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中文网 www.clzw.net,超级科技强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百二十章 另类的复兴
1928年,昆明
茅云先拿着手中中英文对照的两封信件时,微微一怔,居然是从瑞典寄来的信。寄信方是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一封信的收信人是西南政府,另外二封信则是委托西南政府转交给西南医学家邹树明先生和西南生物学家周子凯先生的。
“呃?诺贝尔生物和医学奖?邹树明和周子凯获奖了?”
张蜀生拿到信件的时候,不禁爽朗地笑了,没想到,瑞典人居然给邹树明和周子凯两人发来了获奖通知书,邀请他们前往瑞典,参加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举行的颁奖典礼。
在他的记忆中,诺贝尔奖不是应该先在全球接受推荐函,需要有提名人推荐,然后在10月才揭晓结果的吗?看来这些古板的西方老头子们,也有例外的时候,或许,他们认为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吧,因为终于有一些人口中所谓的“东亚病夫”有资格获奖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种族歧视,也不是每个西方人都不希望看到其他民族在科学上的崛起。所以,他们破例的在五月就提前通知了这两个远在东方,没有和诺贝尔奖有过任何接触的东方国度的学者。
获奖的原因是因为邹树明和周子凯对青霉素的发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将这种药物应用到临床治疗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经过诺贝尔医学奖评定委员们的一致通过,邹树明和周子凯获得了1928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云先,你怎么看这件事?”张蜀生把拆开的信件递给茅云先,示意他看看,说说自己的看法。
“总长,我的看法比较矛盾。”茅云先看完后,笑了笑,合上信件,不疾不徐地说起自己的想法,“诺贝尔奖毕竟是全球性的科学奖项,如果说是喜事,自然说得过去的,这毕竟是我们第一次得奖。不过,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是比较保守的,一些保守的社会闲流,怕是会对一个中国科学家跑到外国去领奖有所微词。”
“其实,任何一样重大发明或者发现,都不会局限在一个国家,早晚都会对整个世界作出巨大的贡献。邹树明和周子凯能获奖,也证明了我们以青霉素为代表的现代药品,得到了国际的肯定。你安排一下,我去生物和医学基地看看。”
张蜀生摆摆手,去不去领诺贝尔奖,他个人是不会强迫谁的。虽然自己才是发现青霉素的幕后之人,但邹树明和周子凯两人确实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比如邹树明,在完成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后,又投身到多达十几种新药的研究和生产筹备工作中去,对西南的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绝对难以磨灭的贡献。张蜀生毕竟不是医学方面的天才,领人进门,发展还要看个人,邹树明得了发现青霉素这个契机,却让他获得了巨大的信心,这个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天才,一发不可收拾,完成了多种新药的原理解析和规模化生产方面的工作。
而周子凯则更辛苦一些了。张蜀生最早的杂交水稻技术就是通过旁敲侧击交给他的,随后这个毕业于耶鲁大学生物遗传学的优秀遗传生物学家,不但在杂交水稻理论上,完善了一系列的新种培育,更是和邹树明一起,完成了包括青霉素在内,相当一批新药的研究和规模生产工作。
不过,可惜的是,杂交水稻的推广和使用,虽然在西南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在国际社会上引起的影响却相对小一些。主要是因为不少西方国家对于水稻这种作物,研究的较少,道听途说,从一些回国的西方人嘴里,听到的也不过是西南的庄稼不错,种完一两季,家家户户就不愁吃了。大多数人听过就是一笑,偶尔有学者知道这件事,但也没机会来看看,毕竟,水稻引起的影响远不如青霉素在西方的销售。
在张蜀生个人看来,周子凯应该是西南第一个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只是命运看似不公,却让他在青霉素这一方面,和邹树明一起得到了补偿。
西南政府的生物和医学基地是建在一个科技园中的。生物学、遗传学、前沿医学,理论药学,不少学科都在这里有交集。比如,周子凯主要是负责研究植物遗传学和人类遗传学,但他又能在新药研究时对邹树明的药学领域提供帮助。各学科的交集,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科技人才资源。
“……在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上,孟德尔最先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而我们在对包括动植物和人类遗传现象的研究中,发现这种遗传因子是一种生物密码,它在物种遗传时起着确保传承共同的生物特性的作用,简单来讲,苹果树上结出的果子,暂时只能是苹果,而不是橘子,这就是遗传因子的作用。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我们国内的研究也不晚。我可以向同学们透露的一点是,我们中国科学家,已经能够对这种被称为DNA的遗传物质,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我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将来你们或许也会成为站在遗传学前沿的学者……”
周子凯和邹树明都在西南大学有教学任务,课不多,每周两节课。周子凯的课是遗传生物学,邹树明的课是基础医学。
当他下课后,却看到邹树明在等他,旁边还停着基地的一辆车,似乎是来接两人的。
“老邹,你今天这可是用上特权了。”周子凯深知邹树明的为人,两人共事多年,虽然知道对方不会公车私用,但依旧揶揄起来,推着自己那辆云南牌自行车就要翻身骑上去。
“子凯,总长在基地等我们呢,今天就别骑车了。”
“那行,我去把车停了,总长怎么有空去基地等我们两个草头百姓了。”
二人同乘一辆车回到基地的时候,见一身白色防尘服的张蜀生正在特级温室中查看那琳琅满目的新种苗时,都默默地等在外面。
“树名,子凯,过来一起走走。”
张蜀生从一株番茄植株前直起身子,看到了温室外的两个人,便喊他们一起进来走走转转。
“这几种蔬菜的抗冻效果怎么样,能在冬季种植吗?”
