。
【天啊!罗杰,你怎么会排在这里?这让我们的工作成果简直全部毁了,罗杰是世界上最好的影评人之一。数据显示罗杰并不是最刻薄的嘴巴,相反他待人宽厚,还要极有主见……(欧文:他的主见是主见,我的主见就是犯傻?小子你给我说清楚!)好了好了,我们这个评测真的仅供参考,数据能说一些话,但还说不了全部。每部电影和每篇影评都要做具体的每次评估才能知道好坏。你知道有什么是科学搞不定的吗?对的,女人和电影。】
啊?丽兹看到最后怔了怔,噢!有点儿失落。不过想想的确是这样,比如ss现在和《102斑点狗》的新鲜度差不多,那么如果艾伯特打了ss高分,他和拉姆尼克在数据上是做了同样的事情,实际上并不一样。
太多新闻话题了!媒体们足以的兴奋,第一次有电影人以这种方式炮轰影评界,叶惟还在文章附录放出统计数据文件,任何人想要详细了解都能免费下载,以他的身份敢这么做,就不会做假。
影迷粉丝们真高兴,viy说了就是新奇幽默,就算这玩意仅供参考,却绝对狠狠的耍了影评界一把!不知道j.r.琼斯等那些最中立影评人的评价是什么?
叶惟似乎为了避嫌而没有提及,但很快就有影迷整理传播这些获奖影评人们的态度,莱恩、扎克拉克都还未作评,迈克-拉萨尔打了b-的差评……
一些影评人好像打定主意要无视ss或者看定了形势再评,不愿意参与进来,其实影迷都知道是由于ss敏感的宗教基调。而最傻、最平庸、最挑剔和最中立四位冠军,格雷伯曼打了a,理查德-科利斯还未作评,摩根斯顿和琼斯都打了好评!
“很难不喜欢它的感动。”3/4,乔-摩根斯顿
“因为导演叶惟成熟的发挥、故事真实的勇气、无可挑剔的对话,这部可信的、疼痛和乐观的电影将永远留在记忆中。”3.5/4,j.r.琼斯
能让冠军们全都乱了阵脚,这样的ss已经必定是观众拥护、影评争议的电影,就看会到哪样的争议程度了。
……
16号星期一如期到来,一个个新事态让这场口水战进入到白热化,被全球娱乐媒体所报道。 s延续了首天的强势表现拿下周末北美票房冠军。《是时候评测影评人们了》引发影迷圈的网络热议,网发言人表示早一步已和叶惟团队合作,网站将会完善这些评论家数据统计系统,像“平均评分(average-review-score)”,与同行均分的对比,又像评论分组,所有评论中有多少比同行更高,多少一样,多少更低,让他们的风格和最新排名随时可以查到。
在疗养中的罗杰-艾伯特在《芝加哥太阳报》和他的影评官网发表了ss的影评,以大拇指做出评分:★★★★
艾伯特参加过无数的口水战,而这次他决心支持ss,四星的满分影评,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心情。
【《灵魂冲浪人》基于贝瑟尼-汉密尔顿的真实故事,一个现年16岁的少女在三年前遇到鲨鱼袭击而失去几乎整条左手臂。一个月后,她回到了冲浪板上,现在她已经赢下锦标赛冠军,刚刚成为专业冲浪者。所有这些都是了不起的事实。
这是部没有问题的电影,尽管它有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设定。
贝瑟尼(艾玛-罗伯茨)有一个和乐融融的专业冲浪运动员家庭,和一只又大又友善的狗,她有交心的好朋友,冲浪的天赋,生活于就在海滩边的地方。她是个忠坚虔诚的基督徒,还从她的精神领袖们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她是个有着强烈的竞争精神的永不言败的乐观主义者。这女孩几乎就活在梦幻中。
但影片里还有着更多。一个13岁的女孩失去一条手臂能继续微笑吗?不能,能也是装着没事。制片人、编剧和导演叶惟向观众展示了完整的贝瑟尼,灵魂的黑夜,悲伤和愤怒的时刻,虚无主义的诱惑,绝望的引诱,以及被憎恨的心摧毁。
