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中文网 www.clzw.net,巫也是道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为人黑身人面,各cāo一龟。(rì照故城,东海峪一带)
玄股之国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使两鸟夹之。一曰在雨师妾北。(两城镇遗址)
毛民之国在其北,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胶南县)
劳民国在其北,其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为人面目手足尽黑。(青岛市区,胶州三里河一带)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句芒:chūn神)
编辑本段参考价值
民俗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rì、jīng卫填海、羿shè九rì、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shè,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sè,首冲南方。”
历史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sè彩,其真实xìng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sè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rì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sè彩,具有神谱的xìng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科学
山海经
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rì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yīn。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sè,居钟山下。”
文学
神话乃文学之母。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神话中所见的盘古与rì月江海的关系。神话说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rì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rì月江海、人间万物……都有盘古的影子。神话转换为其它文学形式以后,虽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神话却在作为文学中艺术xìng的冲击力量而活跃起来。(语见王着《神话与小说》)例如: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淮南子说山训一则》窦中亮
说起《山海经》,国人大都知道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奇书、怪书。此书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虽仅有三万一千余字,但就其叙述的内容而言,从天文、地理、神话、宗教,到民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实为研究上古时代绝好的宝贵资料。然而,由于它所述多奇诡怪异,常被人斥为荒诞无经,所以,《山海经》的书名虽最早见之于《史记》,但司马迁观之却叹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因此,直到约百年后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山海经》涉猎之广,内容之奇杂,从古至今使人对其该归于何类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对它的作者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是个谜,乃至酿成学术界中千年未解的悬案。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面对难以掩盖的漏洞,他只好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来作掩饰。所以,《山海经》的作者便成了众多学者考证的对象,种种假说纷纷而出,如”夷坚作说”;”邹衍作说”;后人综合炎黄两族的传说而成说;南方楚人作说;巴蜀人作说;早期方士作说,等等。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以上各说虽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经》的作者是中国人。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有关《山海经》作者的争论并未到此为止,一些学者、特别是国外学者对《山海经》的内容的作过仔细分析和研究后,将寻踪作者的视角向国外延伸,作出了令人大吃一惊的结论。他们说,《山海经》并不是中国人所作,它的真正作者很可能是外国人。这种说法就象《山海经》中光怪陆离的神话一样,让人大开眼界!那么,他们得出这种结论的根据何在?法国汉学家马伯乐认为,《山海经》所述地理系受到公元前5世纪外来的印度和伊朗文化cháo流的刺激和影响而成。其言下之意,暗示《山海经》的作者可能是印度人或伊朗人。而香港学者卫聚贤在其《古史研究》一书中,进一步明确《山海经》的作者为印度人隋巢子。
1978年在台北出版的《屈原与九歌》的作者苏雪林在提及《山海经》时,又把作者的属地推向更西更远的巴比伦。他认为,《山海经》是关于阿拉伯半岛中两河流域的地理书,原为古巴比伦人所作,战国时由波斯人带到中国,其中有些关于中国地理的内容是后人混入的。他还认为,《山海经》可能是也是邹衍的讲义,由其弟子笔录,但记录者并非一人。(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古人的想象出来的动物或事物可能在当时有确切的原形。或者是异域文明带来的不属于本土的不明生物.其目的可能是要在各种生命中选取适合生存的条件)
编辑本段相关作品
《读山海经》
山海经
陶渊明
jīng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古诗大意jīng卫口、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jīng神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徒然胸怀昔rì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
◇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jīng卫和刑天。“jīng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jīng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jīng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jīng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jīng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cāo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jīng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jīng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jīng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jīng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jīng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炎帝之女变成jīng卫,刑天变成rǔ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jīng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jīng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rì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1.夸父逐rì:夸父与rì逐走,入rì。渴,yù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刑天舞干戚:“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rǔ为目,以脐为口,cāo干戚以舞。”后来陶渊明有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我觉得孙悟空有点刑天的气概。
夸父逐rì(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逐rì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rì逐走,入rì,渴,yù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河仍嫌不足,于是,yù饮北方大湖(注:大泽不指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竟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夸父逐rì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rì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父逐rì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兵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sè彩。
jīng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发音jīngwèitiánhǎi释义jīng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jīng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示例
原文
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jīng卫,其鸣自哀。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jīng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jīng卫填海
女娃死了,她的jīng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jīng卫、jīng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jīng卫”。
jīng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jīng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rì,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jīng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jīng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jīng卫,雄的像海燕。小jīng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jīng卫,钦佩jīng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青鸟”,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jīng卫誓水处”。
鲁迅曾写过自己的保姆长妈妈与山海经的故事。
十二祖巫目录
注意
上古巫族,盘古涅磐,元神化为三清,是为道德天尊(老子)、元始天尊(原始)、灵宝天尊(通天);身体大部分血脉化为十二祖巫,是以十二祖巫以及三清皆乃盘古所化也。十二祖巫,外界亦称十二魔神,天生肉身强横无匹,吞噬天地,cāo纵风水雷电,填山移海、改天换地。为洪荒神话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梦入神机著《佛本是道》描述:盘古于混沌之中,尊鸿均道人法旨。定地水火风,分清浊乾坤,开辟洪荒世界,演变六道轮回,生生不息。盘古薨,元神化为三教圣人,那身体jīng血大部分便化为十二祖巫,还有一小部分流转于六道轮回之中。那六道轮回的盘古jīng血随那些人类,妖族的轮回,附着于魂魄之上,再出生来,便有天生神通,是为大巫。其一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为帝江(空间速度)。其二青若翠竹,鸟身人面,足乘两龙;是为句芒(木)。其三人面虎身,身披金鳞,胛生双翼,左耳穿蛇,足乘两龙;是为蓐收(金)。其四蟒头人身,身披黑鳞,脚踏黑龙,手缠青蟒;是为共工(水)。其五兽头人身,身披红鳞,耳穿火蛇,脚踏火龙;是为祝融(火)。其六八首人面,虎身十尾;是为天吴(风)。其七嘴里衔蛇,手中握蛇。虎头人身,四蹄足,长手肘;是为强良(雷)。其八人面鸟身,耳挂青蛇,手拿红蛇;是为翕兹(电)。其九人面蛇身,全身赤红;是为烛九yīn(时间)。其十人面兽身,双耳似犬,耳挂青蛇;是为奢比尸(天气)。其十一人身蛇尾,背后七手,胸前双手,双手握腾蛇;是为后土(土)。其十二乃一狰狞巨兽,全身生有骨刺。是为玄冥(雨)。
帝江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句芒
《吕氏chūn秋·孟chūn》:“其帝太白皋,其神句茫。”高诱注:“太白皋,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白皋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礼记·月令》:“其帝大白皋,其神句芒。”郑玄注曰:“句芒,少白皋氏之子,曰重,为木官。”朱熹注曰:“大白皋伏牺,木德之君。句芒,少白皋氏之子,曰重,木官之臣。圣神继天立极,先有功德于民,故后王于chūn祀之。”句芒
