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clzw.net,寒门首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斗力不俗。二来北方因为九边的关系,驻军已经足够多,再招募新军恐怕不太合适。
......
......
不过......
在朱厚照南巡期间征兵会不会有些不妥?
毕竟众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天子身上。在这个时候征兵,未免有点喧宾夺主了。
虽然以朱厚照的性格,未必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若是有人从中挑拨可能真的会生出许多不必要的事端来。
此时此刻,谢慎真切有些无奈。
这招募新军和叫江南富商献出银钱购置军粮是压在谢慎肩头的两件大事,单独做一件都要耗费巨大的气力,何况乎同时做两件。
故而谢慎决定要找个帮手了。
......
......
翌日一早,谢慎便前往杭州城中宁员外府上。
在他还没有中举前,就和宁益结下了一段不浅的交情。
若是没有宁益的仗义出手,谢慎不可能将余姚仙茗推到现在的高度,也就没有那重要的第一桶金。
故而谢慎是对宁益十分感激的。
当然,要说宁益是完全无所图无所求,也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宁益慧眼如炬,识出了谢慎这匹千里马。
宁益是杭州乃至整个浙省最大的盐商、茶商,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谢慎来找他就是希望他能够在捐献钱粮一事上出力一二。
当一个人富甲天下时,通常都会飘飘然,宁益却是个例外。
不管是从言谈举止还是待人接物上看,你都会觉得他是个忠厚老实的大明好商人。
当谢慎来到宁府后院时,见宁益正在朝池塘中挥洒鱼食,笑声道:“多年不见,宁员外还是老样子啊。”
宁益转过身来,咳嗽了一声:“小老儿还是那个小老儿,谢大人却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秀才相公了。”
宁益把谢慎请到池塘旁的亭榭坐定,倒了两杯酒苦笑道:“小老儿早就笃定谢大人非池中之物,但却没想到大人的升迁速度会如此之快。”
谢慎颇是有些尴尬的摆手道:“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
宁益叹了口气道:“当初小老儿真不应该心软,就应该死死绑住谢大人,现在便该是当朝大学士的老丈人了。”
谢慎听宁益一口一个大人直是觉得别扭,便顿声道:“宁员外便叫我四明吧。”
“这是大人的雅号?”宁益微微眯着眼睛,似笑非笑,就像一只刚刚睡醒的狐狸。
“嗯。”
谢慎微微点头,和声道:“取意于余姚四明山。”
“哈哈,那小老儿便占些便宜了。”
宁益将酒杯递给谢慎,幽幽说道:“四明啊,这次来可不是为了和小老儿叙旧这么简单吧?”
谢慎知道瞒不住宁益,索性直接摊牌道:“我这次来是为了求宁员外一件事情。”
宁益连连摆手道:“使不得,使不得。这个求字可是折煞小老儿了。四明你现在是内阁大学士了,有什么话尽管吩咐。”
不知为何,谢慎觉得十分苦涩。
这种身份上的变化体现在二人的关系上,再没有当初饮茶品酒谈笑风生的快意了。
大明,还是一个人吃人的阶级社会啊。
“宁员外想必已经听说过新政了吧,其中有一条便是朝廷允准商贾办厂经织造布绸。招募织工,购置织机的数量由缴纳钱税的多少决定。缴纳钱税越多,能够拥有织厂的规模也就越大。”
宁益捋了捋胡须,淡淡道:“略有耳闻。”
谢慎点了点头道:“现在朝廷决定全面推广新政,浙省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在最初的三年内或许可以维持原有税制不变。”
宁益在商界浸淫多年,自然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
他盯着谢慎看了良久,方是吐出一口浊气道:“四明有话不妨直说。”
“只要宁员外能够说服浙省商会献出一百万两银子,便可在头三年以原有税制缴纳所得。”
谢慎说的很干脆,这下宁益沉默了。
作为一个商人,他当然很关注所谓的商税改革。
明代的商税一直是三十税一,这导致了国家一直收不上税,但商人却是赚的盆满钵满。
像浙省、南直隶这样的富庶之地,稍微有些头脑的小商人都能赚个家业出来,更不必说宁益这样的大盐商了。
而如果改成新的税制采取阶梯式征税,宁益差不多要十税四,甚至十税五。也就是说宁益所得一半要用来交税。
