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中文网 www.clzw.net,崔长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欲说还休的情愁——柔肠一寸愁千缕吹箫人去玉楼空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秋九月,流寓江南的赵明诚重被宋室起用,任职建康府。此时,李清照也早已千里迢迢、费尽周折南渡而来,夫妻二人在神州板荡、胡马嘶鸣、黑云压城的岁月里再聚江左。在此期间,尽管夫妻朝夕相处、恩爱如常,甚至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但身处国亡家破、乱世流徙、漂泊无定的悲凉境地,那个清丽娇柔、心性娴雅、楚楚可怜的李清照已经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那种轻灵巧致、婉曲蕴藉、工丽飘逸的易安词风也渐渐地化为一缕袅袅青烟消失在历史的天空里。代之而来的,是一个心情沉郁、忧思萦怀、哀婉悲切的李清照,在她万古流芳的词作里,独自诉说着亡国之恨、北望之忧、黍离之悲、流转之苦、寡居之愁、晚景之凄。
南渡之后,李清照笔下的“愁绪”和“孤寂”已不单单是个人思想情感的抒发与排遣,其中也包含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去国怀乡的悲叹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伤时感事的哀愁。如她的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登临高阁,故土渺远;乱山平野,寒意迷离。草色烟光,残照依稀;老树昏鸦,霜角凄清。冷炉断香,情致难觅;西风烈烈,桐叶飘零;秋色渐浓,寂寞倏至。
这首忆秦娥,上片主要描写望远之景,借用“乱山”、“平野”、“烟光”、“栖鸦”、“暮天”、“闻角”一类的物象和声音,营造出一围秋烟弥蒙、秋光黯淡、秋意萧索、秋声凄厉的情境,用以烘托对世事之忧、对故国之念、对身世之伤的落寞心绪,旨在融情入景、以景写情。尤其是景物的色彩和角声,阴郁而凄紧,给人一种忧心伤怀的寥落感。而下片则由远及近、由外而内,使用“断香残香”、“西风梧桐”之类的萧瑟意象,以产生触景生情的联想,来引发出词人心中蛰伏的寂寞情愫。从词脉上看:生平不喜秋色,因怕孤独寂寞;怀乡促使登临,满眼暮秋景象;寒意随风入怀,寂寞归去又来。脉络清晰,法度严谨。
这首词,起势荡开、造境阔远,过片转抹平缓、不断曲意,结拍点明主题、情景照应。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心境,也只有择用入声韵的忆秦娥,方能体现其沉抑悲切、哀婉低回之心情了。
而她的南歌子则依旧以女性的情怀、女性的细柔和女性的语言表述了她的思乡之情,可这种幽凄的闺情,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亡国之悲的烙印。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首起两句“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自上而下、经天纬地、气势恢宏,以对句作景语,言明时间:星移斗转,帘幕低垂,暗喻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天人相隔、幽夜独眠。接下来“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才是前两句情绪酝酿、蓄势待发的结果。清秋已至,枕簟生凉;长夜漫漫,以泪洗面。读至“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一句时,我们才突然意识到,词人原来是倦慵之极、和衣而卧,此时方才起身宽衣欲睡,而且顺便问了一句:天到什么时候了,是不是夜阑更深了。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表明她思亲怀人、夜不能寐、暗自流泪、辗转多时。“夜何其”一语,源自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如何其?夜未艾”、“夜如何其?夜乡晨”原本就是问夜间时刻的,词人在此信手拈来,既显得合乎情理,又显得化用无痕。“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两句,都是倒装结构,紧紧照应上片歇拍中的“罗衣”二字,以工笔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罗衣上的花绣:翠羽贴成的莲蓬小巧精致;金线嵌绣的荷叶疏密有致。