叶惟讲故事的策略并没有控制贝瑟尼而不让她意识到这些痛苦,这部电影一次次让她直面自己故事的悲惨,像恶魔般不断引诱她怀疑她的宗教信仰,觉得一切糟糕透顶,她不可能完成一些鼓舞人心的事情,她是个悲剧。
正基于这种策略,《灵魂冲浪人》有很多特别令人信服的场景和台词。故事发生后,贝瑟尼在医院醒来就问她的青少年导师为什么上天要这样对待她?她回家后独自躲在卫生间哭泣。她装上无用的假肢后拒绝再使用它,并发怒说自己什么都没得到。她怒吼一直支持她的家人和挚友。她对她的狗吐露心声。
还有很多,最让我动容的时刻是贝瑟尼半夜恶梦醒来后哭着哀求上帝显灵,给她坚持勇气和信仰的理由。这是在电影史中都少有的如此有力的时刻,把崩溃的乐天派的忧郁、怀疑、在命运面前的卑微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正在抗癌的我来说,我明白当中的黑暗,从那里开始我就有点止不住我的眼泪。
贝瑟尼完全有放弃的理由,她和她的家庭也一度放弃了,但她最终继续顽强。即使电影对她的康复过程稍显敷衍,什么都没有消失,真真实实的全在其中,这让我能毫不保留地为她的信念和精神喝彩,为她的痛苦而痛心,给她的决心充分的信任,认同她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员,这个13岁的女孩。
这部电影始终没有沉溺悲痛,它有很多细节让我欢笑,特别是贝瑟尼一家那件《创造亚当》改图版t恤,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但我真的是拍掌大笑。这个细节也让那些用乐观掩盖压抑的家人那么真实,你能实质般感受到他们的心情,他们如何互相支持,如何把悲伤转化为温暖和爱,真是不可思议。
叶惟对细节的处理事实上非常周到,他清楚电影必须要告诉观众什么,例如贝瑟尼的医疗信息,一个月后就回归大海对伤口有什么风险,在医生给她建议和她父母的谈话中,我们得以了解她的康复是个困难和复杂的过程。而电影通过蒙太奇手法快速表达了这个过程,对一部分观众也许感觉有什么缺失,但如果你留意场景的细节,她是不容易的。有几个场景的贝瑟尼甚至有明显的失眠黑眼圈,那正是她灵魂挣扎的时刻。
艾玛-罗伯茨是个讨喜的、让人信服的女主角,相比她在她今年的另一部电影《美人鱼》中演的另一个13岁女孩,她就像被叶惟施放了什么奇幻魔法。演贝瑟尼父母的科林-费斯和海伦-亨特都有出色的演绎,虽然除了支持女儿,剧本的确没有给他们太多的选择,但他们抓住每个机会表现他们的复杂并在一次争吵中爆发。
哦,我怎么会忘记莎拉导师(梅丽莎-麦卡西),了不起的表演,了不起的人物,她是这部电影非常有效的缓冲带。贝瑟尼的挚友阿兰娜(谢琳-伍德蕾)忠实地发挥作用,另一位年轻女演员特丽莎-梅诺尔也让人印象深刻,她的冲浪手角色戏份不多,贝瑟尼的竞争对手,不是那种恶毒的金发女郎,这电影没有一个恶棍。
《灵魂冲浪人》告诉我,叶惟保持了水准,这个18岁的电影天才是个年少轻狂的问题人物,但他真的很会拍电影。
这是不是一部有益的励志影片?毫无疑问它是,不只是。】
……
也是在这天早上,随着新一天的《洛杉矶时报》发售和官网更新,整个周末被叶惟热炒的《影评之死》终于面世。
如果说艾伯特的参战令人激动,写出的上乘影评却不让人惊讶。叶惟这篇长文就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不是典型的viy说了,更不是他在社交网站的嬉笑怒骂,哪有什么笑话?
