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中文网 www.clzw.net,新战国策——二战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要求与美、英、苏、中等大国平起平坐,共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共同筹划和决定战后德国、欧洲和世界的命运。但戴高乐的宏伟计划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实力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造成6万人死亡,6百多万人无家可归,直接财产损失达二万亿法郎。美国为了在战后控制法国,处处排挤戴高乐及其领导下的自由法国。直到1944年6月,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作战时,还不让其与闻其事,企图在法国建立类似于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的“占领区盟国军政府”,以控制法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美国通过国内数十个高校,培训了155名专家,其中包括四百名军官,准备派往法国执行统治法国的任务。在实施登陆作战之际,美国还印制了准备在法国发行的纸币。围绕“占领区盟国军政府”问题,戴高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登陆前三天,戴高乐将“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要求盟国尊重法国的主权。
8月5日,法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巴黎,美国的“占领区盟国军政府”计划虽然破产了,但美、英两国认为前法国维希政权不战而降德国,法国在战争中出力甚微,反对把戴高乐主持下的法国临时政府当作战胜国对待。苏联也认为法国在抗击纳粹德国的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不大,甚至比不上波兰和南斯拉夫。在这种情况下,1944年9、10月间的敦巴顿橡树园联合国筹建会议上,法国被拒之门外。
然而,戴高乐和临时政府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周旋于美、英、苏三大国之间,向大国地位攀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戴高乐实施了一系列战略举措:
首先交好苏联,提高法国与美英谈判的地位。1944年11月,戴高乐赴苏联访问,并于1月10日与苏联签署了“互助同盟条约”。
同苏联缔结同盟条约可以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有了这个条约,就可以参加和盟国一起对德作战。同时也便于法国共X党参与全国政治生活和参加政府,还可以在美英盟国面前增加法国的分量和加强它的地位。虽然与苏联缔结同盟条约并不意味着法国倒向苏联,法国力求在苏联和美英之间保持平衡,不倒向任何一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
其次,法国通过积极的对德作战,造成某种既成事实,迫使美、苏、英三大国承认法国的战胜国地位,以及认可参加对德国占领和处理德国问题的权力。战争末期,美英为了防止法国扩大战果,遂以“暂时隐蔽”为借口,让法军担任防御任务,对法军渡莱茵河作战之事只字不提。如果不渡过莱茵河,占领德国一部分地区的话,法国就无权参与对德国的受降和战后管制。
因此,戴高乐不顾盟军的命令,把法国15个师的战斗部队和一千架作战飞机部署到法德边界一带作战,并命令军队尽可能深入德国境内作战,占领德国的部分地区。戴高乐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要造成既成事实,为参加对德国的受降、占领和管制制造条件。1945年月,戴高尔电令法国第1军司令拉特尔强渡莱茵河,攻占符登堡州首府斯图加特。4月0日,法军抢先攻占这座拥有80万人口的大城市。
法国的行动让美国极为恼火。盟军司令部命令法军撤出斯图加特,虽然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亲自出面交涉,但戴高乐不为所动。直到杜鲁门总统命令停止向法军提供武器弹药,这才最终迫使法军撤出斯图加特。
戴高乐以灵活的手段和顽强的意志,逐渐改变了法国的战略劣势。1944年11月,法国应邀参加了由美、苏、英组成的欧洲协商委员会,参与讨论对未来占领区的划分问题。英国首相丘吉尔考虑到战后美国在欧洲不可能长期驻守下去,英国不希望看到苏联在欧洲一强独大。因此,英国只有和法国合作才能稳定欧洲局势,基于这一战略判断,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力主法国参加对德国的占领和管制。
斯大林对英国的要求坚决反对,但是,斯大林最终还是做出了让步,同意法国可以拥有一个占领区,条件是法战区必须从英国和美国的占领区中划分。波茨坦会议后,法国挤入了四大国外长理事会,参与处理德国事务。
除了在对德问题上取得了与其地位相称的发言权外,法国还在联合国问题上取得了进展。在法国的斗争下,1945年7月,美国建议“一俟法国有了一个切实有效并经自由选择产生的政府以后,”法国将成为最高机构的常任理事国。同年8月,参与建立联合国讨论的国家做出决议,规定在联合国组织成立之时,不管法国政府是否已获得正式承认,它作为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将予以保留。法语也正式成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联合国的成立,是战后国际事务中的一件大事,世界各国都对其抱有很大的希望。关于联合国的驻地问题,也成为美国和欧洲争夺的方面,欧洲不愿意放弃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但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已经成为最大的亮点。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联合国定都美国,在纽约由美国财团洛克菲勒提供了建筑用地。但欧洲的日内瓦同时成为联合国的文化中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政治机构建立起来后,经济机制的建立就显得更为迫切了,如何建立经济机制呢?
