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中文网 www.clzw.net,耕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兄长,那位叫薇薇的女子,她一定很……很……特别吧?”
在卢承庆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的离去之后,麴智仁望着这位主考的背影默默沉思了一会,回头对胡戈感叹道。
“愿得此女心,白首不相离!”胡戈望着麴智仁会心一笑,轻轻吟道。
麴智仁微笑着回应胡戈,没有再说话,这时他从胡戈和卢承庆三言两语的对话中隐隐猜到了些什么,只是在心中暗叹着,在眼前这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偏生总是那么传奇。
趁着进考场前的这短暂空当,已经开始有学子过来跟胡戈打着招呼,胡戈望着这些未来候补梯队的准官员们,心中一时起了感慨。
想他们还没有正式踏入权力场,却把官场的套路摸得透熟。是啊,官场最重要的是什么,永远都不是做事,等待老黄牛的只有累死地那一天,而聪明人,则会选择做那在田边树荫下乘凉的放牛娃!
其实,最重要的官场法则,乃是处人,也就是处理关系,把自己和领导的关系处理好了,将来的路也就顺畅了。所以放眼千年,为什么历朝历代里贪官庸官总是远远多过好官,因为在前者的眼里只有迎逢上意,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而后者,心中装了太多的东西,比如抱负,比如原则,再比如良心。
就因为这些沉甸甸的东西压在后者们的肩膀上,所以他们在官场这条跑道上,从踏上起跑线的那一刻便胜负已定,他们注定被那些轻装上阵的同僚们远远抛下,望背兴叹。
“兄长,就快要点名了,我帮你取包袱吧!”
尚书省大门里已经有了动静,一位官员拿着名册朝门外走来,麴智仁望着和学子们应酬的胡戈匹马单人,主动提出要帮胡戈取下马上行李。
胡戈闻言脸上有了笑意,对麴智仁道:“兄弟,多谢你的好意,我若拿不动时,定请你帮忙!”
麴智仁这个举动倒是让胡戈有些感动,想他是位养尊处优的王子,什么时候干过这等粗活?想到这里,他拍了拍麴智仁的肩膀,表示领了他的心意。
“静一静,都静一静!”
这时在尚书省都堂的大门口,传来考场官员的声音。
“下面开始点名,点到名字的考生,带着自己随身行李,去门房里检查!其他随行人员与马匹不得入内,违者取消考试资格,扰乱考场秩序者交金吾卫重罚,诸位学子都听明白没有?”
那官员说话时居高临下的望着门口乱哄哄的人群,见大家听到自己话后渐渐噤声,都回身取下马上的行李,满意的点点头。他又略等了片刻,给大家一点准备的时间,最后他用余光瞟了眼就站在门口的工部胡大人,见他已是取了行李背在身上,看样子是完全妥当了,他这才翻开名册,清了清嗓子,照本宣科的念了起来。
“雍州府终南县胡戈……”
没想到第一个点到名的便是自己,胡戈紧了紧包袱,回头给了麴智仁一个鼓励的眼神。之后在众人的瞩目下,朝着尚书省内走去,经过门口时,那念名单的官员没忘偏头对胡戈报之一笑,只因这些特殊场合里的一些细微动作,更容易拉近人们相互之间的感情。
胡戈朝他微微点了点头,只见这时另一位站在门里的官员迎了上来,正是方才那位赵主事,只听他惴惴道:“胡大人,实是不好意思,照例考生都要进行搜身和检查行李……下官……下官……”
这位赵主事打心眼里想给胡戈卖个面子,直接让他不搜身进去算了,可是他官小位卑,又怕背不起上司追查下来的责任,所以说话有点吞吞吐吐,显是内心中正纠结着。
“既然是规矩,那便照旧吧!在下还有个事还要请赵大人关照一下,我的那匹白马还系在门口的大树下,还望赵大人吩咐个人,帮在下牵到都堂后面的马厩里,这天寒地冻的,可别冻坏了它!”