随后,当词人轻解罗裳之时,睹物思人,猛然间触发了对往昔的回忆,那是一段温馨、欢愉、甜蜜、宠爱、依恋、相思等情感交织融汇的时光和往事啊!“此情可待成追忆”怎能不让人由衷地感慨:“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抚今追昔、冷暖自知;人似长空孤雁、身如断梗飘萍,当此情景,又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潸然泪下呢?!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初登帝位,随即起用力主抗金的尚书右丞、京城四壁防御使李纲为相,宗泽任东京留守使。当时,全国各地的勤王之师都向高宗的行在集结而来,群情振奋、同仇敌忾、誓灭金贼。抗金洪流席卷宇内、声势浩大。是时如能顺应民心、誓师北伐,则恢复大业、指日可待,但胸无大志、昏庸自私的小朝廷在内忧外患、强虏奸佞的双重困逼下,割地上贡、妥协让步、只求偏安,罢免以宰相李纲为代表的抗战派,杀害因上书言事、力主抗金的太学生陈东和进士欧阳澈,任用黄潜善、汪伯彦之流的奸邪小人。继而,他们将行在迁往扬州,以求苟安享乐,并已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营造宫室,意欲巡幸游乐,置中原故国于不顾。宋高宗建炎元年冬与二年春,宗泽率部击退金兵的大举进攻,但他的收复大计终未被批准,吁请返驾东京的建议也未被采纳,终而积愤成疾、与世长辞。建炎二年秋至三年冬,金军又发动攻势,前锋直指扬州,赵构仓皇逃往江南。建炎三年,抗金名将岳飞曾上书怒斥黄潜善、汪伯彦奉驾益南,奏请请缨提旅北上,恢复中原。然而朝廷却斥责他越职上书言事,旋即被罢。同年初春时节,李清照写下了那首被后世称为堪比“春秋笔法”的史诗——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首词,起句借用了欧阳修蝶恋花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句,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似在写景状物,实则辞意深隐,暗喻当时主和与投降两派大权独揽、气焰嚣张,而爱国志士只能壮志未酬、韬光养晦、深居简出,甚而是赍志而没。首韵第二句:“云窗雾阁常扃”明喻在云惨雾愁的日子里,门窗紧闭,悄无声息。“扃”乃门窗关闭之意。关门锁窗、静谧幽闭、销声匿迹,更见其... -->>
欲说还休的情愁——柔肠一寸愁千缕吹箫人去玉楼空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秋九月,流寓江南的赵明诚重被宋室起用,任职建康府。此时,李清照也早已千里迢迢、费尽周折南渡而来,夫妻二人在神州板荡、胡马嘶鸣、黑云压城的岁月里再聚江左。在此期间,尽管夫妻朝夕相处、恩爱如常,甚至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但身处国亡家破、乱世流徙、漂泊无定的悲凉境地,那个清丽娇柔、心性娴雅、楚楚可怜的李清照已经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那种轻灵巧致、婉曲蕴藉、工丽飘逸的易安词风也渐渐地化为一缕袅袅青烟消失在历史的天空里。代之而来的,是一个心情沉郁、忧思萦怀、哀婉悲切的李清照,在她万古流芳的词作里,独自诉说着亡国之恨、北望之忧、黍离之悲、流转之苦、寡居之愁、晚景之凄。
南渡之后,李清照笔下的“愁绪”和“孤寂”已不单单是个人思想情感的抒发与排遣,其中也包含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去国怀乡的悲叹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伤时感事的哀愁。如她的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登临高阁,故土渺远;乱山平野,寒意迷离。草色烟光,残照依稀;老树昏鸦,霜角凄清。冷炉断香,情致难觅;西风烈烈,桐叶飘零;秋色渐浓,寂寞倏至。
这首忆秦娥,上片主要描写望远之景,借用“乱山”、“平野”、“烟光”、“栖鸦”、“暮天”、“闻角”一类的物象和声音,营造出一围秋烟弥蒙、秋光黯淡、秋意萧索、秋声凄厉的情境,用以烘托对世事之忧、对故国之念、对身世之伤的落寞心绪,旨在融情入景、以景写情。尤其是景物的色彩和角声,阴郁而凄紧,给人一种忧心伤怀的寥落感。而下片则由远及近、由外而内,使用“断香残香”、“西风梧桐”之类的萧瑟意象,以产生触景生情的联想,来引发出词人心中蛰伏的寂寞情愫。从词脉上看:生平不喜秋色,因怕孤独寂寞;怀乡促使登临,满眼暮秋景象;寒意随风入怀,寂寞归去又来。脉络清晰,法度严谨。