他虽然有办法规避掉一些,但大部分明面上的产业却是不可能遮掩的。
宁益一年所得在三十万两左右,这么说光是税款一年就要交掉十五万两。
而如果按照谢慎的提议,筹措一百万两银子,则可以保证三年内按照三十税一交税,基本等于不用交税。
一百万两银子,宁益自己差不多要出三十万两。这相当于是新税制下两年的税款。
以两年换三年,怎么看都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情。
更何况,这还是没有计算增收的情况下。
在开设绸布厂后,宁益的收入也会随之暴涨,以他的人脉和渠道,这一块想赚上二十万两是轻而易举的。
综合算下来,宁益等于至少能赚三倍以上。
商人是最看重利益的,在有利可图时他们出手绝不会犹豫。
对宁益来说,一直想要找机会介入绸布行业,这次就是个绝佳的机会。
开办丝绸厂控制上游生产,再利用渠道铺货,从而控制整个下游市场,基本就能实现垄断。
之前宁益之所以不想去做,是因为民间没有办厂的权力,要想办厂只能和织造局合作,这样赚来的实在太少。
现在若是再不去做,可就将错过千载难逢的机会了。
宁益真的动心了。
当然一百万两银子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便对宁益也是如此。要知道大明一年的岁入也就是两三百万两。
单靠宁益自己肯定是一时拿不出这笔钱的,他虽然家财万贯,但大部分钱都是铺子、水田等固定资产,每年新赚的银钱也会投入到各项产业上以维持正常运转,账目上的流动资金并不多。
二三十万两已经是极限了,剩下的只能靠其余商会会员来出。
“四明,小老儿能问一个问题吗?”
“宁员外请讲。”
“这个政策是只对浙省,还是福建、南直隶也有?”
......
......
斗力不俗。二来北方因为九边的关系,驻军已经足够多,再招募新军恐怕不太合适。
......
......
不过......
在朱厚照南巡期间征兵会不会有些不妥?
毕竟众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天子身上。在这个时候征兵,未免有点喧宾夺主了。
虽然以朱厚照的性格,未必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若是有人从中挑拨可能真的会生出许多不必要的事端来。
此时此刻,谢慎真切有些无奈。
这招募新军和叫江南富商献出银钱购置军粮是压在谢慎肩头的两件大事,单独做一件都要耗费巨大的气力,何况乎同时做两件。
故而谢慎决定要找个帮手了。
......
......
翌日一早,谢慎便前往杭州城中宁员外府上。
在他还没有中举前,就和宁益结下了一段不浅的交情。
若是没有宁益的仗义出手,谢慎不可能将余姚仙茗推到现在的高度,也就没有那重要的第一桶金。
故而谢慎是对宁益十分感激的。
当然,要说宁益是完全无所图无所求,也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宁益慧眼如炬,识出了谢慎这匹千里马。
宁益是杭州乃至整个浙省最大的盐商、茶商,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谢慎来找他就是希望他能够在捐献钱粮一事上出力一二。
当一个人富甲天下时,通常都会飘飘然,宁益却是个例外。
不管是从言谈举止还是待人接物上看,你都会觉得他是个忠厚老实的大明好商人。
当谢慎来到宁府后院时,见宁益正在朝池塘中挥洒鱼食,笑声道:“多年不见,宁员外还是老样子啊。”
宁益转过身来,咳嗽了一声:“小老儿还是那个小老儿,谢大人却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秀才相公了。”
宁益把谢慎请到池塘旁的亭榭坐定,倒了两杯酒苦笑道:“小老儿早就笃定谢大人非池中之物,但却没想到大人的升迁速度会如此之快。”
谢慎颇是有些尴尬的摆手道:“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
宁益叹了口气道:“当初小老儿真不应该心软,就应该死死绑住谢大人,现在便该是当朝大学士的老丈人了。”
谢慎听宁益一口一个大人直是觉得别扭,便顿声道:“宁员外便叫我四明吧。”
“这是大人的雅号?”宁益微微眯着眼睛,似笑非笑,就像一只刚刚睡醒的狐狸。
“嗯。”
谢慎微微点头,和声道:“取意于余姚四明山。”
“哈哈,那小老儿便占些便宜了。”
宁益将酒杯递给谢慎,幽幽说道:“四明啊,这次来可不是为了和小老儿叙旧这么简单吧?”