蓐收
《淮南子·天文篇》载“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说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楼前有“蓐收之府”牌坊。少昊与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两座牌坊同时在西岳庙出现。《山海经》又说∶“蓐收住在泑山”。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黄。在山上可以望见西边太阳落下的地方,那时的光气乜是圆的。管太阳下去的神叫红光,据说这就是蓐收。蓐收
共工
《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允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rì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祝融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在rì常用语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词;一些报纸的新闻标题经常把「祝融」作为火灾的代称,尽管这是一种误解(祝融所司的是有利于原始初民生产活动的火,而古神话中火灾往往被归结为特定的怪鸟和怪兽,如毕方)。
烛九yīn
《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rì安不到,烛
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烛龙赦只。”《淮南子·地形训》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rì,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大荒北经》天不足西北,无有yīn阳消息,故有龙衔火jīng以照天门中。《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yīn,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sè,居钟山下。”蛇身,人脸,全身赤红。为时间之神。
强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衔cāo蛇,其状九凤
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强良
九凤为大巫,是女xìng,为木之大巫。强良为男xìng,是雷神。
奢比尸
或称“奢比”,半人半兽的怪物,《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它是神,长着人的头颅和野兽的身体,一对大耳朵上戴着两条青蛇,名字
叫奢比尸。《山海经·海外东经》肯定了这种描述,并且提到奢比之尸或者就是肝榆之尸。善用毒,还可以改变天气,所以还是天气之神。
天吴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
「上工下虫」「上工下虫」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天吴跟玄冥关系可以算是除与后土外最好的,还是风神。
龠兹
不是山海经里的神,而是上古的氏族名里有这样一句:“天皇燧人龠兹氏”。
玄冥
《左传·昭公十八年》:“禳火于玄冥﹑回禄。”杜预注:“玄冥,水神。”汉张衡《思玄赋》:“前长离使拂羽兮,委水衡乎玄冥。”一说为雨师。见汉应劭《风俗通·祀典·雨师》。又为冬神、雨神、海神,十二祖巫中最小的一个,为至善娘娘。
后土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上古时候被称为(女娲)。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其实不和(道教和巫门有不可化解的仇恨)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xìng神。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二部)》试读:第19讲妙玉入正册与排序之谜
通过前面各讲,我对金陵十二钗中个人命运与政治联系得最紧密的两个人物——秦可卿和贾元chūn——的生活原型进行了细致的探索。有红迷朋友问我:你讲的倒也大体上自圆其说,但照你这么分析,《红楼梦》的文本里隐含着那么多的政治因素,是否就可以做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结论呢?我告诉他,我的看法是:《红楼梦》里有政治,曹雪芹有政治倾向,但是,曹雪芹又终于超越了政治,把《红楼梦》写成了一部超越政治的奇书。比如,在第一回里,作者通过空空道人检阅《石头记》的心得,明确指出:此书“上面虽有些指xmlversion='1.0'encoding='%SOUP-ENCODING%'
jiān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jiān佞恶邪”对曹雪芹及其家族的打击刺激是深重的,艰难时世中曹雪芹的感受是丰富强烈的,他写这部书时,内心里被这些因素所煎熬,对这些,我们是应该理解的。但是,曹雪芹却以伟大的艺术力量,从痛苦中升华出理想,他没有把《红楼梦》写成一部表达政见的书,而是通过贾宝玉以及金陵十二钗中许多女子的形象,表达出对人的个xìng尊严的肯定,宣布个体生命有追求诗意生存的神圣权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特别是在二百年前的封建王朝的社会环境里。
我认为,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妙玉这个人物的设计与塑造,就特别凸显出曹雪芹对政治的超越。如果说秦可卿和贾元chūn身上的政治sè彩太浓,那么,妙玉身上的政治sè彩却很淡。政治,主要是个权力问题,所谓政治倾向,就是你究竟喜欢由哪种力量,喜欢由谁来掌握权力的内心看法。超越政治,就是对权力分配不再感兴趣,就是认为不管你是哪派政治力量,作为权贵,你都不能以势压人。这样的想法,当然就比拥护谁反对谁的政见高一个档次了。妙玉这个人物,就体现出曹雪芹从政治意识升华到了对社会中dú lì人格的关注,值得我们好好探索。
《红楼梦》第五回,曹雪芹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见到金陵十二钗的册页,里面有正册、副册和又副册,每一册各有十二个人物。正册里面有十一幅画和十一首诗,现在大家都知道,其中第一幅画第一首诗说的是两位女xìng,以后每一幅画每一首诗,都预示着《红楼梦》里一个女xìng人物的命运结局。在这十二名女子中,她们的排名依次是林黛玉、薛宝钗并列第一,第三贾元chūn,第四贾探chūn,第五史湘云,第六是妙玉,第七贾迎chūn,第八贾惜chūn,第九王熙凤,第十巧姐,十一是李纨,十二是秦可卿。这个排名,匆匆那么一看,似乎没什么稀奇,但不知您细想了没有?稍微多想想,就会有疑问。
我后来读《红楼梦》,读得仔细以后,就发现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列顺序有点奇怪。大家知道,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是收入了十二位女xìng,这十二位女xìng其中十一位要么是第四回里面所写到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女子,要么是嫁到四大家族做媳妇的女子,惟独有一位,两不是。这两不是的是谁呢?就是妙玉。这有点奇怪,你现在稍微回忆一下,是不是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其他十一位都是四大家族的呢?其中元、迎、探、惜这是贾家的四位女子;然后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子,一个是林黛玉,另两位是宝钗和湘云。林黛玉虽然姓林,但她是谁生的呢?贾敏生的,贾敏是贾母的女儿,所以她也有贾家的血统;薛宝钗是四大家族里薛家的后代;史湘云则是这四大家族里史家的后代。所以说,她们都是四大家族的女子。
至于王熙凤,她的身份就更特殊了,她既是四大家族中王家的女子,又嫁给四大家族的贾家为媳妇;那么她的女儿巧姐,则既有贾家的血统,又有王家的血统,她们母女俩不消说都在特定的范畴之内。而李纨虽然姓李,并不是四大家族的女儿,但是她嫁到四大家族的贾家当了媳妇,而且还给贾家生了孩子,是不是?关于秦可卿,前面已经探究很多了,她后来是以贾蓉妻子的身份,在宁国府生活了一段,因此她也是四大家族的媳妇之一。所以这样算来算去,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惟一无四大家族血统,也没有嫁到四大家族里面做媳妇的女xìng,只有妙玉。
开头我觉得无所谓,后来我一琢磨,觉得有点奇怪:曹雪芹为什么有这样的艺术构思?我也跟一些朋友探讨过,有的就说可能是书里面其他的女xìng角sè不够多,再挑出来加入金陵十二钗正册可能都不够格。因为大家知道,曹雪芹他在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设计上,还是有等级观念的,能够入这个正册的,简单来说,按当时的标准就是主子辈儿的,丫头比如说晴雯,再美丽、聪明,再值得肯定,也不能入正册。是不是主子辈儿这方面的角sè不够?人不够,拉来凑,所以就想来想去,勉强找一个妙玉搁在里面?那么你仔细想想,是这个情况吗?显然不是。丫头我们现在就排除了,因为我们知道他的艺术构思框架——你怎么评价曹雪芹,咱们现在不讨论——他就是有上、中、下等级观念的。在《红楼梦》里面,他写到贾宝玉到太虚幻境偷看册页的时候,先拿出来的不是正册,是又副册,拿出又副册以后,他就翻,他翻了以后,是不是把又副册全都读了,曹雪芹全给写出来了呢?也不是,只写了两页,介绍两幅画,每幅画配有一首叫做判词的诗,当然后来读者们都猜出来了,一个说的是晴雯,一个说的是袭人。那么在这个册页里面,还有十位是谁呢?我们就不清楚,就需要探讨,可能在八十回以后,作者会有一个明确的交代,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写出的两个,推测出其余十个也肯定都是大丫头这种等级的。然后他写贾宝玉在那儿打闷葫芦,看也看不明白,也不感兴趣,就没有继续往下看又副册,而是又拿出一本来翻,这本就是副册。在副册里我们就发现,曹雪芹的构思是这样的,他只介绍了一幅画,一首诗,也就是说他只透露了副册里面的一个人,那这个人,后来我们猜出来,就是香菱。香菱虽然出身也是很不错的,可是她被拐卖以后,到了薛蟠家,地位是比较低的,比薛宝钗这些人的地位要低,所以这样的人曹雪芹就把她安排在了副册里面。但是香菱后来毕竟一度成为薛蟠的妾,比大丫头等级略高,所以她不在又副册里,估计跟她在一个册子里的,应该是些次要的主子一类的女xìng。那么类似香菱这种身份的,或者类似晴雯、袭人这种身份的女xìng,我们就不去探讨了,我们现在只扫一扫,小说里面,正经主子小姐身份的,有资格进入到金陵十二钗正册的,还有没有?很明显,起码有一个,按说是无可争议的,她就是薛宝琴。大家想一想,这个角sè戏多不多啊,作者用笔细致不细致啊,通过其他人物之口对她的赞美多不多啊?所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sè。但是,曹雪芹他最后调整来调整去,就是说琢磨这个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该放进哪些人呢,我究竟该把哪十二个女子作为我最主要的一组呢?想来想去,他最后放弃了薛宝琴,安排了妙玉。薛宝琴是四大家族薛家的女子啊,按说把薛宝琴搁进去,十二钗正册不就整齐了吗?整整齐齐,完完满满,都是金陵四大家族的女子,或者是嫁到贾家来做媳妇的人。但是他宁愿不整齐,他选择了妙玉,放弃了薛宝琴。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值得研究一下。
薛宝琴是薛姨妈的侄女,是一位异常美丽聪慧的女xìng,因到贾家做客,成为了大观园里的活跃分子。虽然她也是四大家族的成员之一,却没能入金陵十二钗正册,而与四大家族没有血缘与婚姻瓜葛的妙玉不但入了正册,还排在了《红楼梦》里的一大主角、被称为脂粉英雄的王熙凤之前。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难道是薛宝琴的戏份儿不多?还是什么别的原因?xmlversion='1.0'encoding='%SOUP-ENCODING%'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书里面关于妙玉和薛宝琴描写的篇幅,这个篇幅是有差距的,妙玉在前八十回正式出场只有两次。你想想,妙玉正面出场多不多啊?只有两次,一次就是第四十一回,在栊翠庵里面品茶,这个时候妙玉正式出场了,这是书里前八十回妙玉的正传,是以她为中心的一场戏。此后她几乎都是暗场出现。她再一次正式出场就比较晚了,是在第七十六回了,就是在凹晶馆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个人联诗,这一回重点是写林、史两位女xìng,联到最后,突然有一个人走了出来,是妙玉。最后妙玉把她们两个领到栊翠庵里面,并把她们两个没联完的诗,一口气,自己写了一大篇,就把这个诗续完了。这是妙玉第二次出场。
在前八十回里面,妙玉就这么两次直接亮相。当然其他的暗写比较多,比如写到大观园盖好了,家里的仆人xmlversion='1.0'encoding='%SOUP-ENCODING%'向王夫人汇报,说有这么一个女子是不是可以请来,这是暗出一次;还有一次很重要的暗出,就是贾宝玉过生rì,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第二天早晨,大家黑甜一觉醒来,贾宝玉发现砚台底下压了一张帖子,是妙玉给他祝寿的一张帖子,然后由此引出一些情节,这样妙玉又暗出一次。
当中还有一些情节比较模糊。比如下雪了,大家很高兴地赏雪,想起栊翠庵里面梅花盛开,红梅很美丽。李纨就说了,妙玉的为人我很讨厌,我不愿意自己派人去要,但是她那个红梅很好,咱们应该要一点红梅花来赏,然后就罚贾宝玉出面,去乞红梅。后来薛宝琴也去了,妙玉开头是送了他们一枝形态十分奇特漂亮的红梅,后来又送薛宝琴红梅,同时给每一位小姐都送了红梅,可能还包括讨厌她的李纨,也给她送了红梅。你要再细算,比如贾元chūn省亲的时候,写她到这儿,到那儿,最后说她忽见山环佛寺,于是就另外盥手——因为进佛堂要非常虔诚——然后拈香拜佛,还题了一个匾,这就算是又暗写了妙玉一下,但是都很模糊。实际上我们仔细看妙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面的文字,jīng确统计的话,她的明出就是两次,暗出,把我刚才说的全算上,也无非四五次。虽然她很重要,但她出场次数不是特别多,按戏份儿她并不是到了非入十二钗正册不可的地步。按一般的思路,应该得出这个结论:除非是人不够,人不够她也算一个。但实际上我就点出来了,薛宝琴非常够格,身份够格,跟其他的十一个女子也匹配,是不是?