在联合国政治体制建立的同时,为了战后的国际经济发展,美、英就开始筹备战后国际货币金融方面的工作。194年月,美国财政部长助理哈.德.怀特,奉命草拟了“联合国家稳定基金与联合国家及协同国家复兴银行计划草案”,通称怀特计划。其主要内容为: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及相应的基金组织,任务是稳定汇率;由基金拟定一种国际货币单位,称为“由尼他”,含金量相当于10美元。各会员国货币和“由尼他”之间规定固定比价;基金的资本总额由各会员国以黄金、本国货币和政府债券认缴,认缴份额取决于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等因素;各会员国的投票权同它认缴的份额成正比。这些规定提高了美元的地位,使美国在基金组织中拥有最大的份额和最多的投票权。
美国计划的对立面是英国的“清算联盟计划”,因为是由英国财政大臣首席经济顾问、著名经济学家约.梅.凯恩斯于1941年9月提出,通称“凯恩斯计划”。它从维护英国的利益出发,规定的主要内容为:设立国际清算联盟,发行一种称为“本柯尔”的国际清算单位,以供国际清算之用。“本柯尔”同黄金发生联系,但不规定含金量,也不能兑换黄金;会员国在联盟中都开设往来账户,当国际收支有顺差时,可将多余款项入账,但不能向联盟要求兑换成黄金或者现款,而只能用来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或者作为对外投资之用。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则可向联盟申请透支或者借款。各会员国的份额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三年进出口额的平均数按比例确定,不需要缴纳任何黄金或者现款。
194年4月7日,美国政府公布了怀特计划。同一天,英国政府为了同它对抗,也把凯恩斯计划用官方白皮书的形式正式发表。194年9至10月份,美、英两国就国际货币计划问题在华盛顿举行正式会谈。会上,两国的计划针锋相对,激烈对抗。会议决定两国成立联合小组,经过一番争论以后,英国由于实力不济,依赖美国援助,不得不一再让步。1944年4月,两国以怀特计划为主要依据,草拟成“专家关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的联合声明”。
接着,于当年7月,44国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以怀特计划为基础,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认了美国规定的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官价,各国中央银行可将持有的美元,按照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样一来,美元就直接同黄金挂钩,美元等同黄金。同时还规定,其他会员国货币对外币的比价,一律用一定量的黄金或者美元表示,都应按含金量同美元订出固定比价。各国进行即期外汇交易的最高最低价,都不得超出平价的1%。此外,还规定各会员国政府负有稳定汇率的义务,要求各国间保持正常的汇兑关系。各会员国如需要变动货币平价,必须事先通知基金组织,如果变动幅度不超过10%,基金组织应无异议,如果超过10%,则须取得基金组织同意。
由于美元直接同黄金挂钩,而其他会员国的货币同美元挂钩,这就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鉴于这种世界货币体系不利于英国,英国议会迟迟不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可是,战后英国经济困难,不得不向美国大举借债。1945年1月6日,英、美两国签订财政协定,美国答应向英国提供7.5亿美元的长期货款。作为交换条件,英国同意在协定生效一年后,承担取消英镑区,恢复英镑对美元的自由兑换和对英镑区国家实行解冻等义务。这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形成。
苏联及其东欧国家,没有加入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些国家就成为另一个货币体系,即以苏联卢布为中心的经济体系。
就在联合国组建的同时,盟军对日本的军事进攻一刻也没有停顿。就在此时,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逼迫日本迅速做出无条件投降的决定。那么,这是哪两件事件呢?(未完待续)
要求与美、英、苏、中等大国平起平坐,共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共同筹划和决定战后德国、欧洲和世界的命运。但戴高乐的宏伟计划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实力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造成6万人死亡,6百多万人无家可归,直接财产损失达二万亿法郎。美国为了在战后控制法国,处处排挤戴高乐及其领导下的自由法国。直到1944年6月,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作战时,还不让其与闻其事,企图在法国建立类似于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的“占领区盟国军政府”,以控制法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美国通过国内数十个高校,培训了155名专家,其中包括四百名军官,准备派往法国执行统治法国的任务。在实施登陆作战之际,美国还印制了准备在法国发行的纸币。围绕“占领区盟国军政府”问题,戴高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登陆前三天,戴高乐将“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要求盟国尊重法国的主权。