胡戈哪里看不出赵主事的心思,知道他担不起这个干系,又知他是一份好意,便借故很是慎重的托了他个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好让他心安。
果然赵主事一听便直起身子来,恢复了往日里在尚书省当差的那份的神采,笑道:“好说好说,下官亲自去办,后院里草料充足,又有专人照顾,胡大人敬请放心!”说完赵主事跟身边同僚说了两句,又对胡戈客套了声“请”,就这样当着嘱咐人的面,亲自办他所托的事情去了。
见赵主事去了,旁边另外站着协助的官员客气的对胡戈道:“胡大人,请随卑职这边来!”
胡戈点点头,随他来到都堂的门房中,胡戈瞧见这时屋内站了几位尚书省里没有品级的令史、掌固,那位引胡戈进来的官员对他们吩咐道:“这是我们工部的胡戈胡大人,你们手脚干净些!”
里面诸人“噢”了一声,原本严肃的脸上变得表情丰富起来,纷纷上前与胡戈问好,胡戈随和的走到堂中央,将肩上包袱放下,配合着他们的例行检查。
这时也陆陆续续有其他考生被人领了进来,屋内一团和气的形势立刻为之一变,进来的考生们立刻被几位掌固迎住,点名盘问,呵斥搜身,他们确定完考生的身份后,便马上仔细的在他们身上搜查起来,或许是他们动作过大,又或者是这些富贵人家的子弟非常不习惯如此待遇,考生脸上都不约而同的呈现出一股怒意,可是当他们一看到就连东宫的胡大人也是这般际遇时,这才各自偃旗息鼓,任凭搜查。
他们不知道,这种科举前搜身的措施一直要持续到安史之乱之前。那时出现了一位胆识过人,名叫李揆的礼部侍郎,当由他主持科举考试的时候,他吩咐人在考场内放置了经史和韵书,供学子们查阅,于是这时夹带便失去了意义,所以搜身这个规矩自然而然的也就从此消失了。
胡戈此刻却已经收拾妥当,朝身边的令史点了点头。那位送胡戈进来的官员一直候着没有出去,此时见了胡戈这边动静,悄悄朝站在胡戈身边某个书吏递了个眼色,后者微微点头,一言不发的上前替胡戈背了行李,只等他起步。
胡戈见状,心中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他没有在这种场合下推却,只朝那背着自己包袱之人笑着点了点头,便往门外走去。屋内这一幕几个正在搜身的考生们都瞧见了,没有任何人心起异议又或吱声,他们在搜完身后自家背起自家的行李,视若无睹的离开了门房,朝考场而去。嗯,这有什么好异议的,他们追求的不正是这样的人生吗?就在这瞬间里,胡戈没想到自己糊里糊涂的又做了一回别人的榜样。
在这唐初,朝廷没有专门为科举考试而准备的考场,一般都是在尚书省都堂的廊庑(走廊旁边的小屋)里摆好书案,学子们在这没有门帘的房间里席地而坐,考试的时间是一整天,从早上卯时(清晨五点到七点)到晚上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一般来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不会这么准时,早上一般从六点钟左右开考,晚上结束的时间便要看天了,考试之前考场人员允许考生们自带“脂烛三条”,就是说天黑了之后你还没做完试卷的话,你可以点起这三根脂烛继续答卷,待它们烧完之后,对不起,考务人员就要过来强行收卷子了。后来长庆元年时,礼部不知为怎么把燃尽三根脂烛后收卷的惯例改成了两根,白居易为此还上书给当时的皇帝唐穆宗,提意见要他尊重旧例。但即便是允许点三根脂烛,还是有人戏称道:“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
这也是为什么参考的考生人人背着沉重的行李包袱的原因,这大冷的天里,你席地而坐得带上取暖的木炭吧,一天坐在考场里不能出去你得带上事先准备好的食盒吧,还有饮水用的器具,以及应考用的水墨,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加起来,分量可是不轻。
&n... -->>
“兄长,那位叫薇薇的女子,她一定很……很……特别吧?”
