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中文网 www.clzw.net,穿进男频搞基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庆军打败叛军后,沧州百姓自然是高兴激动的。
可兴奋之余,难免生出担忧。
叛军烧杀抢掠,这些庆军会不会也和他们一样?
兵痞子他们见得多了,不管是以前沧州的驻军,还是沧王府的府兵,都是一副傲慢不可一世的模样。
连本地的兵都这样,这些来自庆州的兵,会不会更过分?
老百姓们忐忑地等待命运的降临。
苗海是沧州一名小小的船工,常年在船上做活,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
一个月前,冬天到了,他们的船不再出海,他回到家里,打算过一个舒适安稳的冬天。
万万没想到,叛军打来了。
他们一个个红着眼睛,拿着棍棒,闯进家里翻箱倒柜,把能抢走的东西全都抢走。
苗海根本不敢拦,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叛军毁了他的家。
他本以为自己已经够惨了,没想到还有更惨的。
听说邻居家的女儿还被叛军掳去糟蹋了。
看到怀中才六岁的女儿,他不由一阵后怕。
还听说有些人家的婆娘也被叛军玷污了。
他看向身边膀大腰圆的妻子,一时竟庆幸他家婆娘生得富态,没叫那群叛军瞧上。
叛军当着全城的面杀了沧州府衙官吏,又逼迫百姓为他们宰鸡烹食,在城内大肆举行庆功宴,一个月下来,将他们的粮食消耗得七七八八。
苗海都不知道这些天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
直到庆军攻城。
当天夜里,他们被外面震天的喊杀声惊醒,隔着门窗,外头冲天的火光都能瞧得清清楚楚。
这是怎么了?怎么又打起来了?
苗海将妻子和女儿搂在怀里,根本不敢闭眼。
战斗声持续了几个时辰,到了月上中天,城中终于安静下来。
苗海心脏狂跳。
都结束了?来打叛军的是谁?这次是谁赢了?
门外时不时传来脚步声,还有或低或高的传令声。
“快!伤患都抬回营!”
“这儿还有一个!”
“把他给我绑住!”
“军爷饶命啊,我没杀过人,我是被逼的,军爷饶命啊!”
“……”
苗海仔细辨认,隐约听出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好像是有一伙军队把反贼给打败了!
苗海握着妻子的手,激动地流下眼泪:“咱们不用受那些杂碎欺负了!”
妻子发着抖,泣道:“可是咱家也没余粮了,以后可咋过啊!”
他们可没指望官府放粮。
官都没了,谁来放粮?
跟他们同样忐忑的还有很多人,他们都睁着眼等到天明。
经过一夜清理,沧州城稍微恢复了一些秩序。
叛军中一些恶首就地处决,其余叛军死的死,降的降。
庆军伤五十余人,亡两人。
虽然死了两个战友让大家都很难过,但此战大捷,军中士气极为高涨。
他们训练这么久,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统领,咱们拿下了沧州城,现在该怎么办?”李树问霍延。
霍延下令:“统计城中现存百姓人数。”
“是!”
苗海正壮着胆子想爬上院墙看看情况,忽然敲门声响起,差点吓得他从梯子上滚下来。
他没应声。
敲门声顿了一下,又响起来。
“家里有没有人?我们是庆州军,奉命前来剿灭叛军,现在叛军都被镇压,大家不用担惊受怕了!”
巷子里一人中气十足高声喊着,整条巷子的住户都听得清清楚楚。
可没人敢出声。
他们怕叛军,也怕官兵啊。
“大家不要怕,我们就是来统计城里还剩多少人的,大家伙儿有没有吃的,要是没有吃的,到时候可以去城门口领口粮!”
苗海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他是船工,见识多,以前还跟水师打过交道,胆子比寻常百姓要大一些。
昨晚听了一夜,他觉得这些庆军应该不是坏人,便壮着胆子问:“真能领到吃的?”
外头庆军道:“真的!大家不要怕,那些反贼都被咱们抓起来了!”
看着满脸期待的妻子和女儿,苗海咽了咽唾沫,道:“小人家里三口人。”
“行,记下了!”
有他带头,其余住户也纷纷隔着门叫喊起来。
等记录完,巷中军爷离开,再无一点动静,苗海忍不住偷偷爬上墙去看。
城内一片狼藉。
忽然,一列队伍映入眼帘。
他们身着玄衣,迈着整齐的步伐,从街道上凛然踏过。
自带一股昂扬正气。
苗海对这支军队的印象更好了。
他们没有强闯民居,没有凶神恶煞,他们只是在门外询问,还说可以去城门口领去口粮……
等等!