薛宝琴出场的次数多不多呢?非常多,而且都是正面出场。薛宝琴正面出场有多少次呢?我们可以算一算,首先是第四十九回,写她和李纨两个堂妹李纹、李绮,还有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都是大美人儿,连眼光最挑剔的晴雯都说,“倒象一把子四根水葱儿”——四个人一块儿投奔了贾府,贾母很喜欢,就把她们都留下来住。而且贾母特别喜欢薛宝琴。李纹、李绮因为是李纨的亲戚,自然就住在稻香村;邢岫烟因为是邢家的亲戚,就住在邢夫人的女儿——当然不是她亲生的——迎chūn的那个地方,安插在那儿。薛宝琴什么待遇呢?薛宝琴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当初的待遇,就是被贾母留在身边住,贾母喜欢她到这个地步。而且薛宝琴一出来就光彩照人,贾母喜欢得不行,给了她一件非常华贵的披风,前面我讲到过,大家还记得吧,就是用野鸭子头上的毛做成的披风,藏了那么多年,连宝玉都没给,林黛玉来了以后也没拿出来,见了薛宝琴,却马上让取出来,单让她穿;书里面甚至还写到,她们到府里面住下以后开宴席,贾母是让薛宝琴和宝玉和黛玉跟自己坐在一起,薛宝钗这个时候因为有了薛宝琴,就到另外一桌,跟迎chūn坐在一起去了;而且书里面特别写到,这些小姐在玩儿的时候,贾母还派人来传话,说不能委屈了薛宝琴,薛宝钗因此还有点吃醋。薛宝钗按说是书里面处处写她如何大度,那么一个最不说酸话的人,但是在那个具体的场景里面,也酸溜溜地说了一句话,心眼窄的程度不亚于平时的林黛玉。曹雪芹就这么来写薛宝琴,她一出场就气度不凡。
在第五十回作者又写到,在芦雪庵(有的古本里“庵”这个字是“广”,不是现在“广州”里的那个简化字“广”,繁体字范畴里的“广”读音是“掩”,意思是依山傍水的亭榭,写成“芦雪广”应该更接近曹雪芹原笔)这些小姐开始联诗,联诗最突出的角sè是谁啊?有好几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史湘云和薛宝琴。因为联诗就是要比各自的能力,看你才思是否敏捷,人家说了上句你能不能马上接续下句,接上来以后是不是符合诗词格律,是不是意思恰切,并且优美生动。这个时候,作者就特别地写到了几个人大战史湘云,最后是剩下了xmlversion='1.0'encoding='%SOUP-ENCODING%'
一个人跟史湘云争,就是薛宝琴。她的诗才技压群芳,不让林、薛——我现在说的这个薛指她的堂姐薛宝钗——而且直逼史湘云,她是这么一个可爱的聪慧女xìng。她又写了《红梅花诗》,又亲自去栊翠庵讨梅花,而且制造了小说里面最美丽的一个场景,就是在那个白雪皑皑的山坡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非常俏丽的画中人,就是薛宝琴;她出现以后,又出来一个丫头,她的丫头小螺斜站在她身后,抱着一个瓶子,瓶子里面插着红梅。你想,当时没有电影、电视,但是曹雪芹这个艺术思维简直叫人惊叹,这是影视思维啊!书里贾母就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漂亮,有人就说这跟老祖宗您屋里的一幅画太像了——贾母在她的屋子里挂有一幅非常名贵的明朝大画家仇十洲的画,叫《双艳图》。贾母接着怎么说呢,贾母说画上也没现在咱们看见的这个人好。贾母他们都是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作家写小说呢,他虽然有生活依据,有生活素材,但是他写起来以后,这个人物由他的笔支配,对吧,他就支配他笔下的贾母这么样赞美薛宝琴,没见贾母这么样赞扬林黛玉和薛宝钗,任何女xìng贾母都没这么赞扬过,而且,他底下写的这个情节就更加让人觉得耐人寻味。
贾母后来就问起薛姨妈,问什么呢?细问薛宝琴的年庚八字和家内境况。你想想这是什么意思,竟然喜欢她到这个地步。贾母就动了这个心眼了,而且书里面明文地写薛姨妈也是聪明人,懂得贾母的意思,好像就是想问清楚以后许配给宝玉。但是贾母又没有明说,因此,薛姨妈就半吞半吐地告诉贾母,大意就是说薛宝琴已经许了人家了,许给了梅翰林家。贾母一听已经许了人家——在封建社会若女子已经许了人家,在法律上和道德上就都等于已经被定位了,你要破坏的话,去把它拆散的话,既违法又有违道德——就没继续再说了。作者写薛宝琴写到这个程度,几乎就要被贾母认定为可以跟宝玉结婚的人物了。
作者对薛宝琴的用笔毫不吝啬,那么挥洒到什么程度呢?第四十九回这么写她,第五十回这么写她,第五十一回还写她,而且这第五十一回干脆就让她上了回目,“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当然薛小妹这十首怀古诗,到现在仍然是红学研究当中的最大的难题,不少人都对这十首怀古诗做了猜测:因为她做的是灯谜诗,首先你要猜测这个诗打的是一个什么东西;其次,因为我们都知道,《红楼梦》里面的诗都有深层次的含义,那么这十首诗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深层意思?如果每首诗暗示一钗的命运,那么又为什么不足十二?聚讼纷纭,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讨论,现在我想强调的是,作者对薛宝琴这个角sè,真可谓厚爱不已。
到了第五十二回,更出奇了。薛宝琴真不得了,她不仅自己会写诗,而且这个人跟着她父亲还到了很多地方,不但中国境内她几乎是走遍了大部分,在境外她也有所游历。她还掌握真真国女子的汉文诗,她还把真真国女子的汉文诗背给大家听,这首诗就完整地出现在《红楼梦》的文本里面,你说薛宝琴这个角sè厉害不厉害?她的视野,是林、薛、史等才女们望尘莫及的。
更重要的是第五十三回,第五十三回写什么呢?又到年底了,新一年要开始了,这个时候就要祭祖了,祭宗祠。历代都有一些《红楼梦》的评论者指出,曹雪芹这一点写得非常奇怪,按说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习俗的,因为贾府祭宗祠,外姓是不能进入祠堂的,也是没有必要进祠堂的,而曹雪芹却偏偏写有一个人去旁观贾府祭祀,记不记得?谁进去旁观了,作者选择了哪一个角sè呢?选择的就是薛宝琴。这个很奇怪。有朋友说,也许是因为书里面写了,贾母因为喜欢薛宝琴,逼xmlversion='1.0'encoding='%SOUP-ENCODING%'王夫人认了她做干女儿,所以她也就算是贾家的人,可以一起祭宗祠。我却觉得这样解释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例如,贾雨村不是外姓,在第二回跟冷子兴对话时,自称与荣国府一支同谱,后来跑到京城,跟贾赦、贾政过从甚密,但宁、荣二府祭宗祠,他也没有参与或旁观的必要。我想,如果作者不是对薛宝琴这个人物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或者特殊的评价,如果在他的总体构思里面不是对这个人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关照的话,他不会这么写。因为整个《红楼梦》的叙述语言,基本上是客观叙述,就是第三人称叙述,偶然有一点第一人称语言插入当中,基本也是第三人称的叙事,犯不上非得通过一个薛宝琴去看贾府怎么祭祀,可是作者就要这么写。生活素材一到了艺术作品里头,艺术家本身,作家本身有他的创作zì yóu,他之所以这样来运用zì yóu,他内心一定有一种驱动力,你想薛宝琴在曹雪芹心目中是多么重要啊。
我说这么多,什么意思?就是说薛宝琴这个角sè非同小可。八十回以后可见她还有戏,这是一个贯穿xìng的人物,但是曹雪芹在调整来调整去以后,却没有把她安排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她是四大家族的一个正牌主子小姐,戏又这么多,可是曹雪芹想来想去,不安排。安排了谁?妙玉。xmlversion='1.0'encoding='%SOUP-ENCODING%'
所以从这个角度研究妙玉,也很有意思。前八十回里面,妙玉只正面出场两次,薛宝琴
出场多少次呢?我刚才这么一说,你算算吧,一二三四五六七,起码六七次,是不是?可是呢,想来想去,曹雪芹却选择一位戏少的进入了正册。
有红迷朋友跟我讨论,说薛宝琴不入册,可能是因为她不属于薄命,她很幸福,命运跟书里其他女子不同,贾宝玉是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里面翻册页,不薄命的女子当然册子里不收。薛宝琴的具体命运轨迹我们放到后面再讨论,这里只强调一点,就是她属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在第四回说到护官符的时候,讲得很明白,就是这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八十回后,贾家败落,而且惨痛到“家亡人散各奔腾”的地步,一损俱损嘛,薛家肯定也要遭殃,薛宝琴怎么可能独好?我认为,到头来她也薄命,曹雪芹只是没把她搁到正册里而已。曹雪芹把金陵十二钗的册子分成了几组,每一组十二人,怎么分?他动尽脑筋,这是他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写一个长篇小说你要列提纲的,即使还来不及确定每回的回目,但每一回打算写什么,应该是有一个考虑的;还要列人物表,列出我要写些什么人物。这部书主要是为闺阁立传,为女子立传的,那么他就构想了一个金陵十二钗,这样一个办法,一组一组地呈现这些女xìng:最重要的是正册,其次是副册,然后是又副册。现在据有的红学家考证,在最后一回就是情榜,情榜**有九组金钗,一共是一百零八个女xìng,作者应该是这样的构想。所以你在古本《石头记》里面,会发现第一回里面就介绍了这个书名的演变,最早这个书就叫做《石头记》,因为他的艺术构思是,一块女娲补天的剩余石被弃掷在大荒山青埂峰,它化为通灵宝玉,到人世周游了一番;它本来很大,后来,经,过仙界僧人大施幻术,可大可小,最后缩成扇坠儿那么大,可以和一个生命同时降落到人间,因为它可以让那个婴儿衔在嘴里面;小说里面那个婴儿就是贾宝玉,口衔一个通灵宝玉,就生在一个温柔富贵乡,历尽了离合悲欢炎凉世态,最后那块石头又返回到了大荒山,回到青埂峰下;在那里,它恢复原来的形状,很大一个石头,上面写满了字,讲述它下凡所经历的故事,所以这个书是《石头记》,最早书的定名就是《石头记》。
那书里面又说,空空道人——这是书里面作者设想的一个人物,一个有点非现实sè彩的人物——读了一遍以后,觉得可以抄下来去流传,就将之易名为《情僧录》,因为书里面八十回以后写到了贾宝玉出家,出家就是当了和尚,和尚就是僧,他又是一个情痴、情种,所以是《情僧录》。那么在古本《石头记》里面,很多版本里面都没有《红楼梦》这样的书名,只有甲戌本里面有一句,说有一个叫吴玉,峰的人把这个书叫《红楼梦》,这是怎么回事,以后咱们再研究。这里面特别提到,还有一个人是东鲁孔梅溪,东鲁是个地名,表示孔夫子的家乡,孔梅溪这个名字意味着他是孔夫子的后代,他又把这个书叫做《风月宝鉴》。通过脂砚斋批语我们知道,曹雪芹在少年时代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风月宝鉴》,那么很显然现在的《红楼梦》里面,运用了他早期小说里面的一些情节,特别是贾瑞的故事,在那段故事里面,就出现了那样一个东西,叫风月宝鉴。大家还记得吧,像一个镜子一样的东西,你拿着以后,正面照会怎么样,反面照会怎么样。这一段故事很显然是从他的旧作《风月宝鉴》里面挑出来,融化到《红楼梦》整体故事里去的。当然,用《风月宝鉴》这个名字概括《红楼梦》,现在看来是很不恰当的,脂砚斋就解释了,因为当年曹雪芹写《风月宝鉴》的时候,可能还是比较小的时候,他的弟弟叫棠村,给他写过序,这个棠村后来不幸去世了,所以为了纪念棠村,脂砚斋觉得《风月宝鉴》这个名字还可以保留。而对曹雪芹本人来说,在他自己写成的第一回里面他就强调,说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什么呢?曹雪芹自己一度比较倾心于把这个书的名字定为《金陵十二钗》。当然最后他的合作者脂砚斋劝他,说这个书还是应该叫做《石头记》,所以脂砚斋后来在甲戌年她抄阅再评本书的时候,又恢复了最早的书名叫《石头记》。有人就不理解,有人读了古本的这段话不理解,埋怨说,曹雪芹也真是,我们现在都把他的书叫《红楼梦》,他老兄倒好,他连《石头记》都不叫,他叫《金陵十二钗》。因此有人怀疑,这些文字是曹雪芹自己写的吗?我倒觉得这恰恰是他写的,这就说明,一个作者他在构思一个长篇的时候,他在考虑人物配置的时候很动脑筋。曹雪芹为了确定这个小说里面的女xìng角sè,他呕心沥血,正册应该是谁,副册应该是谁,又副册应该是谁,四副、五副到九副都是谁,他来来回回调整,不是一次就成型的。像正册究竟收入哪几位,如何排序,他费了很多脑筋。