在卢承庆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的离去之后,麴智仁望着这位主考的背影默默沉思了一会,回头对胡戈感叹道。
“愿得此女心,白首不相离!”胡戈望着麴智仁会心一笑,轻轻吟道。
麴智仁微笑着回应胡戈,没有再说话,这时他从胡戈和卢承庆三言两语的对话中隐隐猜到了些什么,只是在心中暗叹着,在眼前这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偏生总是那么传奇。
趁着进考场前的这短暂空当,已经开始有学子过来跟胡戈打着招呼,胡戈望着这些未来候补梯队的准官员们,心中一时起了感慨。
想他们还没有正式踏入权力场,却把官场的套路摸得透熟。是啊,官场最重要的是什么,永远都不是做事,等待老黄牛的只有累死地那一天,而聪明人,则会选择做那在田边树荫下乘凉的放牛娃!
其实,最重要的官场法则,乃是处人,也就是处理关系,把自己和领导的关系处理好了,将来的路也就顺畅了。所以放眼千年,为什么历朝历代里贪官庸官总是远远多过好官,因为在前者的眼里只有迎逢上意,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而后者,心中装了太多的东西,比如抱负,比如原则,再比如良心。
就因为这些沉甸甸的东西压在后者们的肩膀上,所以他们在官场这条跑道上,从踏上起跑线的那一刻便胜负已定,他们注定被那些轻装上阵的同僚们远远抛下,望背兴叹。
“兄长,就快要点名了,我帮你取包袱吧!”
尚书省大门里已经有了动静,一位官员拿着名册朝门外走来,麴智仁望着和学子们应酬的胡戈匹马单人,主动提出要帮胡戈取下马上行李。
胡戈闻言脸上有了笑意,对麴智仁道:“兄弟,多谢你的好意,我若拿不动时,定请你帮忙!”
麴智仁这个举动倒是让胡戈有些感动,想他是位养尊处优的王子,什么时候干过这等粗活?想到这里,他拍了拍麴智仁的肩膀,表示领了他的心意。
“静一静,都静一静!”
这时在尚书省都堂的大门口,传来考场官员的声音。
“下面开始点名,点到名字的考生,带着自己随身行李,去门房里检查!其他随行人员与马匹不得入内,违者取消考试资格,扰乱考场秩序者交金吾卫重罚,诸位学子都听明白没有?”
那官员说话时居高临下的望着门口乱哄哄的人群,见大家听到自己话后渐渐噤声,都回身取下马上的行李,满意的点点头。他又略等了片刻,给大家一点准备的时间,最后他用余光瞟了眼就站在门口的工部胡大人,见他已是取了行李背在身上,看样子是完全妥当了,他这才翻开名册,清了清嗓子,照本宣科的念了起来。
“雍州府终南县胡戈……”
没想到第一个点到名的便是自己,胡戈紧了紧包袱,回头给了麴智仁一个鼓励的眼神。之后在众人的瞩目下,朝着尚书省内走去,经过门口时,那念名单的官员没忘偏头对胡戈报之一笑,只因这些特殊场合里的一些细微动作,更容易拉近人们相互之间的感情。
胡戈朝他微微点了点头,只见这时另一位站在门里的官员迎了上来,正是方才那位赵主事,只听他惴惴道:“胡大人,实是不好意思,照例考生都要进行搜身和检查行李……下官……下官……”
这位赵主事打心眼里想给胡戈卖个面子,直接让他不搜身进去算了,可是他官小位卑,又怕背不起上司追查下来的责任,所以说话有点吞吞吐吐,显是内心中正纠结着。
“既然是规矩,那便照旧吧!在下还有个事还要请赵大人关照一下,我的那匹白马还系在门口的大树下,还望赵大人吩咐个人,帮在下牵到都堂后面的马厩里,这天寒地冻的,可别冻坏了它!”