苗海连忙下了梯子,对妻子和女儿说:“你们好好待在家里,谁来都不要开门,记住了!”
妻子问:“你要去哪里?”
“刚才军爷不是说城门有发粮的吗?我去瞧瞧。”
妻子担忧道:“你真要出去?”
苗海安慰她:“我刚才看了,街上没有反贼了,都是一些军爷,不碍事的。”
说着拿出一个布袋子,开门走了出去。
巷子里只有他一个人,其他住户还是不敢出门。
他小心翼翼来到巷子口,左右看看,一时愣住了。
军爷说城门发粮,没说是哪个城门啊!
就在这时,一个小少年路过巷口,他身上穿着庆军的军服。
是庆军,还是个孩子,应该不会太凶吧?
苗海连忙开口:“敢问军爷……”
杨继安转身:“你叫我?”
“军爷,敢问哪个城门分发口粮啊?”苗海弓着腰问。
杨继安笑道:“在北门,那边都在排队了,你可得早点去,要不然不知道排到什么时候。”
“谢谢军爷!”
见他这般和善,苗海的心一下子就定下来了。
他急步往北门赶,路上还碰到熟人,熟人已经领到了口粮,正满脸欣喜。
“阿海!你这也太慢了!”那人摇头叹息。
苗海哪顾得上跟他寒暄,直奔北门而去。
他到时,北门已经排起了长队。
苗海缀在队伍后头,煎熬着等待时间过去。
等排到他的时候,负责发粮的士兵给他发了一小袋麦子。
苗海感激涕零,连忙说道:“多谢军爷!”
发粮的士兵笑着说:“不用谢,这些粮食都是沧州的,给你们发不是天经地义嘛。”
苗海哪里见过这样讲道理的军爷?心中盈满感动。
却听军爷又道:“不过你们沧州的粮食已经剩得不多了,也不知道朝廷什么时候会派发救济粮。”
苗海心中叹息,朝廷连派兵都拖了这么久,救济粮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发下来!
他捧着麦子正要往回走,却见庆州士兵们抬着一具具尸体,将那些尸体全都整齐摆放在城外。
那些尸体血迹斑斑,形容惨烈。
有的已经发烂发臭了,要不是不是现在是冬天,或许早就生满了蝇虫。
苗海不由问:“军爷,这是在做什么?”
“这些都是被反贼虐杀的老百姓。我们把他们的遗体集中放在城外,方便幸存的百姓认领。有人认领的就带回家去,没有人认领的就集体掩埋。”
苗海听罢,心头不由发酸,差点落下泪来。
这些庆军都是好人啊!
不仅给他们活着的人分发粮食,还为死去的人料理后事。
他拎着粮食,摇头叹息地往家赶。
北门分发的粮食是从沧州府衙粮仓里运出来的。
叛军抢了老百姓的钱粮,也抢了粮仓。
六千余人,在沧州城里铺张浪费将近一个月,府衙的粮仓也没剩多少了。
所以幸存的居民每人只能领到一点点口粮。
继续下去肯定不行。
庆军等得起,沧州百姓等不起。
叛军入城后,几乎将城中洗劫一空,他们从百姓那里抢来钱粮,大肆喝酒吃肉,又对良家女子行不轨之事,简直是丧心病狂!
他们自诩替天行道,可实际做的事,同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没什么两样。
如今城中多处变成废墟,百姓无家可归,无粮可食,凡此种种,亟待解决。
眼下城池刚刚收复,捷报尚未传至京城,等朝廷回复还不知要等到何时。
霍延索性送信回庆州,将沧州情况详细言明。
楼喻立刻拟定了一个战后重建草案,写到回信里,在末尾签上名。
正要装入信封,他突发奇想,从书架暗格里取出一个木匣。
匣子里装的是一方精致小巧的玉印。
这是霍延之前送他的生辰礼。
楼喻在印底蘸上红泥,啪一下盖在信尾。
信被快马加鞭送入霍延手中。
战后重建计划内容不少,楼喻写了好几页。
霍延本来还面容严肃地记下计划内容,等翻到最后一页,见到末尾的印章,眼中蓦然流露出几分笑意。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他自然希望那个人,一辈子幸福安宁。
“统领,”李树掀帘而入,满脸喜色道,“殿下是不是来信了?信上怎么说?”