谢慎知道瞒不住宁益,索性直接摊牌道:“我这次来是为了求宁员外一件事情。”
宁益连连摆手道:“使不得,使不得。这个求字可是折煞小老儿了。四明你现在是内阁大学士了,有什么话尽管吩咐。”
不知为何,谢慎觉得十分苦涩。
这种身份上的变化体现在二人的关系上,再没有当初饮茶品酒谈笑风生的快意了。
大明,还是一个人吃人的阶级社会啊。
“宁员外想必已经听说过新政了吧,其中有一条便是朝廷允准商贾办厂经织造布绸。招募织工,购置织机的数量由缴纳钱税的多少决定。缴纳钱税越多,能够拥有织厂的规模也就越大。”
宁益捋了捋胡须,淡淡道:“略有耳闻。”
谢慎点了点头道:“现在朝廷决定全面推广新政,浙省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在最初的三年内或许可以维持原有税制不变。”
宁益在商界浸淫多年,自然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
他盯着谢慎看了良久,方是吐出一口浊气道:“四明有话不妨直说。”
“只要宁员外能够说服浙省商会献出一百万两银子,便可在头三年以原有税制缴纳所得。”
谢慎说的很干脆,这下宁益沉默了。
作为一个商人,他当然很关注所谓的商税改革。
明代的商税一直是三十税一,这导致了国家一直收不上税,但商人却是赚的盆满钵满。
像浙省、南直隶这样的富庶之地,稍微有些头脑的小商人都能赚个家业出来,更不必说宁益这样的大盐商了。
而如果改成新的税制采取阶梯式征税,宁益差不多要十税四,甚至十税五。也就是说宁益所得一半要用来交税。
他虽然有办法规避掉一些,但大部分明面上的产业却是不可能遮掩的。
宁益一年所得在三十万两左右,这么说光是税款一年就要交掉十五万两。
而如果按照谢慎的提议,筹措一百万两银子,则可以保证三年内按照三十税一交税,基本等于不用交税。
一百万两银子,宁益自己差不多要出三十万两。这相当于是新税制下两年的税款。
以两年换三年,怎么看都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情。
更何况,这还是没有计算增收的情况下。
在开设绸布厂后,宁益的收入也会随之暴涨,以他的人脉和渠道,这一块想赚上二十万两是轻而易举的。
综合算下来,宁益等于至少能赚三倍以上。
商人是最看重利益的,在有利可图时他们出手绝不会犹豫。
对宁益来说,一直想要找机会介入绸布行业,这次就是个绝佳的机会。
开办丝绸厂控制上游生产,再利用渠道铺货,从而控制整个下游市场,基本就能实现垄断。
之前宁益之所以不想去做,是因为民间没有办厂的权力,要想办厂只能和织造局合作,这样赚来的实在太少。
现在若是再不去做,可就将错过千载难逢的机会了。
宁益真的动心了。
当然一百万两银子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便对宁益也是如此。要知道大明一年的岁入也就是两三百万两。
单靠宁益自己肯定是一时拿不出这笔钱的,他虽然家财万贯,但大部分钱都是铺子、水田等固定资产,每年新赚的银钱也会投入到各项产业上以维持正常运转,账目上的流动资金并不多。
二三十万两已经是极限了,剩下的只能靠其余商会会员来出。
“四明,小老儿能问一个问题吗?”
“宁员外请讲。”
“这个政策是只对浙省,还是福建、南直隶也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