8月5日,法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巴黎,美国的“占领区盟国军政府”计划虽然破产了,但美、英两国认为前法国维希政权不战而降德国,法国在战争中出力甚微,反对把戴高乐主持下的法国临时政府当作战胜国对待。苏联也认为法国在抗击纳粹德国的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不大,甚至比不上波兰和南斯拉夫。在这种情况下,1944年9、10月间的敦巴顿橡树园联合国筹建会议上,法国被拒之门外。
然而,戴高乐和临时政府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周旋于美、英、苏三大国之间,向大国地位攀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戴高乐实施了一系列战略举措:
首先交好苏联,提高法国与美英谈判的地位。1944年11月,戴高乐赴苏联访问,并于1月10日与苏联签署了“互助同盟条约”。
同苏联缔结同盟条约可以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有了这个条约,就可以参加和盟国一起对德作战。同时也便于法国共X党参与全国政治生活和参加政府,还可以在美英盟国面前增加法国的分量和加强它的地位。虽然与苏联缔结同盟条约并不意味着法国倒向苏联,法国力求在苏联和美英之间保持平衡,不倒向任何一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
其次,法国通过积极的对德作战,造成某种既成事实,迫使美、苏、英三大国承认法国的战胜国地位,以及认可参加对德国占领和处理德国问题的权力。战争末期,美英为了防止法国扩大战果,遂以“暂时隐蔽”为借口,让法军担任防御任务,对法军渡莱茵河作战之事只字不提。如果不渡过莱茵河,占领德国一部分地区的话,法国就无权参与对德国的受降和战后管制。
因此,戴高乐不顾盟军的命令,把法国15个师的战斗部队和一千架作战飞机部署到法德边界一带作战,并命令军队尽可能深入德国境内作战,占领德国的部分地区。戴高乐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要造成既成事实,为参加对德国的受降、占领和管制制造条件。1945年月,戴高尔电令法国第1军司令拉特尔强渡莱茵河,攻占符登堡州首府斯图加特。4月0日,法军抢先攻占这座拥有80万人口的大城市。
法国的行动让美国极为恼火。盟军司令部命令法军撤出斯图加特,虽然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亲自出面交涉,但戴高乐不为所动。直到杜鲁门总统命令停止向法军提供武器弹药,这才最终迫使法军撤出斯图加特。
戴高乐以灵活的手段和顽强的意志,逐渐改变了法国的战略劣势。1944年11月,法国应邀参加了由美、苏、英组成的欧洲协商委员会,参与讨论对未来占领区的划分问题。英国首相丘吉尔考虑到战后美国在欧洲不可能长期驻守下去,英国不希望看到苏联在欧洲一强独大。因此,英国只有和法国合作才能稳定欧洲局势,基于这一战略判断,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力主法国参加对德国的占领和管制。
斯大林对英国的要求坚决反对,但是,斯大林最终还是做出了让步,同意法国可以拥有一个占领区,条件是法战区必须从英国和美国的占领区中划分。波茨坦会议后,法国挤入了四大国外长理事会,参与处理德国事务。
除了在对德问题上取得了与其地位相称的发言权外,法国还在联合国问题上取得了进展。在法国的斗争下,1945年7月,美国建议“一俟法国有了一个切实有效并经自由选择产生的政府以后,”法国将成为最高机构的常任理事国。同年8月,参与建立联合国讨论的国家做出决议,规定在联合国组织成立之时,不管法国政府是否已获得正式承认,它作为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将予以保留。法语也正式成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联合国的成立,是战后国际事务中的一件大事,世界各国都对其抱有很大的希望。关于联合国的驻地问题,也成为美国和欧洲争夺的方面,欧洲不愿意放弃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但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已经成为最大的亮点。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联合国定都美国,在纽约由美国财团洛克菲勒提供了建筑用地。但欧洲的日内瓦同时成为联合国的文化中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政治机构建立起来后,经济机制的建立就显得更为迫切了,如何建立经济机制呢?
