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clzw.net,北宋志愿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宝慈殿寝宫内,太皇太后躺在宽大柔软的雕花楠木凤床上,听着耳畔哗哗的大雨声出怔,她生活简朴,寝宫内摆设都比较简单朴素,偌大一个宫殿看不到一件金银物件和丝织品,哪怕是比起寻常的富户,也显得有点儿寒碜。
但是对这些太皇太后并不介意,北宋自太祖建国以来,皇室的生活就比较俭朴,住着历代最逼仄的皇宫不说,连器皿上镶两颗珍珠都舍不得,而太皇太后垂帘以来更是将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唯恐在私生活方面多花国家一分钱。
此刻,不光那些死的家具、摆设单调朴素,连一旁伺候的宫女、太监也是垂手侍立一旁,连大气都不敢出,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与周围融为一体。
太皇太后虽然身体不能起身,但是其实她的头脑清醒的很,自从她晕倒那一刻起,她唯一在世的亲生儿子楚王赵颢就进宫来陪伴她,太皇太后心中清楚,儿子之所以这样做,孝心固然是一方面,同时也有他自己的企图。
其实对这个儿子,太皇太后心中是有几分歉疚的,九年前,先帝病重,作为神宗的同父同母弟,赵颢成为皇位继承人的人选之一,当时朝中立长君的呼声很高,太皇太后也很属意自己的亲生儿子接替,但是考虑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她最终还是在儿子和孙子间选择了孙子。
现在,她到了油尽灯枯、不得不将政权交出去之时,太皇太后知道,她的这个儿子再次心动了。
按理说,国有君主,她这个太皇太后死了对国家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可是例外就在这些年她把政权抓的太牢,皇帝一点儿权力都没有,哪怕是自己到了弥留之际,只要一句话,依旧可以废了赵煦另立新君,而小皇帝赵煦,虽然没有亲政,也很少对朝政发表意见,可是太皇太后对自己亲孙子的了解,知道他并不和自己是一条心,自己死后,他十有八九是要推翻自己的政策的。
她死后,不仅面临着人亡政息的局面,她倚重的那些大臣面临着皇帝的打击报复,太皇太后自己的身前身后名,也有可能不保,吕后武曌,对江山社稷来说做出过重大贡献,可是死后却被人骂成祸国殃民,何尝又不是她们的继任者全力抹黑的结果呢。
如果说太皇太后迟迟不肯给皇帝交权,只是从她个人的角度考虑,害怕死后被小皇帝打击报复的话,那就太小看她了,诚然,她也有对自己身前身后名誉的考虑,但更多的还是为了这个国家。从仁宗朝走到今天的太皇太后,亲眼目睹这个国家是如何由盛转衰、由百姓安居乐业转变为流民四起的,先帝的变法固然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在边境上与邻国的较量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可是最后的结局是对国力民力的过度耗损,两次伐夏战役的失败,数十万军民暴尸荒野,无法估量的钱财粮秣损于一旦,最后民怨沸腾,盗贼四起,眼看着大乱就要发生了。
先帝死了,是在悔恨与大志未酬的绝望中死去的。于私,死的那是太皇太后的亲生儿;于公,是一种透支民力国力,试图毕功于一役的政策的失败,所以太皇太后当政后才会启用保守的司马光一派,废除新法,恢复祖宗家法,给民于休养生息。太皇太后知道,只要朝廷不折腾,我天朝老百姓强大的生产能力自己就会打造出一个盛世。
但是现在,给老百姓自由生息的靠山,太皇太后自己马上就要去见先帝了,她当政的时间还太短,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也太短,虽然现在政治清明,老百姓日子过得也还可以,有人称之外“元祐之治”,但是八九年时间,老百姓只能来得及从新法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远远达不到富裕,马上又要面临浩劫了。
不错,皇帝一如年轻时候的先帝,雄心勃勃,试图干成前人未完成之伟业,为后世留下一个没有边患、有幽云十六州拱卫的江山,让君臣百姓每天不用活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下,天天担心契丹人的屠刀随时架在自家脖子上,国家可以不用养那么多的军队,养军队的钱可以消费,可以买绫罗绸缎、可以赈济灾民。但是皇帝比先帝更年期,也更冲动,更缺乏一个帝王应有的胸襟和韬略,雄才伟略的先帝尚且一败涂地,能力不及先帝、胸襟不及先帝的赵煦又怎能会成功呢?