“抗冻效果还不是太理想,我们正在进行一些实验,争取在明年能拿出几个品种。”
随便转了转,聊了聊这些关乎农民和社会吃饭问题的作物,张蜀生才说起了正事,“这次我可不只是来闲转的,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呢。诺贝尔奖委员会的信都已经寄到联治政府了,你们两个因为发现并将青霉素应用到临床,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奖生物学奖。”
“诺贝尔奖?”
两人乍听,心里都是一跳,这个奖已经在西方颁发了几十年,意味着什么,身为科学家的他们非常清楚。倒不是说自己研究的东西需要谁来认可,而是,一旦获奖,那么,无论是谁,瞬间就会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不管是在哈佛医学院还是耶鲁大学,邹树明和周子凯都听闻了太多关于这个奖项的故事,不少人搞了一辈子科研也拿不到这个奖,甚至连他们当年的导师,都没有这个资格。而诺贝尔奖得主,他们倒是见过,确实是那种年龄很大,德高望重的老学者,老教授。
自己两人才多大?周子凯年龄稍大一些,也不过36岁,邹树明甚至只有33岁,以自己两人的年龄去领奖,实在是有些资历不够了。
“以我们中国人的看法,凡事讲资历。或许你们在世界科学界的资历并不够,但是,你们所作的科研活动,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这个世界。无论是青霉素还是杂交新种,都是足以引起科学产生**性进步的成果。至于这个奖,我个人的看法是尊重你们的意思,你们说去,我一定支持。”
张蜀生确实是个开明的人,或许很多年,当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超世界各国的时候,自己会建立一个远超诺贝尔奖影响力的科学奖,但是在今天,诺贝尔奖却是对中国人的一种肯定。
小日本不是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吗?老子就派出一个上百人的代表团去参加奥运会。今年5月17日就要举行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老子就要让日本人和那些藐视中国人的西方人看看,中国人是不是东亚病夫,究竟谁他**才是东亚病夫。
西方人不是说中国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牛气的科学奖吗?老子就让他们去领奖,让你们看看,就算是你们最在乎的诺贝尔奖,我们中国人一样可以拿。倒不是老子在乎你那个破奖,主要是你们在乎他,这次老子让两个人去领奖,下次老子让你们不把物理学奖、生物学奖、化学奖这几个大奖全颁给中国人都会觉得自己不够公正。
“总长,其实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并不完全是我们的功劳。你给的那些关键资料,其他人也出了不少力。”
不是邹树明谦虚,外人不知道,他是非常清楚西南有多少科学人才的。相比当年的中国,如今的西南已经是今非昔比。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人才,科学怪才,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子们,青中年们,都或是为了理想或是为了高薪来到了这里。而且就是中国人,也有相当一批留学生和华人华侨归来。
邹树明长期扑在实验室里,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像爱因斯坦和特斯拉这样的高水平科学家,但他知道,从自己偶尔得到的那些先进科学资料来看,西南绝对还有不少藏龙卧虎的人。只是这个总长太低调了,管理又严格,许多东西都是秘密中的绝密。
张蜀生摇摇头,否定了他这种想法,“树名,子凯。你们这种想法不对。有一些事情,注定要有人站出来接受荣誉。而有的人,注定只能在背后工作。这是分工不同决定的。诺贝尔奖,我个人并不是很看重它,充其量是一个科学界的奖项罢了。只是西方人非常看重它。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拿下它,把外人最看重的东西收到囊中,这其实就打败了外人。也许,昔日那些看不起你们的同学,昔日那些轻视你们的导师,昔日那些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的西方人,这一次,却不得不认输。因为,他们眼中的弱者,这次却要站在台上,而他们,却只能作为聆听者坐在台下,这是你们的胜利,也将是西南,是整个中国的胜利。”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听从总长的安排吧”邹树明和周子凯也不是圣人,多方面的因素,他们考虑了... -->>
第一百二十章 另类的复兴
1928年,昆明
茅云先拿着手中中英文对照的两封信件时,微微一怔,居然是从瑞典寄来的信。寄信方是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一封信的收信人是西南政府,另外二封信则是委托西南政府转交给西南医学家邹树明先生和西南生物学家周子凯先生的。
“呃?诺贝尔生物和医学奖?邹树明和周子凯获奖了?”
