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clzw.net,三国第一强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两支友军都崩溃了,曹仁有点心虚了。距离太远,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看见的,就是两支友军都是一触即溃,像是海滩上的沙子似的,一下就被大浪给卷走了。由此来评估赵云麾下铁骑的战力,他岂能不战栗?这也太猛了!尽管这两支友军的战力的确不怎么靠谱,可好歹也是一万多人,就算站在原地等人来杀,骑兵一个人至少也得砍五个人头呢,咋能这么简单就被灭了呢?除了这狂猛的冲击力之外,敌将冷静和韬略也很可怕。他的战术构想很简单,也很有效,先削羽翼,再伐主干。曹仁的部队实力最强,如果赵云急于救人,一开始就找上曹仁,那么,借助八门金锁阵困敌、扰敌的能力,就算最终战败,曹仁也能对青州军造成足够的消耗。到时候,人多势众的吕旷、张杨二军,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了。平庸之众最擅长打的就是顺风仗,哪怕赵云以很低的损失就击败了曹仁,消耗了太多人马体力之后,也只会被淹没在人海战术之中。所以,他选择先解决两支杂兵,而且很明智的放弃了驱溃兵攻曹仁的打算。吕旷军和曹军一起混了太久,早就屈服于对方的威势之下了。只要曹仁的见识不比穆顺低,他就不会任由溃兵冲击自己的阵列。如果是曹军采用铁血手段,吕旷军还会不会有勇气反抗,就很难讲了,搞不好,他们说不定会回身死战也未可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了这么正确选择……曹仁心中也是感慨万千,难怪主公对其如此忌惮,单凭这份冷静,就足以配得上这份看重了。至于对方冲阵时的勇猛,曹仁已经见怪不怪了,反正青州有个生猛的老大,带出来的小弟猛一点有啥可奇怪的?现在的问题是,自己变成孤军作战了,和这种猛人一对一,压力非常之大啊。冲垮了自身数量五倍的敌人,青州军几乎毫发无损,连马速都没下降多少。只见赵云银枪再指,青州军迅速分成了两队,留下数百轻骑继续驱赶溃军,赵云自己则带着主力部队转向,将矛头指向了曹仁。曹仁又是一阵战栗,他突然意识到,他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二,太史慈还生龙活虎呢!两支友军崩溃的太快,曹仁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阵型已经调整好了,但剿杀太史慈的任务确实遥遥无期。像是心有灵犀一样,得知援军到来的太史慈,一反先前猛打猛冲的打法,开始游斗。好像他一开始就知道,援军不会第一时间赶来帮忙,不需要他里应外合似的。八门金锁这种疑阵,在困敌、惑敌方面的效果很不错,但杀伤力却很有限。疑阵讲究虚实相间,兵力配备相对攻击阵型,要疏散得多,单位面积的兵力少了,杀伤力自然大减,这是无可避免的规律。如果太史慈还是猛打猛冲,他遇敌的几率就会增加,战斗的激烈程度也会上升,在短时间内将其拿下,也不是没有希望。可一旦他开始游斗,头疼的就是曹仁了。就像是用渔网网住了一只甲鱼,却没有刀斧在手似的,八门金锁阵成功的把太史慈困住了,却奈何不了对方,除非曹仁再次变阵。可见识过赵云的凶悍,给曹仁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再变阵啊。五千步卒对战三千铁骑,只要对方能保持先前的水准,这一仗就已经是输定了。唯一的胜算,就是依靠八门金锁阵的强悍,利用敌人必须入阵救人的弱点,与敌军周旋。以弱敌强,这才是疑阵最根本的作用,所以,他也只能任由太史慈逍遥了。尽管对自己的杀手锏有着充分的信心,但曹仁心中也不无隐忧。之前曹操对赵云有一个很独特的猜想,他认为在界桥之战中,十荡十决破阵的核心人物,不是王羽,而是赵云!曹操的分析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建立在他对王羽长期的关注和研究的结论之上。自孟津之战开始,王羽表现出来的特质,主要是他的悍勇,而非军略。就算在阳人之战中,如果抛开对战场的设置不谈,他真正发挥本领,也是从突袭徐荣中军开始的。阵列战的指挥是于禁,王羽对布阵和常规作战并不擅长。面对沮授这种高手,在玄襄阵中十荡十决,这种本事已经超出了王羽的能力。他再怎么勇猛,疑阵就是疑阵,对直来直去的对手,是最有效的,焉能单凭勇力就能摧破之?当时于禁不在,所以,关键人物八成就是新加入的赵云。曹操的分析很有道理,可毕竟没有实证,众将也没放在心上,特别是心高气傲的曹仁。他根本就没把沮授放在眼里,一个书生而已,还能比久经沙场的自己更擅长军略吗?不过,真正到了面对这个神秘对手的一刻,他心里还是打鼓了。事关重大,性命攸关,这一仗要是输了,在这无险为凭的旷野之上,在铁骑潮水般的追击下,全军覆灭是必然的。生死之际,面对这么厉害的两个对手,由不得他不紧张。该来的总会来,曹仁远远看见,那个白马银枪的身影,再次举起了长枪。仿佛透过遥远的距离,和林立的旗海,准确的捕捉到了自己的位置一样,银枪朝着自己所在的方向轻轻一指,铁骑构成的洪流再次滚滚而来。一看赵云冲击的方向,曹仁的心顿时就凉了一半。阵型中区分以虚实,就可以称作是疑阵,八门金锁和玄虚阵的区别,无非八门金锁有固定的规律,就像是武功的招式一样。招数是表现形式,内... -->>