在《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定名过程中,作者曹雪芹曾一度倾向于《金陵十二钗》这个名字,由此可见作者对所选十二位女xìng的珍视程度,他绝不是轻率而为,而是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才确定下来的。尽管薛宝琴近乎完美,但曹雪芹在正册中最终没有选择薛宝琴,而选了妙玉。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通过妙玉到底想说明什么?xmlversion='1.0'encoding='%SOUP-ENCODING%'
那么现在我们就注意到,妙玉不但入了正册,而且排名还很靠前,她排名第六。你想妙玉特殊不特殊?你现在记得《红楼梦》里面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序吗?那排序很有意思,第一、第二不分名次,并列,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在这个太虚幻境里面,金陵十二钗正册实际上只有十一幅图十一首诗,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合为一图一诗的,在《红楼梦》十二支曲里面,林黛玉和薛宝钗也是合在一起的。所以,对排名作者他很动脑筋,他觉得这两个人很难分出一二,于是就让这两个人并列,这是头两个。第三就是贾元chūn,因为他觉得贾元chūn很重要,是贾府女儿里面年龄最大、后来地位最高的,并且通过前几讲你也知道,她是牵动整个贾府命运的重要女xìng,所以贾元chūn排第三。但是底下你看他动不动脑筋,按说贾元chūn排了以后,接着应该是迎chūn、探chūn、惜chūn对不对?“原应叹息”嘛!但是他不这么排,你注意没有,他第四位排的是谁呢?贾探chūn。所以贾探chūn这个人物也不得了,这说明她在作者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sè,“三chūn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探chūn的命运是最特殊的,以后我们还会探究的,她既不是死亡,也不是出家,而是远嫁,而这个远嫁又不是一般xìng的远嫁,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sè,他想来想去,把探chūn排在了第四位。第五排的是史湘云,按说史湘云排第五已经是够委屈的了,史湘云,你想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女xìng,对吧?非常重要的一个角sè,但是他想来想去把她排在了第五。那么谁应该第六呢?我当时看《红楼梦》,就觉得王熙凤应该第六,王熙凤不能再往后排了,是不是?你从各种角度看,这都是一个脂粉英雄,戏份儿太多,她出场多少次都算不清,算完了以后,咱俩还得打架,你会说我算得不准,还有哪点儿忽略了。她的戏太多了,说过的话能装好几车,对不对?人没到声先到,大家印象多深刻啊。可是这个人,曹雪芹在正册里面就没把她往前排,第五之后,第六排的就是妙玉,不是她,妙玉在十二钗当中等于是横云断岭,把其他各钗分成两半。曹雪芹怎么这样构思?难道不值得我们探究吗?妙玉之后才是迎chūn、惜chūn,然后才是王熙凤,还有王熙凤的女儿巧姐。有人说巧姐好像排在十二钗里面牵强了一点,因为巧姐在前八十回里面年龄很小,也没什么戏,但是我想她排进去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要展示这样一个金陵世家女子的命运的话,其他人基本都是一代人(秦可卿的实际辈分问题,前面讨论过,这里不再枝蔓),那么有了这个巧姐以后,能够使这个阵容稍微立体化一点;而且巧姐最后的命运又很特殊,又和刘姥姥的故事有关系,体现了曹雪芹他思维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正册中有巧姐是说得通的。然后是李纨,最后是秦可卿。所以你看这个妙玉,她既不是有四大家族血统的女子,又没有嫁到四大家族里面做媳妇,在书里面的戏份儿,她又少于薛宝琴,但是曹雪芹却绝不能割舍这个角sè,他珍爱这个女xìng,他就一定要把她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当中的女子,而且要给她排名第六
,为人黑身人面,各cāo一龟。(rì照故城,东海峪一带)
玄股之国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使两鸟夹之。一曰在雨师妾北。(两城镇遗址)
毛民之国在其北,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胶南县)
劳民国在其北,其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为人面目手足尽黑。(青岛市区,胶州三里河一带)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句芒:chūn神)
编辑本段参考价值
民俗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rì、jīng卫填海、羿shè九rì、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shè,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sè,首冲南方。”
历史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sè彩,其真实xìng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sè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rì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sè彩,具有神谱的xìng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科学
山海经
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rì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yīn。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sè,居钟山下。”
文学
神话乃文学之母。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神话中所见的盘古与rì月江海的关系。神话说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rì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rì月江海、人间万物……都有盘古的影子。神话转换为其它文学形式以后,虽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神话却在作为文学中艺术xìng的冲击力量而活跃起来。(语见王着《神话与小说》)例如: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淮南子说山训一则》窦中亮
说起《山海经》,国人大都知道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奇书、怪书。此书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虽仅有三万一千余字,但就其叙述的内容而言,从天文、地理、神话、宗教,到民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实为研究上古时代绝好的宝贵资料。然而,由于它所述多奇诡怪异,常被人斥为荒诞无经,所以,《山海经》的书名虽最早见之于《史记》,但司马迁观之却叹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因此,直到约百年后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山海经》涉猎之广,内容之奇杂,从古至今使人对其该归于何类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对它的作者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是个谜,乃至酿成学术界中千年未解的悬案。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面对难以掩盖的漏洞,他只好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来作掩饰。所以,《山海经》的作者便成了众多学者考证的对象,种种假说纷纷而出,如”夷坚作说”;”邹衍作说”;后人综合炎黄两族的传说而成说;南方楚人作说;巴蜀人作说;早期方士作说,等等。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以上各说虽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经》的作者是中国人。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有关《山海经》作者的争论并未到此为止,一些学者、特别是国外学者对《山海经》的内容的作过仔细分析和研究后,将寻踪作者的视角向国外延伸,作出了令人大吃一惊的结论。他们说,《山海经》并不是中国人所作,它的真正作者很可能是外国人。这种说法就象《山海经》中光怪陆离的神话一样,让人大开眼界!那么,他们得出这种结论的根据何在?法国汉学家马伯乐认为,《山海经》所述地理系受到公元前5世纪外来的印度和伊朗文化cháo流的刺激和影响而成。其言下之意,暗示《山海经》的作者可能是印度人或伊朗人。而香港学者卫聚贤在其《古史研究》一书中,进一步明确《山海经》的作者为印度人隋巢子。
1978年在台北出版的《屈原与九歌》的作者苏雪林在提及《山海经》时,又把作者的属地推向更西更远的巴比伦。他认为,《山海经》是关于阿拉伯半岛中两河流域的地理书,原为古巴比伦人所作,战国时由波斯人带到中国,其中有些关于中国地理的内容是后人混入的。他还认为,《山海经》可能是也是邹衍的讲义,由其弟子笔录,但记录者并非一人。(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古人的想象出来的动物或事物可能在当时有确切的原形。或者是异域文明带来的不属于本土的不明生物.其目的可能是要在各种生命中选取适合生存的条件)
编辑本段相关作品
《读山海经》
山海经
陶渊明
jīng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古诗大意jīng卫口、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jīng神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徒然胸怀昔rì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