而且,皇帝对先帝事业的崇敬,是建立在对现实的不满,对自己和旧党的不满上的,如此一来,那些被旧党打击贬黜的新党分子,对旧党和自己充满了怨恨,很难想象他们这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会真正为国家、为百姓、为祖宗的社稷考虑,还是会只顾着报仇抱怨,那对太皇太后自己、对国... -->>
宝慈殿寝宫内,太皇太后躺在宽大柔软的雕花楠木凤床上,听着耳畔哗哗的大雨声出怔,她生活简朴,寝宫内摆设都比较简单朴素,偌大一个宫殿看不到一件金银物件和丝织品,哪怕是比起寻常的富户,也显得有点儿寒碜。
但是对这些太皇太后并不介意,北宋自太祖建国以来,皇室的生活就比较俭朴,住着历代最逼仄的皇宫不说,连器皿上镶两颗珍珠都舍不得,而太皇太后垂帘以来更是将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唯恐在私生活方面多花国家一分钱。
此刻,不光那些死的家具、摆设单调朴素,连一旁伺候的宫女、太监也是垂手侍立一旁,连大气都不敢出,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与周围融为一体。
太皇太后虽然身体不能起身,但是其实她的头脑清醒的很,自从她晕倒那一刻起,她唯一在世的亲生儿子楚王赵颢就进宫来陪伴她,太皇太后心中清楚,儿子之所以这样做,孝心固然是一方面,同时也有他自己的企图。
其实对这个儿子,太皇太后心中是有几分歉疚的,九年前,先帝病重,作为神宗的同父同母弟,赵颢成为皇位继承人的人选之一,当时朝中立长君的呼声很高,太皇太后也很属意自己的亲生儿子接替,但是考虑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她最终还是在儿子和孙子间选择了孙子。
现在,她到了油尽灯枯、不得不将政权交出去之时,太皇太后知道,她的这个儿子再次心动了。
按理说,国有君主,她这个太皇太后死了对国家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可是例外就在这些年她把政权抓的太牢,皇帝一点儿权力都没有,哪怕是自己到了弥留之际,只要一句话,依旧可以废了赵煦另立新君,而小皇帝赵煦,虽然没有亲政,也很少对朝政发表意见,可是太皇太后对自己亲孙子的了解,知道他并不和自己是一条心,自己死后,他十有八九是要推翻自己的政策的。
她死后,不仅面临着人亡政息的局面,她倚重的那些大臣面临着皇帝的打击报复,太皇太后自己的身前身后名,也有可能不保,吕后武曌,对江山社稷来说做出过重大贡献,可是死后却被人骂成祸国殃民,何尝又不是她们的继任者全力抹黑的结果呢。
如果说太皇太后迟迟不肯给皇帝交权,只是从她个人的角度考虑,害怕死后被小皇帝打击报复的话,那就太小看她了,诚然,她也有对自己身前身后名誉的考虑,但更多的还是为了这个国家。从仁宗朝走到今天的太皇太后,亲眼目睹这个国家是如何由盛转衰、由百姓安居乐业转变为流民四起的,先帝的变法固然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在边境上与邻国的较量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可是最后的结局是对国力民力的过度耗损,两次伐夏战役的失败,数十万军民暴尸荒野,无法估量的钱财粮秣损于一旦,最后民怨沸腾,盗贼四起,眼看着大乱就要发生了。
先帝死了,是在悔恨与大志未酬的绝望中死去的。于私,死的那是太皇太后的亲生儿;于公,是一种透支民力国力,试图毕功于一役的政策的失败,所以太皇太后当政后才会启用保守的司马光一派,废除新法,恢复祖宗家法,给民于休养生息。太皇太后知道,只要朝廷不折腾,我天朝老百姓强大的生产能力自己就会打造出一个盛世。
但是现在,给老百姓自由生息的靠山,太皇太后自己马上就要去见先帝了,她当政的时间还太短,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也太短,虽然现在政治清明,老百姓日子过得也还可以,有人称之外“元祐之治”,但是八九年时间,老百姓只能来得及从新法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远远达不到富裕,马上又要面临浩劫了。
不错,皇帝一如年轻时候的先帝,雄心勃勃,试图干成前人未完成之伟业,为后世留下一个没有边患、有幽云十六州拱卫的江山,让君臣百姓每天不用活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下,天天担心契丹人的屠刀随时架在自家脖子上,国家可以不用养那么多的军队,养军队的钱可以消费,可以买绫罗绸缎、可以赈济灾民。但是皇帝比先帝更年期,也更冲动,更缺乏一个帝王应有的胸襟和韬略,雄才伟略的先帝尚且一败涂地,能力不及先帝、胸襟不及先帝的赵煦又怎能会成功呢?
而且,皇帝对先帝事业的崇敬,是建立在对现实的不满,对自己和旧党的不满上的,如此一来,那些被旧党打击贬黜的新党分子,对旧党和自己充满了怨恨,很难想象他们这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会真正为国家、为百姓、为祖宗的社稷考虑,还是会只顾着报仇抱怨,那对太皇太后自己、对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