张蜀生拿到信件的时候,不禁爽朗地笑了,没想到,瑞典人居然给邹树明和周子凯两人发来了获奖通知书,邀请他们前往瑞典,参加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举行的颁奖典礼。
在他的记忆中,诺贝尔奖不是应该先在全球接受推荐函,需要有提名人推荐,然后在10月才揭晓结果的吗?看来这些古板的西方老头子们,也有例外的时候,或许,他们认为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吧,因为终于有一些人口中所谓的“东亚病夫”有资格获奖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种族歧视,也不是每个西方人都不希望看到其他民族在科学上的崛起。所以,他们破例的在五月就提前通知了这两个远在东方,没有和诺贝尔奖有过任何接触的东方国度的学者。
获奖的原因是因为邹树明和周子凯对青霉素的发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将这种药物应用到临床治疗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经过诺贝尔医学奖评定委员们的一致通过,邹树明和周子凯获得了1928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云先,你怎么看这件事?”张蜀生把拆开的信件递给茅云先,示意他看看,说说自己的看法。
“总长,我的看法比较矛盾。”茅云先看完后,笑了笑,合上信件,不疾不徐地说起自己的想法,“诺贝尔奖毕竟是全球性的科学奖项,如果说是喜事,自然说得过去的,这毕竟是我们第一次得奖。不过,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是比较保守的,一些保守的社会闲流,怕是会对一个中国科学家跑到外国去领奖有所微词。”
“其实,任何一样重大发明或者发现,都不会局限在一个国家,早晚都会对整个世界作出巨大的贡献。邹树明和周子凯能获奖,也证明了我们以青霉素为代表的现代药品,得到了国际的肯定。你安排一下,我去生物和医学基地看看。”
张蜀生摆摆手,去不去领诺贝尔奖,他个人是不会强迫谁的。虽然自己才是发现青霉素的幕后之人,但邹树明和周子凯两人确实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比如邹树明,在完成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后,又投身到多达十几种新药的研究和生产筹备工作中去,对西南的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绝对难以磨灭的贡献。张蜀生毕竟不是医学方面的天才,领人进门,发展还要看个人,邹树明得了发现青霉素这个契机,却让他获得了巨大的信心,这个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天才,一发不可收拾,完成了多种新药的原理解析和规模化生产方面的工作。
而周子凯则更辛苦一些了。张蜀生最早的杂交水稻技术就是通过旁敲侧击交给他的,随后这个毕业于耶鲁大学生物遗传学的优秀遗传生物学家,不但在杂交水稻理论上,完善了一系列的新种培育,更是和邹树明一起,完成了包括青霉素在内,相当一批新药的研究和规模生产工作。
不过,可惜的是,杂交水稻的推广和使用,虽然在西南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在国际社会上引起的影响却相对小一些。主要是因为不少西方国家对于水稻这种作物,研究的较少,道听途说,从一些回国的西方人嘴里,听到的也不过是西南的庄稼不错,种完一两季,家家户户就不愁吃了。大多数人听过就是一笑,偶尔有学者知道这件事,但也没机会来看看,毕竟,水稻引起的影响远不如青霉素在西方的销售。
在张蜀生个人看来,周子凯应该是西南第一个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只是命运看似不公,却让他在青霉素这一方面,和邹树明一起得到了补偿。
西南政府的生物和医学基地是建在一个科技园中的。生物学、遗传学、前沿医学,理论药学,不少学科都在这里有交集。比如,周子凯主要是负责研究植物遗传学和人类遗传学,但他又能在新药研究时对邹树明的药学领域提供帮助。各学科的交集,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科技人才资源。
“……在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上,孟德尔最先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而我们在对包括动植物和人类遗传现象的研究中,发现这种遗传因子是一种生物密码,它在物种遗传时起着确保传承共同的生物特性的作用,简单来讲,苹果树上结出的果子,暂时只能是苹果,而不是橘子,这就是遗传因子的作用。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我们国内的研究也不晚。我可以向同学们透露的一点是,我们中国科学家,已经能够对这种被称为DNA的遗传物质,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我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将来你们或许也会成为站在遗传学前沿的学者……”
周子凯和邹树明都在西南大学有教学任务,课不多,每周两节课。周子凯的课是遗传生物学,邹树明的课是基础医学。
当他下课后,却看到邹树明在等他,旁边还停着基地的一辆车,似乎是来接两人的。
“老邹,你今天这可是用上特权了。”周子凯深知邹树明的为人,两人共事多年,虽然知道对方不会公车私用,但依旧揶揄起来,推着自己那辆云南牌自行车就要翻身骑上去。
“子凯,总长在基地等我们呢,今天就别骑车了。”
“那行,我去把车停了,总长怎么有空去基地等我们两个草头百姓了。”
二人同乘一辆车回到基地的时候,见一身白色防尘服的张蜀生正在特级温室中查看那琳琅满目的新种苗时,都默默地等在外面。
“树名,子凯,过来一起走走。”
张蜀生从一株番茄植株前直起身子,看到了温室外的两个人,便喊他们一起进来走走转转。
“这几种蔬菜的抗冻效果怎么样,能在冬季种植吗?”