这首词,起势荡开、造境阔远,过片转抹平缓、不断曲意,结拍点明主题、情景照应。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心境,也只有择用入声韵的忆秦娥,方能体现其沉抑悲切、哀婉低回之心情了。
而她的南歌子则依旧以女性的情怀、女性的细柔和女性的语言表述了她的思乡之情,可这种幽凄的闺情,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亡国之悲的烙印。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首起两句“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自上而下、经天纬地、气势恢宏,以对句作景语,言明时间:星移斗转,帘幕低垂,暗喻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天人相隔、幽夜独眠。接下来“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才是前两句情绪酝酿、蓄势待发的结果。清秋已至,枕簟生凉;长夜漫漫,以泪洗面。读至“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一句时,我们才突然意识到,词人原来是倦慵之极、和衣而卧,此时方才起身宽衣欲睡,而且顺便问了一句:天到什么时候了,是不是夜阑更深了。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表明她思亲怀人、夜不能寐、暗自流泪、辗转多时。“夜何其”一语,源自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如何其?夜未艾”、“夜如何其?夜乡晨”原本就是问夜间时刻的,词人在此信手拈来,既显得合乎情理,又显得化用无痕。“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两句,都是倒装结构,紧紧照应上片歇拍中的“罗衣”二字,以工笔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罗衣上的花绣:翠羽贴成的莲蓬小巧精致;金线嵌绣的荷叶疏密有致。随后,当词人轻解罗裳之时,睹物思人,猛然间触发了对往昔的回忆,那是一段温馨、欢愉、甜蜜、宠爱、依恋、相思等情感交织融汇的时光和往事啊!“此情可待成追忆”怎能不让人由衷地感慨:“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抚今追昔、冷暖自知;人似长空孤雁、身如断梗飘萍,当此情景,又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潸然泪下呢?!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初登帝位,随即起用力主抗金的尚书右丞、京城四壁防御使李纲为相,宗泽任东京留守使。当时,全国各地的勤王之师都向高宗的行在集结而来,群情振奋、同仇敌忾、誓灭金贼。抗金洪流席卷宇内、声势浩大。是时如能顺应民心、誓师北伐,则恢复大业、指日可待,但胸无大志、昏庸自私的小朝廷在内忧外患、强虏奸佞的双重困逼下,割地上贡、妥协让步、只求偏安,罢免以宰相李纲为代表的抗战派,杀害因上书言事、力主抗金的太学生陈东和进士欧阳澈,任用黄潜善、汪伯彦之流的奸邪小人。继而,他们将行在迁往扬州,以求苟安享乐,并已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营造宫室,意欲巡幸游乐,置中原故国于不顾。宋高宗建炎元年冬与二年春,宗泽率部击退金兵的大举进攻,但他的收复大计终未被批准,吁请返驾东京的建议也未被采纳,终而积愤成疾、与世长辞。建炎二年秋至三年冬,金军又发动攻势,前锋直指扬州,赵构仓皇逃往江南。建炎三年,抗金名将岳飞曾上书怒斥黄潜善、汪伯彦奉驾益南,奏请请缨提旅北上,恢复中原。然而朝廷却斥责他越职上书言事,旋即被罢。同年初春时节,李清照写下了那首被后世称为堪比“春秋笔法”的史诗——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首词,起句借用了欧阳修蝶恋花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句,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似在写景状物,实则辞意深隐,暗喻当时主和与投降两派大权独揽、气焰嚣张,而爱国志士只能壮志未酬、韬光养晦、深居简出,甚而是赍志而没。首韵第二句:“云窗雾阁常扃”明喻在云惨雾愁的日子里,门窗紧闭,悄无声息。“扃”乃门窗关闭之意。关门锁窗、静谧幽闭、销声匿迹,更见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