◇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jīng卫和刑天。“jīng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jīng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jīng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jīng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jīng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cāo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jīng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jīng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jīng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jīng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jīng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炎帝之女变成jīng卫,刑天变成rǔ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jīng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jīng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rì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1.夸父逐rì:夸父与rì逐走,入rì。渴,yù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刑天舞干戚:“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rǔ为目,以脐为口,cāo干戚以舞。”后来陶渊明有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我觉得孙悟空有点刑天的气概。
夸父逐rì(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逐rì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rì逐走,入rì,渴,yù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河仍嫌不足,于是,yù饮北方大湖(注:大泽不指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竟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夸父逐rì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rì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父逐rì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兵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sè彩。
jīng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发音jīngwèitiánhǎi释义jīng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jīng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示例
原文
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jīng卫,其鸣自哀。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jīng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jīng卫填海
女娃死了,她的jīng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jīng卫、jīng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jīng卫”。
jīng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jīng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rì,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jīng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jīng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jīng卫,雄的像海燕。小jīng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jīng卫,钦佩jīng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青鸟”,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jīng卫誓水处”。
鲁迅曾写过自己的保姆长妈妈与山海经的故事。
十二祖巫目录
注意
上古巫族,盘古涅磐,元神化为三清,是为道德天尊(老子)、元始天尊(原始)、灵宝天尊(通天);身体大部分血脉化为十二祖巫,是以十二祖巫以及三清皆乃盘古所化也。十二祖巫,外界亦称十二魔神,天生肉身强横无匹,吞噬天地,cāo纵风水雷电,填山移海、改天换地。为洪荒神话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梦入神机著《佛本是道》描述:盘古于混沌之中,尊鸿均道人法旨。定地水火风,分清浊乾坤,开辟洪荒世界,演变六道轮回,生生不息。盘古薨,元神化为三教圣人,那身体jīng血大部分便化为十二祖巫,还有一小部分流转于六道轮回之中。那六道轮回的盘古jīng血随那些人类,妖族的轮回,附着于魂魄之上,再出生来,便有天生神通,是为大巫。其一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为帝江(空间速度)。其二青若翠竹,鸟身人面,足乘两龙;是为句芒(木)。其三人面虎身,身披金鳞,胛生双翼,左耳穿蛇,足乘两龙;是为蓐收(金)。其四蟒头人身,身披黑鳞,脚踏黑龙,手缠青蟒;是为共工(水)。其五兽头人身,身披红鳞,耳穿火蛇,脚踏火龙;是为祝融(火)。其六八首人面,虎身十尾;是为天吴(风)。其七嘴里衔蛇,手中握蛇。虎头人身,四蹄足,长手肘;是为强良(雷)。其八人面鸟身,耳挂青蛇,手拿红蛇;是为翕兹(电)。其九人面蛇身,全身赤红;是为烛九yīn(时间)。其十人面兽身,双耳似犬,耳挂青蛇;是为奢比尸(天气)。其十一人身蛇尾,背后七手,胸前双手,双手握腾蛇;是为后土(土)。其十二乃一狰狞巨兽,全身生有骨刺。是为玄冥(雨)。
帝江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句芒
《吕氏chūn秋·孟chūn》:“其帝太白皋,其神句茫。”高诱注:“太白皋,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白皋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礼记·月令》:“其帝大白皋,其神句芒。”郑玄注曰:“句芒,少白皋氏之子,曰重,为木官。”朱熹注曰:“大白皋伏牺,木德之君。句芒,少白皋氏之子,曰重,木官之臣。圣神继天立极,先有功德于民,故后王于chūn祀之。”句芒
蓐收
《淮南子·天文篇》载“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说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楼前有“蓐收之府”牌坊。少昊与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两座牌坊同时在西岳庙出现。《山海经》又说∶“蓐收住在泑山”。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黄。在山上可以望见西边太阳落下的地方,那时的光气乜是圆的。管太阳下去的神叫红光,据说这就是蓐收。蓐收
共工
《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允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rì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祝融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在rì常用语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词;一些报纸的新闻标题经常把「祝融」作为火灾的代称,尽管这是一种误解(祝融所司的是有利于原始初民生产活动的火,而古神话中火灾往往被归结为特定的怪鸟和怪兽,如毕方)。
烛九yīn
《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rì安不到,烛
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烛龙赦只。”《淮南子·地形训》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rì,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大荒北经》天不足西北,无有yīn阳消息,故有龙衔火jīng以照天门中。《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yīn,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sè,居钟山下。”蛇身,人脸,全身赤红。为时间之神。
强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衔cāo蛇,其状九凤
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强良
九凤为大巫,是女xìng,为木之大巫。强良为男xìng,是雷神。
奢比尸
或称“奢比”,半人半兽的怪物,《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它是神,长着人的头颅和野兽的身体,一对大耳朵上戴着两条青蛇,名字
叫奢比尸。《山海经·海外东经》肯定了这种描述,并且提到奢比之尸或者就是肝榆之尸。善用毒,还可以改变天气,所以还是天气之神。
天吴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