霍延将前几页信递给他,却留下最后一张。
“怎么不全部给我?”李树一脸纳闷。
“你先照着前面去做。”霍延肃容叮嘱。
他将最后一页纸折好,小心塞入衣襟里。
楼喻写的计划还是比较详细的。
战后重建,无非有几个方面。
一是物资供给;二是人员安置;三是恢复生产;四是基础建设。
物资供给方面,楼喻已经安排人手准备,不日就会送去沧州。
至于剩下三个,得等朝廷回复后才能继续做。
有庆州的物资援助,沧州幸存的百姓得以熬了好些天。
年都过了,朝廷却迟迟未派出新知府,更别提救济粮了。
在新任知府来之前,楼喻本来是不打算大动干戈的。
可眼下这情况,又不能弃沧州百姓于不顾。
朝廷等得了,沧州百姓等不了。
楼喻左思右想,终于决定不再等下去。
他携带大批物资以及匠人,领周满等一千府兵,从庆州赶往沧州。
庆州界内没有大股流匪,沧州叛军被俘,自然也不会出现流匪,这一路上都很顺畅。
庆军依旧在城外驻扎,只有小部分留守城内。
楼喻到时,霍延正带人在城内清理残局。
叛军烧杀抢掠,不少民居都被烧毁,独留一些断壁残垣,根本无法住人。
就算日后重建,也得先收拾清理出来。
这段时日,庆军的所作所为,沧州百姓都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他们入城后没有进行任何抢夺,他们从叛军手里解救了被欺压的老百姓,他们默默无闻地清理城池。
因为这些,沧州百姓大多自发听从庆军指挥,同他们一起重建家园。
说是重建,但如今沧州城内百姓十不存五,城外乡野遭受抢掠更加严重,不少百姓都逃离家园,说不定再也不回来了。
能逃走的大多是青壮年,留下来的多是老弱病残。
没有足够的劳动力,重建怎么开展?
总不能所有事都由庆军来做吧?
他们天天也很忙的。
城门被撞破,要换新的;房子被烧毁,要建新的;府衙被破坏,也得重新修缮。
凡此种种,都需要许多原料和工匠。
好在楼喻这次带来不少物资和匠人,可以提供短期援助。
霍延快马赶到营帐,掀帘而入,就见到楼喻伏案写字。
一阵寒风见势钻入。
楼喻抬起头,眉眼皆生笑意:“你这仗打得也太快了,快来坐。”
“殿下怎么来了?”霍延在他对面坐下。
楼喻道:“我总得亲自来看看沧州城什么样子。阿蔚怎么样了?”
“前几日沧王、沧王妃下葬后,他就一直待在府中。”
霍延言简意赅,他对其余人并不没有太过在意。
“等会儿我去见见他。”
楼喻单手支颐,望着霍延,“朝廷下令沧州事务暂由‘韩昀’代理,在新任知府来之前,咱们还是可以做点事儿的。”
“嗯,府衙相关书册我都整理好了。”霍延道。
楼喻由衷感叹,霍延总是能提前猜出他的意图,并默默执行。
他确实需要翻阅沧州府的一些文书及案册,了解沧州府各行各业的情形,才能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重建措施。
“那就先去府衙。”楼喻兴冲冲起身。
霍延问:“倘若到时候新任知府要与‘韩昀’交接事务,该如何?”
“不如何。”
楼喻已经考虑过了。
朝廷之所以迟迟不能定下知府人选,可见有很多人不愿过来,愿意过来的又没有背景资历。
如此,最终的结果无非有三。
一是,朝廷故技重施,既然韩昀能够总管两州军务,那么郭濂也可以总掌两州政务。
二是,朝廷最终决定派遣新任知府,但这个知府原本无权无势,只是个小人物。
三是,有权有势又有胆量的人,主动请缨来当沧州知府。
一和二对楼喻来说是有利的,在这两种假设下,他都可以顺利掌控沧州。
三就有些棘手了。
虽然真正的韩昀没死,但楼喻也不指望他能配合自己演戏。
韩昀不出面,新任知府怎么可能看不出端倪?