在联合国政治体制建立的同时,为了战后的国际经济发展,美、英就开始筹备战后国际货币金融方面的工作。194年月,美国财政部长助理哈.德.怀特,奉命草拟了“联合国家稳定基金与联合国家及协同国家复兴银行计划草案”,通称怀特计划。其主要内容为: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及相应的基金组织,任务是稳定汇率;由基金拟定一种国际货币单位,称为“由尼他”,含金量相当于10美元。各会员国货币和“由尼他”之间规定固定比价;基金的资本总额由各会员国以黄金、本国货币和政府债券认缴,认缴份额取决于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等因素;各会员国的投票权同它认缴的份额成正比。这些规定提高了美元的地位,使美国在基金组织中拥有最大的份额和最多的投票权。
美国计划的对立面是英国的“清算联盟计划”,因为是由英国财政大臣首席经济顾问、著名经济学家约.梅.凯恩斯于1941年9月提出,通称“凯恩斯计划”。它从维护英国的利益出发,规定的主要内容为:设立国际清算联盟,发行一种称为“本柯尔”的国际清算单位,以供国际清算之用。“本柯尔”同黄金发生联系,但不规定含金量,也不能兑换黄金;会员国在联盟中都开设往来账户,当国际收支有顺差时,可将多余款项入账,但不能向联盟要求兑换成黄金或者现款,而只能用来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或者作为对外投资之用。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则可向联盟申请透支或者借款。各会员国的份额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三年进出口额的平均数按比例确定,不需要缴纳任何黄金或者现款。
194年4月7日,美国政府公布了怀特计划。同一天,英国政府为了同它对抗,也把凯恩斯计划用官方白皮书的形式正式发表。194年9至10月份,美、英两国就国际货币计划问题在华盛顿举行正式会谈。会上,两国的计划针锋相对,激烈对抗。会议决定两国成立联合小组,经过一番争论以后,英国由于实力不济,依赖美国援助,不得不一再让步。1944年4月,两国以怀特计划为主要依据,草拟成“专家关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的联合声明”。
接着,于当年7月,44国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以怀特计划为基础,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认了美国规定的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官价,各国中央银行可将持有的美元,按照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样一来,美元就直接同黄金挂钩,美元等同黄金。同时还规定,其他会员国货币对外币的比价,一律用一定量的黄金或者美元表示,都应按含金量同美元订出固定比价。各国进行即期外汇交易的最高最低价,都不得超出平价的1%。此外,还规定各会员国政府负有稳定汇率的义务,要求各国间保持正常的汇兑关系。各会员国如需要变动货币平价,必须事先通知基金组织,如果变动幅度不超过10%,基金组织应无异议,如果超过10%,则须取得基金组织同意。
由于美元直接同黄金挂钩,而其他会员国的货币同美元挂钩,这就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鉴于这种世界货币体系不利于英国,英国议会迟迟不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可是,战后英国经济困难,不得不向美国大举借债。1945年1月6日,英、美两国签订财政协定,美国答应向英国提供7.5亿美元的长期货款。作为交换条件,英国同意在协定生效一年后,承担取消英镑区,恢复英镑对美元的自由兑换和对英镑区国家实行解冻等义务。这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形成。
苏联及其东欧国家,没有加入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些国家就成为另一个货币体系,即以苏联卢布为中心的经济体系。
就在联合国组建的同时,盟军对日本的军事进攻一刻也没有停顿。就在此时,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逼迫日本迅速做出无条件投降的决定。那么,这是哪两件事件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