「上工下虫」「上工下虫」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天吴跟玄冥关系可以算是除与后土外最好的,还是风神。
龠兹
不是山海经里的神,而是上古的氏族名里有这样一句:“天皇燧人龠兹氏”。
玄冥
《左传·昭公十八年》:“禳火于玄冥﹑回禄。”杜预注:“玄冥,水神。”汉张衡《思玄赋》:“前长离使拂羽兮,委水衡乎玄冥。”一说为雨师。见汉应劭《风俗通·祀典·雨师》。又为冬神、雨神、海神,十二祖巫中最小的一个,为至善娘娘。
后土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上古时候被称为(女娲)。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其实不和(道教和巫门有不可化解的仇恨)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xìng神。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二部)》试读:第19讲妙玉入正册与排序之谜
通过前面各讲,我对金陵十二钗中个人命运与政治联系得最紧密的两个人物——秦可卿和贾元chūn——的生活原型进行了细致的探索。有红迷朋友问我:你讲的倒也大体上自圆其说,但照你这么分析,《红楼梦》的文本里隐含着那么多的政治因素,是否就可以做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结论呢?我告诉他,我的看法是:《红楼梦》里有政治,曹雪芹有政治倾向,但是,曹雪芹又终于超越了政治,把《红楼梦》写成了一部超越政治的奇书。比如,在第一回里,作者通过空空道人检阅《石头记》的心得,明确指出:此书“上面虽有些指xmlversion='1.0'encoding='%SOUP-ENCODING%'
jiān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jiān佞恶邪”对曹雪芹及其家族的打击刺激是深重的,艰难时世中曹雪芹的感受是丰富强烈的,他写这部书时,内心里被这些因素所煎熬,对这些,我们是应该理解的。但是,曹雪芹却以伟大的艺术力量,从痛苦中升华出理想,他没有把《红楼梦》写成一部表达政见的书,而是通过贾宝玉以及金陵十二钗中许多女子的形象,表达出对人的个xìng尊严的肯定,宣布个体生命有追求诗意生存的神圣权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特别是在二百年前的封建王朝的社会环境里。
我认为,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妙玉这个人物的设计与塑造,就特别凸显出曹雪芹对政治的超越。如果说秦可卿和贾元chūn身上的政治sè彩太浓,那么,妙玉身上的政治sè彩却很淡。政治,主要是个权力问题,所谓政治倾向,就是你究竟喜欢由哪种力量,喜欢由谁来掌握权力的内心看法。超越政治,就是对权力分配不再感兴趣,就是认为不管你是哪派政治力量,作为权贵,你都不能以势压人。这样的想法,当然就比拥护谁反对谁的政见高一个档次了。妙玉这个人物,就体现出曹雪芹从政治意识升华到了对社会中dú lì人格的关注,值得我们好好探索。
《红楼梦》第五回,曹雪芹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见到金陵十二钗的册页,里面有正册、副册和又副册,每一册各有十二个人物。正册里面有十一幅画和十一首诗,现在大家都知道,其中第一幅画第一首诗说的是两位女xìng,以后每一幅画每一首诗,都预示着《红楼梦》里一个女xìng人物的命运结局。在这十二名女子中,她们的排名依次是林黛玉、薛宝钗并列第一,第三贾元chūn,第四贾探chūn,第五史湘云,第六是妙玉,第七贾迎chūn,第八贾惜chūn,第九王熙凤,第十巧姐,十一是李纨,十二是秦可卿。这个排名,匆匆那么一看,似乎没什么稀奇,但不知您细想了没有?稍微多想想,就会有疑问。
我后来读《红楼梦》,读得仔细以后,就发现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列顺序有点奇怪。大家知道,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是收入了十二位女xìng,这十二位女xìng其中十一位要么是第四回里面所写到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女子,要么是嫁到四大家族做媳妇的女子,惟独有一位,两不是。这两不是的是谁呢?就是妙玉。这有点奇怪,你现在稍微回忆一下,是不是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其他十一位都是四大家族的呢?其中元、迎、探、惜这是贾家的四位女子;然后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子,一个是林黛玉,另两位是宝钗和湘云。林黛玉虽然姓林,但她是谁生的呢?贾敏生的,贾敏是贾母的女儿,所以她也有贾家的血统;薛宝钗是四大家族里薛家的后代;史湘云则是这四大家族里史家的后代。所以说,她们都是四大家族的女子。
至于王熙凤,她的身份就更特殊了,她既是四大家族中王家的女子,又嫁给四大家族的贾家为媳妇;那么她的女儿巧姐,则既有贾家的血统,又有王家的血统,她们母女俩不消说都在特定的范畴之内。而李纨虽然姓李,并不是四大家族的女儿,但是她嫁到四大家族的贾家当了媳妇,而且还给贾家生了孩子,是不是?关于秦可卿,前面已经探究很多了,她后来是以贾蓉妻子的身份,在宁国府生活了一段,因此她也是四大家族的媳妇之一。所以这样算来算去,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惟一无四大家族血统,也没有嫁到四大家族里面做媳妇的女xìng,只有妙玉。
开头我觉得无所谓,后来我一琢磨,觉得有点奇怪:曹雪芹为什么有这样的艺术构思?我也跟一些朋友探讨过,有的就说可能是书里面其他的女xìng角sè不够多,再挑出来加入金陵十二钗正册可能都不够格。因为大家知道,曹雪芹他在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设计上,还是有等级观念的,能够入这个正册的,简单来说,按当时的标准就是主子辈儿的,丫头比如说晴雯,再美丽、聪明,再值得肯定,也不能入正册。是不是主子辈儿这方面的角sè不够?人不够,拉来凑,所以就想来想去,勉强找一个妙玉搁在里面?那么你仔细想想,是这个情况吗?显然不是。丫头我们现在就排除了,因为我们知道他的艺术构思框架——你怎么评价曹雪芹,咱们现在不讨论——他就是有上、中、下等级观念的。在《红楼梦》里面,他写到贾宝玉到太虚幻境偷看册页的时候,先拿出来的不是正册,是又副册,拿出又副册以后,他就翻,他翻了以后,是不是把又副册全都读了,曹雪芹全给写出来了呢?也不是,只写了两页,介绍两幅画,每幅画配有一首叫做判词的诗,当然后来读者们都猜出来了,一个说的是晴雯,一个说的是袭人。那么在这个册页里面,还有十位是谁呢?我们就不清楚,就需要探讨,可能在八十回以后,作者会有一个明确的交代,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写出的两个,推测出其余十个也肯定都是大丫头这种等级的。然后他写贾宝玉在那儿打闷葫芦,看也看不明白,也不感兴趣,就没有继续往下看又副册,而是又拿出一本来翻,这本就是副册。在副册里我们就发现,曹雪芹的构思是这样的,他只介绍了一幅画,一首诗,也就是说他只透露了副册里面的一个人,那这个人,后来我们猜出来,就是香菱。香菱虽然出身也是很不错的,可是她被拐卖以后,到了薛蟠家,地位是比较低的,比薛宝钗这些人的地位要低,所以这样的人曹雪芹就把她安排在了副册里面。但是香菱后来毕竟一度成为薛蟠的妾,比大丫头等级略高,所以她不在又副册里,估计跟她在一个册子里的,应该是些次要的主子一类的女xìng。那么类似香菱这种身份的,或者类似晴雯、袭人这种身份的女xìng,我们就不去探讨了,我们现在只扫一扫,小说里面,正经主子小姐身份的,有资格进入到金陵十二钗正册的,还有没有?很明显,起码有一个,按说是无可争议的,她就是薛宝琴。大家想一想,这个角sè戏多不多啊,作者用笔细致不细致啊,通过其他人物之口对她的赞美多不多啊?所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sè。但是,曹雪芹他最后调整来调整去,就是说琢磨这个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该放进哪些人呢,我究竟该把哪十二个女子作为我最主要的一组呢?想来想去,他最后放弃了薛宝琴,安排了妙玉。薛宝琴是四大家族薛家的女子啊,按说把薛宝琴搁进去,十二钗正册不就整齐了吗?整整齐齐,完完满满,都是金陵四大家族的女子,或者是嫁到贾家来做媳妇的人。但是他宁愿不整齐,他选择了妙玉,放弃了薛宝琴。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值得研究一下。
薛宝琴是薛姨妈的侄女,是一位异常美丽聪慧的女xìng,因到贾家做客,成为了大观园里的活跃分子。虽然她也是四大家族的成员之一,却没能入金陵十二钗正册,而与四大家族没有血缘与婚姻瓜葛的妙玉不但入了正册,还排在了《红楼梦》里的一大主角、被称为脂粉英雄的王熙凤之前。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难道是薛宝琴的戏份儿不多?还是什么别的原因?xmlversion='1.0'encoding='%SOUP-ENCODING%'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书里面关于妙玉和薛宝琴描写的篇幅,这个篇幅是有差距的,妙玉在前八十回正式出场只有两次。你想想,妙玉正面出场多不多啊?只有两次,一次就是第四十一回,在栊翠庵里面品茶,这个时候妙玉正式出场了,这是书里前八十回妙玉的正传,是以她为中心的一场戏。此后她几乎都是暗场出现。她再一次正式出场就比较晚了,是在第七十六回了,就是在凹晶馆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个人联诗,这一回重点是写林、史两位女xìng,联到最后,突然有一个人走了出来,是妙玉。最后妙玉把她们两个领到栊翠庵里面,并把她们两个没联完的诗,一口气,自己写了一大篇,就把这个诗续完了。这是妙玉第二次出场。
在前八十回里面,妙玉就这么两次直接亮相。当然其他的暗写比较多,比如写到大观园盖好了,家里的仆人xmlversion='1.0'encoding='%SOUP-ENCODING%'向王夫人汇报,说有这么一个女子是不是可以请来,这是暗出一次;还有一次很重要的暗出,就是贾宝玉过生rì,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第二天早晨,大家黑甜一觉醒来,贾宝玉发现砚台底下压了一张帖子,是妙玉给他祝寿的一张帖子,然后由此引出一些情节,这样妙玉又暗出一次。
当中还有一些情节比较模糊。比如下雪了,大家很高兴地赏雪,想起栊翠庵里面梅花盛开,红梅很美丽。李纨就说了,妙玉的为人我很讨厌,我不愿意自己派人去要,但是她那个红梅很好,咱们应该要一点红梅花来赏,然后就罚贾宝玉出面,去乞红梅。后来薛宝琴也去了,妙玉开头是送了他们一枝形态十分奇特漂亮的红梅,后来又送薛宝琴红梅,同时给每一位小姐都送了红梅,可能还包括讨厌她的李纨,也给她送了红梅。你要再细算,比如贾元chūn省亲的时候,写她到这儿,到那儿,最后说她忽见山环佛寺,于是就另外盥手——因为进佛堂要非常虔诚——然后拈香拜佛,还题了一个匾,这就算是又暗写了妙玉一下,但是都很模糊。实际上我们仔细看妙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面的文字,jīng确统计的话,她的明出就是两次,暗出,把我刚才说的全算上,也无非四五次。虽然她很重要,但她出场次数不是特别多,按戏份儿她并不是到了非入十二钗正册不可的地步。按一般的思路,应该得出这个结论:除非是人不够,人不够她也算一个。但实际上我就点出来了,薛宝琴非常够格,身份够格,跟其他的十一个女子也匹配,是不是?