只要一封奏疏,楼喻所作所为就会暴露得彻底。
但楼喻已经暗暗做了决定。
“只要对方配合我重建沧州,我便与他井水不犯河水,要是不顾百姓生死,只顾着参我一本,那就……”
余下的话楼喻没有继续说,霍延却听明白了。
他不觉得有什么。
要成大事,总是需要流血牺牲的,不管流的是己方的血还是对手的血。
两人一同前往府衙。
府衙大部分官吏都被残忍杀害,只有小部分正巧因外出办事,反而躲过一劫。
在庆军的指挥下,小吏们仔细清理府衙各处。
内堂是知府及一众官员的办公室。
叛军洗劫后,这里书架桌椅倒了一地,有不少书册被撕毁烧毁,满室狼藉。
眼下已大致恢复原样,只是有些被损毁的书册已经很难还原了。
楼喻快速翻阅案册,稍稍了解了沧州的基本情况。
沧州基本都是平原,地势平坦,有河流经过,是以耕地众多,农业相对比庆州要发达。
沧州同样靠海,但和庆州的区别是,沧州没建盐场,而是在海岸修筑了海运港口,是以沧州的造船业和海运业非常发达。
有了对外港口,沧州的经济便富庶起来。
楼喻几乎瞬间想到了沧州的用处。
庆州而今生产出不少工业产品,若是想对外贸易,现在这世道,陆路运输不仅效率低还危险,走水路比较好。
沧州有大船,有海港,他若能掌控沧州,便可将庆州的工业品运到南方换取稻米等粮食。
南方偏远,稻米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而且尚无战乱,百姓应该有不少余粮。
起义军大多在北方流窜,暂时也不会想着往南方去。
他越想越觉得这条商路有戏!
更何况,沧州耕地众多,土壤肥沃,他可以将沧州发展成一个粮食生产基地,为庆州的工业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
他眉梢带喜,将这条思路分享给霍延,然后问:“你觉得如何?”
霍延见他高兴,便也高兴起来。
“殿下欲向南方运销哪些工业品?”
楼喻道:“玻璃器皿和纸都可以。”
主要是玻璃日常用品和玻璃工艺品。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摸索,工匠们已经掌握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玻璃品制作工艺。
他们可以吹出不少精致美观的玻璃器具。
可以想象,若是桌案上陈列一套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引得客人大为赞叹,主人家定会面上有光。
除了茶具,玻璃还能运用到生活各个方面。
他就不信老百姓不动心。
“殿下想做什么都可以。”
霍延神色柔和,眸光温软,冲淡了前几日战场残留的锋锐之气,整个人俊美得不可思议。
年已过完,他都十七了。
初见时霍延才十四岁,彼时他家破人亡,受尽折磨,浑身长满了刺,对谁都冷若冰霜。
想到这,楼喻情不自禁笑了起来。
霍延问:“笑什么?”
楼喻调侃:“我说什么你都听?”
... -->>
庆军打败叛军后,沧州百姓自然是高兴激动的。
可兴奋之余,难免生出担忧。
叛军烧杀抢掠,这些庆军会不会也和他们一样?
兵痞子他们见得多了,不管是以前沧州的驻军,还是沧王府的府兵,都是一副傲慢不可一世的模样。
连本地的兵都这样,这些来自庆州的兵,会不会更过分?
老百姓们忐忑地等待命运的降临。
苗海是沧州一名小小的船工,常年在船上做活,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
一个月前,冬天到了,他们的船不再出海,他回到家里,打算过一个舒适安稳的冬天。
万万没想到,叛军打来了。
他们一个个红着眼睛,拿着棍棒,闯进家里翻箱倒柜,把能抢走的东西全都抢走。
苗海根本不敢拦,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叛军毁了他的家。
他本以为自己已经够惨了,没想到还有更惨的。
听说邻居家的女儿还被叛军掳去糟蹋了。
看到怀中才六岁的女儿,他不由一阵后怕。
还听说有些人家的婆娘也被叛军玷污了。
他看向身边膀大腰圆的妻子,一时竟庆幸他家婆娘生得富态,没叫那群叛军瞧上。
叛军当着全城的面杀了沧州府衙官吏,又逼迫百姓为他们宰鸡烹食,在城内大肆举行庆功宴,一个月下来,将他们的粮食消耗得七七八八。
苗海都不知道这些天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
直到庆军攻城。
当天夜里,他们被外面震天的喊杀声惊醒,隔着门窗,外头冲天的火光都能瞧得清清楚楚。
这是怎么了?怎么又打起来了?
苗海将妻子和女儿搂在怀里,根本不敢闭眼。
战斗声持续了几个时辰,到了月上中天,城中终于安静下来。
苗海心脏狂跳。
都结束了?来打叛军的是谁?这次是谁赢了?
门外时不时传来脚步声,还有或低或高的传令声。
“快!伤患都抬回营!”
“这儿还有一个!”
“把他给我绑住!”
“军爷饶命啊,我没杀过人,我是被逼的,军爷饶命啊!”
“……”
苗海仔细辨认,隐约听出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好像是有一伙军队把反贼给打败了!
