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中文网 www.clzw.net,冰糕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古大侠一边跟朋友干杯,一边说:最可怕的敌人往往是你最好的朋友。
于是我们看到了李寻欢孤独的背影。曾经,他最好的朋友是龙啸天;现在,他最好的朋友是那把永远都在雕刻木像的小刀,当然,还有酒。
而温巨侠那儿,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阴谋与背叛。萧秋水,王小石,戚少商,还有龚侠怀,大英雄面对的是大阴谋。遭遇朋友的背后一枪,再不瞑目也枉然。
金庸客栈里,五岳联盟嘴巴上你兄我弟地叫得亲热,心里却唠叨着兄弟你怎么还不死啊。金公对培根说过的“朋友主要的是一种获得权力的工具”这句话理解得很透彻,不仅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还在他的末代江湖里,请名模韦小宝为这句话做了一回形象代言。
当然,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不会大声说:朋友是拿来利用的,兄弟是用来出卖的。因为还有另外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并非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是谁说了谁就会被贴上寡廉鲜耻的标签变成过街老鼠。这样,连化妆了的老鼠都要指着你高呼“打打打”的!而且大多比其他人显得更愤怒,因为你破坏了潜规则。为什么要说呢?把良心送给狗做晚餐后,骗“朋友”卖“兄弟”比对付一般人容易得多。你只需悄悄去做就行了,而且最好能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不过,要做得如此高明是有难度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真相迟早总会暴露。但这已经不对你构成多大威胁,因为等到真相的帷幕艰难拉开的时候,也许早已“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至少,你早已大功告成坐享胜利果实了。而且大多数人并不像你,他们要么喜欢念旧,要么信奉家丑不可外扬,要么懂得冤冤相报何时了。既然曾经是朋友是兄弟,那就打落了牙齿往肚子里吞吧,最多私下里来个割袍断义,这不正是你所期待的么?你也不用担心报应,没有丝毫科学道理的所谓报应,只是弱势群体无力回天时的呓语。就算从野史传说里找例证吧,现世报的机率也很小。即使有报应,也大多在死后才能兑现,下辈子的事下辈子再说吧。
这样的分析未免使人感到悲哀,难道友谊的真相真的从来就是如此残酷?
我很负责任地说,残酷和悲哀从来就不缺少。当然,相反的故事也不是没有。
好汉歌里就有:生死之交一碗酒,水里火里不回头。不过,这是水浒英雄群表现出的共性,并非针对具体的哪两个人而言。而且这是现代词作家根据小说事件写出来的,其内容的真实性因为公证处不提供支持而打不得包票,但作为理想状态来看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历史事实呢?不是还有“刎颈之交”这个成语吗?
是的,历史上的确有“刎颈之交”的事实。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功赫赫的廉颇对地位比自己高的文弱书生蔺相如不满,想羞辱他。后来知道对方是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避让自己,感动不已,乃“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两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不过,这里没有出现“刎颈”的情节高潮。
其实,真正的“刎颈之交”在“将相和”之前就出现了。
因为一首童谣,周宣王“命上大夫杜伯专督”追查妖婴(褒姒)下落,又命下大夫左儒督令司市官巡行廛肆以禁弓矢箭袋。第二天,司市官捉拿到一个违反禁令的妇人,宣王便下令斩杀此妇,并焚弃桑弓箕袋,以为童谣之言已验。杜伯也以为“妖妇正罪,童谣已验”又怕搜索扰民,因此停止寻找妖女。
宣王四十三年,梦见一女子惊扰太庙,太史解梦说童谣未消。宣王想起前事,认为杜伯把领导的话当耳边风,不认真执行任务,并且自作主张,也没有早请示晚汇报,因而有不忠的嫌疑,要以渎职罪处斩。
这时,杜伯的好友左儒站出来反对。一说妖异之言不可尽信,人定胜天;二说杀了杜伯恐怕妖言传播更快,会扰乱民心;三说怕四方夷蛮知道了也起轻慢之心。宣王不信,认为左儒重友轻君。左儒分辨道:君对友错,我当然支持君王;友对君错,我就应当谏止君王。现在杜伯并未犯下非杀不可之罪,如果你杀了他,百姓必然认为你不是明君;我如果不能劝服你,百姓就会认为我不忠。你硬要杀杜伯的话,就请连我一起杀了吧。一番掷地有声,义正言辞的话,说得宣王哑口无言,但他堂堂天子,这样的直谏批鳞让他的老脸往哪搁呀,所以怒气更盛,执意斩了杜伯。左儒先生呢,烈性得很,回家后即自刎而死。
既然直谏也救不了好友一命,那就用生命来为朋友真情作注脚吧。
这个故事,比“将相和”的情节更切合“刎颈之交”之意,更能表现朋友之间友谊的坚贞。因此也让人不断地因羡慕而感叹,因神往而歌颂。
可是,物以希为贵,歌颂的往往就是缺乏的。
那么,如今还有左儒吗?