薛宝琴出场的次数多不多呢?非常多,而且都是正面出场。薛宝琴正面出场有多少次呢?我们可以算一算,首先是第四十九回,写她和李纨两个堂妹李纹、李绮,还有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都是大美人儿,连眼光最挑剔的晴雯都说,“倒象一把子四根水葱儿”——四个人一块儿投奔了贾府,贾母很喜欢,就把她们都留下来住。而且贾母特别喜欢薛宝琴。李纹、李绮因为是李纨的亲戚,自然就住在稻香村;邢岫烟因为是邢家的亲戚,就住在邢夫人的女儿——当然不是她亲生的——迎chūn的那个地方,安插在那儿。薛宝琴什么待遇呢?薛宝琴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当初的待遇,就是被贾母留在身边住,贾母喜欢她到这个地步。而且薛宝琴一出来就光彩照人,贾母喜欢得不行,给了她一件非常华贵的披风,前面我讲到过,大家还记得吧,就是用野鸭子头上的毛做成的披风,藏了那么多年,连宝玉都没给,林黛玉来了以后也没拿出来,见了薛宝琴,却马上让取出来,单让她穿;书里面甚至还写到,她们到府里面住下以后开宴席,贾母是让薛宝琴和宝玉和黛玉跟自己坐在一起,薛宝钗这个时候因为有了薛宝琴,就到另外一桌,跟迎chūn坐在一起去了;而且书里面特别写到,这些小姐在玩儿的时候,贾母还派人来传话,说不能委屈了薛宝琴,薛宝钗因此还有点吃醋。薛宝钗按说是书里面处处写她如何大度,那么一个最不说酸话的人,但是在那个具体的场景里面,也酸溜溜地说了一句话,心眼窄的程度不亚于平时的林黛玉。曹雪芹就这么来写薛宝琴,她一出场就气度不凡。
在第五十回作者又写到,在芦雪庵(有的古本里“庵”这个字是“广”,不是现在“广州”里的那个简化字“广”,繁体字范畴里的“广”读音是“掩”,意思是依山傍水的亭榭,写成“芦雪广”应该更接近曹雪芹原笔)这些小姐开始联诗,联诗最突出的角sè是谁啊?有好几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史湘云和薛宝琴。因为联诗就是要比各自的能力,看你才思是否敏捷,人家说了上句你能不能马上接续下句,接上来以后是不是符合诗词格律,是不是意思恰切,并且优美生动。这个时候,作者就特别地写到了几个人大战史湘云,最后是剩下了xmlversion='1.0'encoding='%SOUP-ENCODING%'
一个人跟史湘云争,就是薛宝琴。她的诗才技压群芳,不让林、薛——我现在说的这个薛指她的堂姐薛宝钗——而且直逼史湘云,她是这么一个可爱的聪慧女xìng。她又写了《红梅花诗》,又亲自去栊翠庵讨梅花,而且制造了小说里面最美丽的一个场景,就是在那个白雪皑皑的山坡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非常俏丽的画中人,就是薛宝琴;她出现以后,又出来一个丫头,她的丫头小螺斜站在她身后,抱着一个瓶子,瓶子里面插着红梅。你想,当时没有电影、电视,但是曹雪芹这个艺术思维简直叫人惊叹,这是影视思维啊!书里贾母就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漂亮,有人就说这跟老祖宗您屋里的一幅画太像了——贾母在她的屋子里挂有一幅非常名贵的明朝大画家仇十洲的画,叫《双艳图》。贾母接着怎么说呢,贾母说画上也没现在咱们看见的这个人好。贾母他们都是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作家写小说呢,他虽然有生活依据,有生活素材,但是他写起来以后,这个人物由他的笔支配,对吧,他就支配他笔下的贾母这么样赞美薛宝琴,没见贾母这么样赞扬林黛玉和薛宝钗,任何女xìng贾母都没这么赞扬过,而且,他底下写的这个情节就更加让人觉得耐人寻味。
贾母后来就问起薛姨妈,问什么呢?细问薛宝琴的年庚八字和家内境况。你想想这是什么意思,竟然喜欢她到这个地步。贾母就动了这个心眼了,而且书里面明文地写薛姨妈也是聪明人,懂得贾母的意思,好像就是想问清楚以后许配给宝玉。但是贾母又没有明说,因此,薛姨妈就半吞半吐地告诉贾母,大意就是说薛宝琴已经许了人家了,许给了梅翰林家。贾母一听已经许了人家——在封建社会若女子已经许了人家,在法律上和道德上就都等于已经被定位了,你要破坏的话,去把它拆散的话,既违法又有违道德——就没继续再说了。作者写薛宝琴写到这个程度,几乎就要被贾母认定为可以跟宝玉结婚的人物了。
作者对薛宝琴的用笔毫不吝啬,那么挥洒到什么程度呢?第四十九回这么写她,第五十回这么写她,第五十一回还写她,而且这第五十一回干脆就让她上了回目,“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当然薛小妹这十首怀古诗,到现在仍然是红学研究当中的最大的难题,不少人都对这十首怀古诗做了猜测:因为她做的是灯谜诗,首先你要猜测这个诗打的是一个什么东西;其次,因为我们都知道,《红楼梦》里面的诗都有深层次的含义,那么这十首诗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深层意思?如果每首诗暗示一钗的命运,那么又为什么不足十二?聚讼纷纭,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讨论,现在我想强调的是,作者对薛宝琴这个角sè,真可谓厚爱不已。
到了第五十二回,更出奇了。薛宝琴真不得了,她不仅自己会写诗,而且这个人跟着她父亲还到了很多地方,不但中国境内她几乎是走遍了大部分,在境外她也有所游历。她还掌握真真国女子的汉文诗,她还把真真国女子的汉文诗背给大家听,这首诗就完整地出现在《红楼梦》的文本里面,你说薛宝琴这个角sè厉害不厉害?她的视野,是林、薛、史等才女们望尘莫及的。
更重要的是第五十三回,第五十三回写什么呢?又到年底了,新一年要开始了,这个时候就要祭祖了,祭宗祠。历代都有一些《红楼梦》的评论者指出,曹雪芹这一点写得非常奇怪,按说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习俗的,因为贾府祭宗祠,外姓是不能进入祠堂的,也是没有必要进祠堂的,而曹雪芹却偏偏写有一个人去旁观贾府祭祀,记不记得?谁进去旁观了,作者选择了哪一个角sè呢?选择的就是薛宝琴。这个很奇怪。有朋友说,也许是因为书里面写了,贾母因为喜欢薛宝琴,逼xmlversion='1.0'encoding='%SOUP-ENCODING%'王夫人认了她做干女儿,所以她也就算是贾家的人,可以一起祭宗祠。我却觉得这样解释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例如,贾雨村不是外姓,在第二回跟冷子兴对话时,自称与荣国府一支同谱,后来跑到京城,跟贾赦、贾政过从甚密,但宁、荣二府祭宗祠,他也没有参与或旁观的必要。我想,如果作者不是对薛宝琴这个人物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或者特殊的评价,如果在他的总体构思里面不是对这个人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关照的话,他不会这么写。因为整个《红楼梦》的叙述语言,基本上是客观叙述,就是第三人称叙述,偶然有一点第一人称语言插入当中,基本也是第三人称的叙事,犯不上非得通过一个薛宝琴去看贾府怎么祭祀,可是作者就要这么写。生活素材一到了艺术作品里头,艺术家本身,作家本身有他的创作zì yóu,他之所以这样来运用zì yóu,他内心一定有一种驱动力,你想薛宝琴在曹雪芹心目中是多么重要啊。
我说这么多,什么意思?就是说薛宝琴这个角sè非同小可。八十回以后可见她还有戏,这是一个贯穿xìng的人物,但是曹雪芹在调整来调整去以后,却没有把她安排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她是四大家族的一个正牌主子小姐,戏又这么多,可是曹雪芹想来想去,不安排。安排了谁?妙玉。xmlversion='1.0'encoding='%SOUP-ENCODING%'
所以从这个角度研究妙玉,也很有意思。前八十回里面,妙玉只正面出场两次,薛宝琴
出场多少次呢?我刚才这么一说,你算算吧,一二三四五六七,起码六七次,是不是?可是呢,想来想去,曹雪芹却选择一位戏少的进入了正册。