“抗冻效果还不是太理想,我们正在进行一些实验,争取在明年能拿出几个品种。”
随便转了转,聊了聊这些关乎农民和社会吃饭问题的作物,张蜀生才说起了正事,“这次我可不只是来闲转的,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呢。诺贝尔奖委员会的信都已经寄到联治政府了,你们两个因为发现并将青霉素应用到临床,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奖生物学奖。”
“诺贝尔奖?”
两人乍听,心里都是一跳,这个奖已经在西方颁发了几十年,意味着什么,身为科学家的他们非常清楚。倒不是说自己研究的东西需要谁来认可,而是,一旦获奖,那么,无论是谁,瞬间就会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不管是在哈佛医学院还是耶鲁大学,邹树明和周子凯都听闻了太多关于这个奖项的故事,不少人搞了一辈子科研也拿不到这个奖,甚至连他们当年的导师,都没有这个资格。而诺贝尔奖得主,他们倒是见过,确实是那种年龄很大,德高望重的老学者,老教授。
自己两人才多大?周子凯年龄稍大一些,也不过36岁,邹树明甚至只有33岁,以自己两人的年龄去领奖,实在是有些资历不够了。
“以我们中国人的看法,凡事讲资历。或许你们在世界科学界的资历并不够,但是,你们所作的科研活动,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这个世界。无论是青霉素还是杂交新种,都是足以引起科学产生**性进步的成果。至于这个奖,我个人的看法是尊重你们的意思,你们说去,我一定支持。”
张蜀生确实是个开明的人,或许很多年,当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超世界各国的时候,自己会建立一个远超诺贝尔奖影响力的科学奖,但是在今天,诺贝尔奖却是对中国人的一种肯定。
小日本不是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吗?老子就派出一个上百人的代表团去参加奥运会。今年5月17日就要举行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老子就要让日本人和那些藐视中国人的西方人看看,中国人是不是东亚病夫,究竟谁他**才是东亚病夫。
西方人不是说中国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牛气的科学奖吗?老子就让他们去领奖,让你们看看,就算是你们最在乎的诺贝尔奖,我们中国人一样可以拿。倒不是老子在乎你那个破奖,主要是你们在乎他,这次老子让两个人去领奖,下次老子让你们不把物理学奖、生物学奖、化学奖这几个大奖全颁给中国人都会觉得自己不够公正。
“总长,其实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并不完全是我们的功劳。你给的那些关键资料,其他人也出了不少力。”
不是邹树明谦虚,外人不知道,他是非常清楚西南有多少科学人才的。相比当年的中国,如今的西南已经是今非昔比。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人才,科学怪才,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子们,青中年们,都或是为了理想或是为了高薪来到了这里。而且就是中国人,也有相当一批留学生和华人华侨归来。
邹树明长期扑在实验室里,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像爱因斯坦和特斯拉这样的高水平科学家,但他知道,从自己偶尔得到的那些先进科学资料来看,西南绝对还有不少藏龙卧虎的人。只是这个总长太低调了,管理又严格,许多东西都是秘密中的绝密。
张蜀生摇摇头,否定了他这种想法,“树名,子凯。你们这种想法不对。有一些事情,注定要有人站出来接受荣誉。而有的人,注定只能在背后工作。这是分工不同决定的。诺贝尔奖,我个人并不是很看重它,充其量是一个科学界的奖项罢了。只是西方人非常看重它。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拿下它,把外人最看重的东西收到囊中,这其实就打败了外人。也许,昔日那些看不起你们的同学,昔日那些轻视你们的导师,昔日那些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的西方人,这一次,却不得不认输。因为,他们眼中的弱者,这次却要站在台上,而他们,却只能作为聆听者坐在台下,这是你们的胜利,也将是西南,是整个中国的胜利。”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听从总长的安排吧”邹树明和周子凯也不是圣人,多方面的因素,他们考虑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