古大侠一边跟朋友干杯,一边说:最可怕的敌人往往是你最好的朋友。
于是我们看到了李寻欢孤独的背影。曾经,他最好的朋友是龙啸天;现在,他最好的朋友是那把永远都在雕刻木像的小刀,当然,还有酒。
而温巨侠那儿,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阴谋与背叛。萧秋水,王小石,戚少商,还有龚侠怀,大英雄面对的是大阴谋。遭遇朋友的背后一枪,再不瞑目也枉然。
金庸客栈里,五岳联盟嘴巴上你兄我弟地叫得亲热,心里却唠叨着兄弟你怎么还不死啊。金公对培根说过的“朋友主要的是一种获得权力的工具”这句话理解得很透彻,不仅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还在他的末代江湖里,请名模韦小宝为这句话做了一回形象代言。
当然,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不会大声说:朋友是拿来利用的,兄弟是用来出卖的。因为还有另外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并非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是谁说了谁就会被贴上寡廉鲜耻的标签变成过街老鼠。这样,连化妆了的老鼠都要指着你高呼“打打打”的!而且大多比其他人显得更愤怒,因为你破坏了潜规则。为什么要说呢?把良心送给狗做晚餐后,骗“朋友”卖“兄弟”比对付一般人容易得多。你只需悄悄去做就行了,而且最好能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不过,要做得如此高明是有难度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真相迟早总会暴露。但这已经不对你构成多大威胁,因为等到真相的帷幕艰难拉开的时候,也许早已“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至少,你早已大功告成坐享胜利果实了。而且大多数人并不像你,他们要么喜欢念旧,要么信奉家丑不可外扬,要么懂得冤冤相报何时了。既然曾经是朋友是兄弟,那就打落了牙齿往肚子里吞吧,最多私下里来个割袍断义,这不正是你所期待的么?你也不用担心报应,没有丝毫科学道理的所谓报应,只是弱势群体无力回天时的呓语。就算从野史传说里找例证吧,现世报的机率也很小。即使有报应,也大多在死后才能兑现,下辈子的事下辈子再说吧。
这样的分析未免使人感到悲哀,难道友谊的真相真的从来就是如此残酷?
我很负责任地说,残酷和悲哀从来就不缺少。当然,相反的故事也不是没有。
好汉歌里就有:生死之交一碗酒,水里火里不回头。不过,这是水浒英雄群表现出的共性,并非针对具体的哪两个人而言。而且这是现代词作家根据小说事件写出来的,其内容的真实性因为公证处不提供支持而打不得包票,但作为理想状态来看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历史事实呢?不是还有“刎颈之交”这个成语吗?
是的,历史上的确有“刎颈之交”的事实。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功赫赫的廉颇对地位比自己高的文弱书生蔺相如不满,想羞辱他。后来知道对方是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避让自己,感动不已,乃“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两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不过,这里没有出现“刎颈”的情节高潮。
其实,真正的“刎颈之交”在“将相和”之前就出现了。
因为一首童谣,周宣王“命上大夫杜伯专督”追查妖婴(褒姒)下落,又命下大夫左儒督令司市官巡行廛肆以禁弓矢箭袋。第二天,司市官捉拿到一个违反禁令的妇人,宣王便下令斩杀此妇,并焚弃桑弓箕袋,以为童谣之言已验。杜伯也以为“妖妇正罪,童谣已验”又怕搜索扰民,因此停止寻找妖女。
宣王四十三年,梦见一女子惊扰太庙,太史解梦说童谣未消。宣王想起前事,认为杜伯把领导的话当耳边风,不认真执行任务,并且自作主张,也没有早请示晚汇报,因而有不忠的嫌疑,要以渎职罪处斩。
这时,杜伯的好友左儒站出来反对。一说妖异之言不可尽信,人定胜天;二说杀了杜伯恐怕妖言传播更快,会扰乱民心;三说怕四方夷蛮知道了也起轻慢之心。宣王不信,认为左儒重友轻君。左儒分辨道:君对友错,我当然支持君王;友对君错,我就应当谏止君王。现在杜伯并未犯下非杀不可之罪,如果你杀了他,百姓必然认为你不是明君;我如果不能劝服你,百姓就会认为我不忠。你硬要杀杜伯的话,就请连我一起杀了吧。一番掷地有声,义正言辞的话,说得宣王哑口无言,但他堂堂天子,这样的直谏批鳞让他的老脸往哪搁呀,所以怒气更盛,执意斩了杜伯。左儒先生呢,烈性得很,回家后即自刎而死。
既然直谏也救不了好友一命,那就用生命来为朋友真情作注脚吧。
这个故事,比“将相和”的情节更切合“刎颈之交”之意,更能表现朋友之间友谊的坚贞。因此也让人不断地因羡慕而感叹,因神往而歌颂。
可是,物以希为贵,歌颂的往往就是缺乏的。
那么,如今还有左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