有红迷朋友跟我讨论,说薛宝琴不入册,可能是因为她不属于薄命,她很幸福,命运跟书里其他女子不同,贾宝玉是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里面翻册页,不薄命的女子当然册子里不收。薛宝琴的具体命运轨迹我们放到后面再讨论,这里只强调一点,就是她属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在第四回说到护官符的时候,讲得很明白,就是这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八十回后,贾家败落,而且惨痛到“家亡人散各奔腾”的地步,一损俱损嘛,薛家肯定也要遭殃,薛宝琴怎么可能独好?我认为,到头来她也薄命,曹雪芹只是没把她搁到正册里而已。曹雪芹把金陵十二钗的册子分成了几组,每一组十二人,怎么分?他动尽脑筋,这是他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写一个长篇小说你要列提纲的,即使还来不及确定每回的回目,但每一回打算写什么,应该是有一个考虑的;还要列人物表,列出我要写些什么人物。这部书主要是为闺阁立传,为女子立传的,那么他就构想了一个金陵十二钗,这样一个办法,一组一组地呈现这些女xìng:最重要的是正册,其次是副册,然后是又副册。现在据有的红学家考证,在最后一回就是情榜,情榜**有九组金钗,一共是一百零八个女xìng,作者应该是这样的构想。所以你在古本《石头记》里面,会发现第一回里面就介绍了这个书名的演变,最早这个书就叫做《石头记》,因为他的艺术构思是,一块女娲补天的剩余石被弃掷在大荒山青埂峰,它化为通灵宝玉,到人世周游了一番;它本来很大,后来,经,过仙界僧人大施幻术,可大可小,最后缩成扇坠儿那么大,可以和一个生命同时降落到人间,因为它可以让那个婴儿衔在嘴里面;小说里面那个婴儿就是贾宝玉,口衔一个通灵宝玉,就生在一个温柔富贵乡,历尽了离合悲欢炎凉世态,最后那块石头又返回到了大荒山,回到青埂峰下;在那里,它恢复原来的形状,很大一个石头,上面写满了字,讲述它下凡所经历的故事,所以这个书是《石头记》,最早书的定名就是《石头记》。
那书里面又说,空空道人——这是书里面作者设想的一个人物,一个有点非现实sè彩的人物——读了一遍以后,觉得可以抄下来去流传,就将之易名为《情僧录》,因为书里面八十回以后写到了贾宝玉出家,出家就是当了和尚,和尚就是僧,他又是一个情痴、情种,所以是《情僧录》。那么在古本《石头记》里面,很多版本里面都没有《红楼梦》这样的书名,只有甲戌本里面有一句,说有一个叫吴玉,峰的人把这个书叫《红楼梦》,这是怎么回事,以后咱们再研究。这里面特别提到,还有一个人是东鲁孔梅溪,东鲁是个地名,表示孔夫子的家乡,孔梅溪这个名字意味着他是孔夫子的后代,他又把这个书叫做《风月宝鉴》。通过脂砚斋批语我们知道,曹雪芹在少年时代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风月宝鉴》,那么很显然现在的《红楼梦》里面,运用了他早期小说里面的一些情节,特别是贾瑞的故事,在那段故事里面,就出现了那样一个东西,叫风月宝鉴。大家还记得吧,像一个镜子一样的东西,你拿着以后,正面照会怎么样,反面照会怎么样。这一段故事很显然是从他的旧作《风月宝鉴》里面挑出来,融化到《红楼梦》整体故事里去的。当然,用《风月宝鉴》这个名字概括《红楼梦》,现在看来是很不恰当的,脂砚斋就解释了,因为当年曹雪芹写《风月宝鉴》的时候,可能还是比较小的时候,他的弟弟叫棠村,给他写过序,这个棠村后来不幸去世了,所以为了纪念棠村,脂砚斋觉得《风月宝鉴》这个名字还可以保留。而对曹雪芹本人来说,在他自己写成的第一回里面他就强调,说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什么呢?曹雪芹自己一度比较倾心于把这个书的名字定为《金陵十二钗》。当然最后他的合作者脂砚斋劝他,说这个书还是应该叫做《石头记》,所以脂砚斋后来在甲戌年她抄阅再评本书的时候,又恢复了最早的书名叫《石头记》。有人就不理解,有人读了古本的这段话不理解,埋怨说,曹雪芹也真是,我们现在都把他的书叫《红楼梦》,他老兄倒好,他连《石头记》都不叫,他叫《金陵十二钗》。因此有人怀疑,这些文字是曹雪芹自己写的吗?我倒觉得这恰恰是他写的,这就说明,一个作者他在构思一个长篇的时候,他在考虑人物配置的时候很动脑筋。曹雪芹为了确定这个小说里面的女xìng角sè,他呕心沥血,正册应该是谁,副册应该是谁,又副册应该是谁,四副、五副到九副都是谁,他来来回回调整,不是一次就成型的。像正册究竟收入哪几位,如何排序,他费了很多脑筋。
在《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定名过程中,作者曹雪芹曾一度倾向于《金陵十二钗》这个名字,由此可见作者对所选十二位女xìng的珍视程度,他绝不是轻率而为,而是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才确定下来的。尽管薛宝琴近乎完美,但曹雪芹在正册中最终没有选择薛宝琴,而选了妙玉。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通过妙玉到底想说明什么?xmlversion='1.0'encoding='%SOUP-ENCODING%'
那么现在我们就注意到,妙玉不但入了正册,而且排名还很靠前,她排名第六。你想妙玉特殊不特殊?你现在记得《红楼梦》里面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序吗?那排序很有意思,第一、第二不分名次,并列,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在这个太虚幻境里面,金陵十二钗正册实际上只有十一幅图十一首诗,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合为一图一诗的,在《红楼梦》十二支曲里面,林黛玉和薛宝钗也是合在一起的。所以,对排名作者他很动脑筋,他觉得这两个人很难分出一二,于是就让这两个人并列,这是头两个。第三就是贾元chūn,因为他觉得贾元chūn很重要,是贾府女儿里面年龄最大、后来地位最高的,并且通过前几讲你也知道,她是牵动整个贾府命运的重要女xìng,所以贾元chūn排第三。但是底下你看他动不动脑筋,按说贾元chūn排了以后,接着应该是迎chūn、探chūn、惜chūn对不对?“原应叹息”嘛!但是他不这么排,你注意没有,他第四位排的是谁呢?贾探chūn。所以贾探chūn这个人物也不得了,这说明她在作者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sè,“三chūn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探chūn的命运是最特殊的,以后我们还会探究的,她既不是死亡,也不是出家,而是远嫁,而这个远嫁又不是一般xìng的远嫁,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sè,他想来想去,把探chūn排在了第四位。第五排的是史湘云,按说史湘云排第五已经是够委屈的了,史湘云,你想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女xìng,对吧?非常重要的一个角sè,但是他想来想去把她排在了第五。那么谁应该第六呢?我当时看《红楼梦》,就觉得王熙凤应该第六,王熙凤不能再往后排了,是不是?你从各种角度看,这都是一个脂粉英雄,戏份儿太多,她出场多少次都算不清,算完了以后,咱俩还得打架,你会说我算得不准,还有哪点儿忽略了。她的戏太多了,说过的话能装好几车,对不对?人没到声先到,大家印象多深刻啊。可是这个人,曹雪芹在正册里面就没把她往前排,第五之后,第六排的就是妙玉,不是她,妙玉在十二钗当中等于是横云断岭,把其他各钗分成两半。曹雪芹怎么这样构思?难道不值得我们探究吗?妙玉之后才是迎chūn、惜chūn,然后才是王熙凤,还有王熙凤的女儿巧姐。有人说巧姐好像排在十二钗里面牵强了一点,因为巧姐在前八十回里面年龄很小,也没什么戏,但是我想她排进去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要展示这样一个金陵世家女子的命运的话,其他人基本都是一代人(秦可卿的实际辈分问题,前面讨论过,这里不再枝蔓),那么有了这个巧姐以后,能够使这个阵容稍微立体化一点;而且巧姐最后的命运又很特殊,又和刘姥姥的故事有关系,体现了曹雪芹他思维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正册中有巧姐是说得通的。然后是李纨,最后是秦可卿。所以你看这个妙玉,她既不是有四大家族血统的女子,又没有嫁到四大家族里面做媳妇,在书里面的戏份儿,她又少于薛宝琴,但是曹雪芹却绝不能割舍这个角sè,他珍爱这个女xìng,他就一定要把她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当中的女子,而且要给她排名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