胡戈哪里看不出赵主事的心思,知道他担不起这个干系,又知他是一份好意,便借故很是慎重的托了他个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好让他心安。
果然赵主事一听便直起身子来,恢复了往日里在尚书省当差的那份的神采,笑道:“好说好说,下官亲自去办,后院里草料充足,又有专人照顾,胡大人敬请放心!”说完赵主事跟身边同僚说了两句,又对胡戈客套了声“请”,就这样当着嘱咐人的面,亲自办他所托的事情去了。
见赵主事去了,旁边另外站着协助的官员客气的对胡戈道:“胡大人,请随卑职这边来!”
胡戈点点头,随他来到都堂的门房中,胡戈瞧见这时屋内站了几位尚书省里没有品级的令史、掌固,那位引胡戈进来的官员对他们吩咐道:“这是我们工部的胡戈胡大人,你们手脚干净些!”
里面诸人“噢”了一声,原本严肃的脸上变得表情丰富起来,纷纷上前与胡戈问好,胡戈随和的走到堂中央,将肩上包袱放下,配合着他们的例行检查。
这时也陆陆续续有其他考生被人领了进来,屋内一团和气的形势立刻为之一变,进来的考生们立刻被几位掌固迎住,点名盘问,呵斥搜身,他们确定完考生的身份后,便马上仔细的在他们身上搜查起来,或许是他们动作过大,又或者是这些富贵人家的子弟非常不习惯如此待遇,考生脸上都不约而同的呈现出一股怒意,可是当他们一看到就连东宫的胡大人也是这般际遇时,这才各自偃旗息鼓,任凭搜查。
他们不知道,这种科举前搜身的措施一直要持续到安史之乱之前。那时出现了一位胆识过人,名叫李揆的礼部侍郎,当由他主持科举考试的时候,他吩咐人在考场内放置了经史和韵书,供学子们查阅,于是这时夹带便失去了意义,所以搜身这个规矩自然而然的也就从此消失了。
胡戈此刻却已经收拾妥当,朝身边的令史点了点头。那位送胡戈进来的官员一直候着没有出去,此时见了胡戈这边动静,悄悄朝站在胡戈身边某个书吏递了个眼色,后者微微点头,一言不发的上前替胡戈背了行李,只等他起步。
胡戈见状,心中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他没有在这种场合下推却,只朝那背着自己包袱之人笑着点了点头,便往门外走去。屋内这一幕几个正在搜身的考生们都瞧见了,没有任何人心起异议又或吱声,他们在搜完身后自家背起自家的行李,视若无睹的离开了门房,朝考场而去。嗯,这有什么好异议的,他们追求的不正是这样的人生吗?就在这瞬间里,胡戈没想到自己糊里糊涂的又做了一回别人的榜样。
在这唐初,朝廷没有专门为科举考试而准备的考场,一般都是在尚书省都堂的廊庑(走廊旁边的小屋)里摆好书案,学子们在这没有门帘的房间里席地而坐,考试的时间是一整天,从早上卯时(清晨五点到七点)到晚上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一般来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不会这么准时,早上一般从六点钟左右开考,晚上结束的时间便要看天了,考试之前考场人员允许考生们自带“脂烛三条”,就是说天黑了之后你还没做完试卷的话,你可以点起这三根脂烛继续答卷,待它们烧完之后,对不起,考务人员就要过来强行收卷子了。后来长庆元年时,礼部不知为怎么把燃尽三根脂烛后收卷的惯例改成了两根,白居易为此还上书给当时的皇帝唐穆宗,提意见要他尊重旧例。但即便是允许点三根脂烛,还是有人戏称道:“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
这也是为什么参考的考生人人背着沉重的行李包袱的原因,这大冷的天里,你席地而坐得带上取暖的木炭吧,一天坐在考场里不能出去你得带上事先准备好的食盒吧,还有饮水用的器具,以及应考用的水墨,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加起来,分量可是不轻。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