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中文网 www.clzw.net,大唐新秩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什么是“效战国”?顾名思义,就是要比照战国成例。这一思潮并不是今日才有的,它来自肃代之际。
天宝变乱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平定,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死,也并没有真正让大唐获得天下承平。肃代之后的所谓天下承平不是兵力平定下去的,而是相互妥协下的结局。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兵祸并没有真正打出一个结果,安史系集团仍旧据有重兵,朝廷仍旧无力应对。
经过默契和妥协,代宗皇帝不得不承认了安史系集团事实上的尾大不掉,以安史系旧将中的代表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这就是大唐藩镇割据之始,魏博、成德和卢龙也被称为河北三强藩。三镇各拥重兵、自立一方,仍然在事实上保有河北之地——也是当年安史系集团的发源地。
换句话说,打了八年惨烈的战争,河北仍是河北,朝廷仍是朝廷。安史系集团回到了原点,朝廷仍旧拿河北没辙。
从这个角度而言,李诚中应当属于安史系集团的继承者之一,继承的是安禄山、史思明的未竟事业。
再加上不久之后册封的缁青节度使李正己,这就是早期的四镇割据。李正己也是安史系旧将,只不过他没有跟从安禄山、史思明叛变,反而相应朝廷号召,参加了平叛战争。
所以,如果要认真分析的话,天宝变乱并非七年零两个月,而是延续了一百五十年。变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安史系集团进攻朝廷,以失败告终;第二阶段是朝廷反攻安史系集团控制的河北,同样以失败告终;第三个阶段是朝廷和由安史系集团发展起来的河北武人的对峙,最终朝廷方面越打越无力,平叛战争打崩了,导致天下离散,藩镇割据的火种也由河北、缁青而蔓延到了整个大唐,武人们登上了中国历史的顶峰!
四镇一建立,就“相与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赋税、刑杀皆自专之”,俨然成为大唐的国中之国。其后,朝廷一直专事征剿,希望恢复天宝之前的大唐气象,但这不过是妄想而已。
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四镇仿效战国诸侯之制,建号立国,时任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卢龙节度使朱滔、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分别称赵王、冀王、魏王和齐王,并建置百官,史称“四镇之乱”或“四王事变”。需要注意的是,四位节度使自封的是一字外姓王爵,同时,各自的王号还带有地名。这已经不是唐制中正常的王爵了,按照当时安史系旧将们的话来说,这叫“效战国”!
当时的卢龙判官李子千、成德判官郑濡等安史系集团中坚曾经说过,“四国俱称王而不改年号,如昔诸侯奉周家正朔。筑坛同盟,有不如约者,众共伐之”。这就是要效仿东周战国时期的做法,奉大唐为正朔,建立各自的世袭小朝廷。
“效战国”,仿效七雄,奉大唐为共主,是其形制;“肱髀相依”,手足一体,共抗中央朝廷,是其延续之基;“以土地传子孙”,享受世袭,不受朝廷制约,是其根本诉求。
四王事变是不合时宜的,仅仅维系了不到两年,四位节度使便在全国的压力之下纷纷撤销了王号,但这一思想却传承了下来,成为各镇节度使梦寐以求的夙愿。
如今时代不同了,当年四镇自发而起的“效战国”成为了朝廷的共识,天子李晔准备放开这道闸门,以皇帝的名义承认“效战国”的合法性,恢复千年前周天子为共主、天下诸侯各据一方的体制,以求李唐皇室的血脉能够延续下去。
天子对外姓藩镇朱全忠封一字王的旨意便是启动闸门的第一步,尤其是这个“梁”字,不言而喻,意指朱全忠未来的封国就在汴州。
李诚中来到这个时代快四年了,耳濡目染之中,对这些事情都有所了解,所以听到韩延徽说,天子加朱全忠为梁王的时候,他不禁愣住了,恍然间似有所悟。天子希望用这个方式保住天家血脉,可能么?朱全忠受封梁王,朝廷认可他在汴州封国,这样的条件能够阻止他围困凤翔么?作为穿越者,李诚中知道答案,愿望很美好,事实很残酷!