两支友军都崩溃了,曹仁有点心虚了。距离太远,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看见的,就是两支友军都是一触即溃,像是海滩上的沙子似的,一下就被大浪给卷走了。由此来评估赵云麾下铁骑的战力,他岂能不战栗?这也太猛了!尽管这两支友军的战力的确不怎么靠谱,可好歹也是一万多人,就算站在原地等人来杀,骑兵一个人至少也得砍五个人头呢,咋能这么简单就被灭了呢?除了这狂猛的冲击力之外,敌将冷静和韬略也很可怕。他的战术构想很简单,也很有效,先削羽翼,再伐主干。曹仁的部队实力最强,如果赵云急于救人,一开始就找上曹仁,那么,借助八门金锁阵困敌、扰敌的能力,就算最终战败,曹仁也能对青州军造成足够的消耗。到时候,人多势众的吕旷、张杨二军,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了。平庸之众最擅长打的就是顺风仗,哪怕赵云以很低的损失就击败了曹仁,消耗了太多人马体力之后,也只会被淹没在人海战术之中。所以,他选择先解决两支杂兵,而且很明智的放弃了驱溃兵攻曹仁的打算。吕旷军和曹军一起混了太久,早就屈服于对方的威势之下了。只要曹仁的见识不比穆顺低,他就不会任由溃兵冲击自己的阵列。如果是曹军采用铁血手段,吕旷军还会不会有勇气反抗,就很难讲了,搞不好,他们说不定会回身死战也未可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了这么正确选择……曹仁心中也是感慨万千,难怪主公对其如此忌惮,单凭这份冷静,就足以配得上这份看重了。至于对方冲阵时的勇猛,曹仁已经见怪不怪了,反正青州有个生猛的老大,带出来的小弟猛一点有啥可奇怪的?现在的问题是,自己变成孤军作战了,和这种猛人一对一,压力非常之大啊。冲垮了自身数量五倍的敌人,青州军几乎毫发无损,连马速都没下降多少。只见赵云银枪再指,青州军迅速分成了两队,留下数百轻骑继续驱赶溃军,赵云自己则带着主力部队转向,将矛头指向了曹仁。曹仁又是一阵战栗,他突然意识到,他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二,太史慈还生龙活虎呢!两支友军崩溃的太快,曹仁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阵型已经调整好了,但剿杀太史慈的任务确实遥遥无期。像是心有灵犀一样,得知援军到来的太史慈,一反先前猛打猛冲的打法,开始游斗。好像他一开始就知道,援军不会第一时间赶来帮忙,不需要他里应外合似的。八门金锁这种疑阵,在困敌、惑敌方面的效果很不错,但杀伤力却很有限。疑阵讲究虚实相间,兵力配备相对攻击阵型,要疏散得多,单位面积的兵力少了,杀伤力自然大减,这是无可避免的规律。如果太史慈还是猛打猛冲,他遇敌的几率就会增加,战斗的激烈程度也会上升,在短时间内将其拿下,也不是没有希望。可一旦他开始游斗,头疼的就是曹仁了。就像是用渔网网住了一只甲鱼,却没有刀斧在手似的,八门金锁阵成功的把太史慈困住了,却奈何不了对方,除非曹仁再次变阵。可见识过赵云的凶悍,给曹仁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再变阵啊。五千步卒对战三千铁骑,只要对方能保持先前的水准,这一仗就已经是输定了。唯一的胜算,就是依靠八门金锁阵的强悍,利用敌人必须入阵救人的弱点,与敌军周旋。以弱敌强,这才是疑阵最根本的作用,所以,他也只能任由太史慈逍遥了。尽管对自己的杀手锏有着充分的信心,但曹仁心中也不无隐忧。之前曹操对赵云有一个很独特的猜想,他认为在界桥之战中,十荡十决破阵的核心人物,不是王羽,而是赵云!曹操的分析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建立在他对王羽长期的关注和研究的结论之上。自孟津之战开始,王羽表现出来的特质,主要是他的悍勇,而非军略。就算在阳人之战中,如果抛开对战场的设置不谈,他真正发挥本领,也是从突袭徐荣中军开始的。阵列战的指挥是于禁,王羽对布阵和常规作战并不擅长。面对沮授这种高手,在玄襄阵中十荡十决,这种本事已经超出了王羽的能力。他再怎么勇猛,疑阵就是疑阵,对直来直去的对手,是最有效的,焉能单凭勇力就能摧破之?当时于禁不在,所以,关键人物八成就是新加入的赵云。曹操的分析很有道理,可毕竟没有实证,众将也没放在心上,特别是心高气傲的曹仁。他根本就没把沮授放在眼里,一个书生而已,还能比久经沙场的自己更擅长军略吗?不过,真正到了面对这个神秘对手的一刻,他心里还是打鼓了。事关重大,性命攸关,这一仗要是输了,在这无险为凭的旷野之上,在铁骑潮水般的追击下,全军覆灭是必然的。生死之际,面对这么厉害的两个对手,由不得他不紧张。该来的总会来,曹仁远远看见,那个白马银枪的身影,再次举起了长枪。仿佛透过遥远的距离,和林立的旗海,准确的捕捉到了自己的位置一样,银枪朝着自己所在的方向轻轻一指,铁骑构成的洪流再次滚滚而来。一看赵云冲击的方向,曹仁的心顿时就凉了一半。阵型中区分以虚实,就可以称作是疑阵,八门金锁和玄虚阵的区别,无非八门金锁有固定的规律,就像是武功的招式一样。招数是表现形式,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