看着报纸和网页的很多人突然惊醒,那些笑话是诱饵!因为这根本一点都不轻松,这都不知道是给谁看的……
但有些人,感到了震撼。
【影评之死叶惟,2006-10-16
要谈影评的死亡,有四个领域不得不先厘清,电影人界,学术界,影评界,观众界。四者之间怎么先后排序,起什么样的相互作用,都是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核心问题在于他们怎么看待电影,他们又是怎么看电影。
观众界是最好介绍的了。电影绝对是最没有艺术架子的艺术创作品之一,对于其它大部分的艺术品,人们都默契的认同观者和评论者需要该艺术领域的一定学识,你要欣赏一幅梵高的画作就要有油画认知,你要评论一首肖邦的钢琴曲也得有乐理基础。懂得美学,兼备史学也是需要的,正如当你阅读一部托尔斯泰的小说。
但对电影这一领域,大众的默契则似乎是你不需要任何的学识,就可以观看、看懂并评论任意一部电影。
这自然是因为电影从诞生之初就被作为一种大众商品进行贩卖,它当商品比当艺术品的时间还长。后来好莱坞把这种商品变成了畅销商品,它多数时候就是在讨好观众。这使得日子一长,你走进艺术展馆总会带着尊重的心,你走进电影院却多半是想“我今天能不能有个乐子就看这些拍电影的了,他们最好能。”
电影不只是商品,电影还是一门艺术,不管是大众艺术或是什么。我不确定是从来如此还是时至今日才如此,多数观众已经遗忘甚至是不屑这一点。
回溯到1960s-1970s年代,观众界还不是现在这样,那也可能是美国影评界最好和最有影响力的一段岁月。一切开始于1955年著名影评家詹姆斯-艾吉去世,1958年他的影评文集出版,这是美国史上第一本影评文集,它意味影评人正式获得知识分子的头衔,他们写的东西会被严肃对待。然后,英雄人物们应运而生。
在那个年代,《纽约客》的影评家宝琳-凯尔的一篇影评就能把一部电影推举为伟大作品。很多新好莱坞电影因为得到她那激情锐利的呐喊,还未上映就轰动全美,又或是一夜间从无人问津变得场场爆满。
不过别误会,宝琳-凯尔是真正把影评推向大众化的人之一,她的理念初衷是“我担心某一天电影不再是唯一一种每个人都能自由享受并发表意见的艺术,我担心它变成像音乐、美术一样,成为只允许学术界研究和鉴赏的东西。”
罗杰-艾伯特也担心这点,他还担心电影艺术的平民化会使艺术电影失去地位和生存空间,因为大众最热衷的肯定是他们所能理解的那部分。所以他在《芝加哥太阳极》和影评电视节目中大力推荐经典艺术片和“被遗忘的电影”。
安德鲁-萨里斯是另一派的重要人物,你也许听说过“作者论”电影是导演的作品。它源于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是萨里斯在美国带头极力传播作者论,用作者论写影评,发掘默默无闻的新导演,平反被人忽视的老导演。那时候法国新浪潮运动也开始了,随后是新好莱坞运动,导演的声望地位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萨里斯和凯尔是一生的死敌,两人从60年代起的论战奠定了美国影评界的派系。
凯尔不同意作者论和萨里斯其它那些理论,像是建立一个影评新体系“导演万神殿”(pantheon,把导演们分层排序)的想法。她认为作者论是通过牺牲制片人、编剧和演员等主创来抬高导演,以其审美方式更会把一些垃圾(trash是凯尔最喜欢的影评用词之一)视为艺术,它是反智和反艺术的,如同某种邪教仪式。
而萨里斯对主流纸媒上的影评中的陈词滥调十分不屑。引用同时期另一位影评家以斯拉-古德曼讽刺的“决定性评语表”可以说明情况:
“人们说很多时候影评人们的影评比他们评论着的电影还要陈词滥调,样本评论语句有:‘绝对能火、令人震惊的、扣人心弦的、奢侈的和令人激动的、豪华的、迷人的想象力、前进、伟大的戏剧、绝对的银幕艺术、非常不错的表现、激动人心的紧张、巨大的动人、壮观的结局、无能的导演、异常的笨拙、惊掉下巴、肾上腺素狂飙、令人费解的、地狱般的、非常好的、引起共鸣、让人迷醉、黑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强烈的自我、完美的程度、惊人的、了不起的。’听上去我们所有时间都在大惊小怪。”
萨里斯认为这些影评人没有激情,不敢冒险,他说“缺失批评理论使美国影评界喜怒无常,每部电影的好坏都只是因为看得开心或不开心。”他提出影评人一定要热爱电影,以电影艺术为呼吸,言之就要有物,应当结合理论、历史和电影本身的调度,解释清楚为什么一部电影是好电影或坏电影。
对于凯尔的论调,萨里斯承认影片的原始故事通常不是导演想出来的,但导演的工作主要就是以个人的风格把剧本文字转化为影像,而因为影评又是把影像转化为文字,所以传统影评人很少关注到影片纯粹的美学,只是复述了影片内容。而他的作者论影评,必须把形式放在比内容更高的位置来看待,这才能帮助影迷真正认识到导演的风格。
不满萨里斯的还有很多人,像德怀特-麦克唐纳,这位纽约的精英知识分子、文化评论家最不满的是萨里斯把属于大众文化的电影高雅化,如使用一些高雅艺术领域的评论术语去写影评,混淆了先锋艺术和主流艺术的界限。
他的批评逼迫评论家们纷纷选择阵营。电影艺术算是什么。
相比麦克唐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