说到“梁王”这个封爵,李诚中对年代的认知终于得到了明确,他知道朱全忠灭唐后建立了大梁,时间是公元906年或者907年,既然梁王这个词出现了,那么应该没有几年就会发生篡立事件了。就此估算的... -->>
什么是“效战国”?顾名思义,就是要比照战国成例。这一思潮并不是今日才有的,它来自肃代之际。
天宝变乱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平定,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死,也并没有真正让大唐获得天下承平。肃代之后的所谓天下承平不是兵力平定下去的,而是相互妥协下的结局。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兵祸并没有真正打出一个结果,安史系集团仍旧据有重兵,朝廷仍旧无力应对。
经过默契和妥协,代宗皇帝不得不承认了安史系集团事实上的尾大不掉,以安史系旧将中的代表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这就是大唐藩镇割据之始,魏博、成德和卢龙也被称为河北三强藩。三镇各拥重兵、自立一方,仍然在事实上保有河北之地——也是当年安史系集团的发源地。
换句话说,打了八年惨烈的战争,河北仍是河北,朝廷仍是朝廷。安史系集团回到了原点,朝廷仍旧拿河北没辙。
从这个角度而言,李诚中应当属于安史系集团的继承者之一,继承的是安禄山、史思明的未竟事业。
再加上不久之后册封的缁青节度使李正己,这就是早期的四镇割据。李正己也是安史系旧将,只不过他没有跟从安禄山、史思明叛变,反而相应朝廷号召,参加了平叛战争。
所以,如果要认真分析的话,天宝变乱并非七年零两个月,而是延续了一百五十年。变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安史系集团进攻朝廷,以失败告终;第二阶段是朝廷反攻安史系集团控制的河北,同样以失败告终;第三个阶段是朝廷和由安史系集团发展起来的河北武人的对峙,最终朝廷方面越打越无力,平叛战争打崩了,导致天下离散,藩镇割据的火种也由河北、缁青而蔓延到了整个大唐,武人们登上了中国历史的顶峰!
四镇一建立,就“相与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赋税、刑杀皆自专之”,俨然成为大唐的国中之国。其后,朝廷一直专事征剿,希望恢复天宝之前的大唐气象,但这不过是妄想而已。
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四镇仿效战国诸侯之制,建号立国,时任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卢龙节度使朱滔、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分别称赵王、冀王、魏王和齐王,并建置百官,史称“四镇之乱”或“四王事变”。需要注意的是,四位节度使自封的是一字外姓王爵,同时,各自的王号还带有地名。这已经不是唐制中正常的王爵了,按照当时安史系旧将们的话来说,这叫“效战国”!
当时的卢龙判官李子千、成德判官郑濡等安史系集团中坚曾经说过,“四国俱称王而不改年号,如昔诸侯奉周家正朔。筑坛同盟,有不如约者,众共伐之”。这就是要效仿东周战国时期的做法,奉大唐为正朔,建立各自的世袭小朝廷。
“效战国”,仿效七雄,奉大唐为共主,是其形制;“肱髀相依”,手足一体,共抗中央朝廷,是其延续之基;“以土地传子孙”,享受世袭,不受朝廷制约,是其根本诉求。
四王事变是不合时宜的,仅仅维系了不到两年,四位节度使便在全国的压力之下纷纷撤销了王号,但这一思想却传承了下来,成为各镇节度使梦寐以求的夙愿。
如今时代不同了,当年四镇自发而起的“效战国”成为了朝廷的共识,天子李晔准备放开这道闸门,以皇帝的名义承认“效战国”的合法性,恢复千年前周天子为共主、天下诸侯各据一方的体制,以求李唐皇室的血脉能够延续下去。
天子对外姓藩镇朱全忠封一字王的旨意便是启动闸门的第一步,尤其是这个“梁”字,不言而喻,意指朱全忠未来的封国就在汴州。
李诚中来到这个时代快四年了,耳濡目染之中,对这些事情都有所了解,所以听到韩延徽说,天子加朱全忠为梁王的时候,他不禁愣住了,恍然间似有所悟。天子希望用这个方式保住天家血脉,可能么?朱全忠受封梁王,朝廷认可他在汴州封国,这样的条件能够阻止他围困凤翔么?作为穿越者,李诚中知道答案,愿望很美好,事实很残酷!
说到“梁王”这个封爵,李诚中对年代的认知终于得到了明确,他知道朱全忠灭唐后建立了大梁,时间是公元906年或者907年,既然梁王这个词出现了,那么应该没有几年就会发生篡立事件了。就此估算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