苗海握着妻子的手,激动地流下眼泪:“咱们不用受那些杂碎欺负了!”
妻子发着抖,泣道:“可是咱家也没余粮了,以后可咋过啊!”
他们可没指望官府放粮。
官都没了,谁来放粮?
跟他们同样忐忑的还有很多人,他们都睁着眼等到天明。
经过一夜清理,沧州城稍微恢复了一些秩序。
叛军中一些恶首就地处决,其余叛军死的死,降的降。
庆军伤五十余人,亡两人。
虽然死了两个战友让大家都很难过,但此战大捷,军中士气极为高涨。
他们训练这么久,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统领,咱们拿下了沧州城,现在该怎么办?”李树问霍延。
霍延下令:“统计城中现存百姓人数。”
“是!”
苗海正壮着胆子想爬上院墙看看情况,忽然敲门声响起,差点吓得他从梯子上滚下来。
他没应声。
敲门声顿了一下,又响起来。
“家里有没有人?我们是庆州军,奉命前来剿灭叛军,现在叛军都被镇压,大家不用担惊受怕了!”
巷子里一人中气十足高声喊着,整条巷子的住户都听得清清楚楚。
可没人敢出声。
他们怕叛军,也怕官兵啊。
“大家不要怕,我们就是来统计城里还剩多少人的,大家伙儿有没有吃的,要是没有吃的,到时候可以去城门口领口粮!”
苗海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他是船工,见识多,以前还跟水师打过交道,胆子比寻常百姓要大一些。
昨晚听了一夜,他觉得这些庆军应该不是坏人,便壮着胆子问:“真能领到吃的?”
外头庆军道:“真的!大家不要怕,那些反贼都被咱们抓起来了!”
看着满脸期待的妻子和女儿,苗海咽了咽唾沫,道:“小人家里三口人。”
“行,记下了!”
有他带头,其余住户也纷纷隔着门叫喊起来。
等记录完,巷中军爷离开,再无一点动静,苗海忍不住偷偷爬上墙去看。
城内一片狼藉。
忽然,一列队伍映入眼帘。
他们身着玄衣,迈着整齐的步伐,从街道上凛然踏过。
自带一股昂扬正气。
苗海对这支军队的印象更好了。
他们没有强闯民居,没有凶神恶煞,他们只是在门外询问,还说可以去城门口领去口粮……
等等!
苗海连忙下了梯子,对妻子和女儿说:“你们好好待在家里,谁来都不要开门,记住了!”
妻子问:“你要去哪里?”
“刚才军爷不是说城门有发粮的吗?我去瞧瞧。”
妻子担忧道:“你真要出去?”
苗海安慰她:“我刚才看了,街上没有反贼了,都是一些军爷,不碍事的。”
说着拿出一个布袋子,开门走了出去。
巷子里只有他一个人,其他住户还是不敢出门。
他小心翼翼来到巷子口,左右看看,一时愣住了。
军爷说城门发粮,没说是哪个城门啊!
就在这时,一个小少年路过巷口,他身上穿着庆军的军服。
是庆军,还是个孩子,应该不会太凶吧?
苗海连忙开口:“敢问军爷……”
杨继安转身:“你叫我?”
“军爷,敢问哪个城门分发口粮啊?”苗海弓着腰问。
杨继安笑道:“在北门,那边都在排队了,你可得早点去,要不然不知道排到什么时候。”
“谢谢军爷!”
见他这般和善,苗海的心一下子就定下来了。
他急步往北门赶,路上还碰到熟人,熟人已经领到了口粮,正满脸欣喜。
“阿海!你这也太慢了!”那人摇头叹息。
苗海哪顾得上跟他寒暄,直奔北门而去。
他到时,北门已经排起了长队。
苗海缀在队伍后头,煎熬着等待时间过去。
等排到他的时候,负责发粮的士兵给他发了一小袋麦子。
苗海感激涕零,连忙说道:“多谢军爷!”
发粮的士兵笑着说:“不用谢,这些粮食都是沧州的,给你们发不是天经地义嘛。”
苗海哪里见过这样讲道理的军爷?心中盈满感动。
却听军爷又道:“不过你们沧州的粮食已经剩得不多了,也不知道朝廷什么时候会派发救济粮。”
苗海心中叹息,朝廷连派兵都拖了这么久,救济粮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发下来!
他捧着麦子正要往回走,却见庆州士兵们抬着一具具尸体,将那些尸体全都整齐摆放在城外。
那些尸体血迹斑斑,形容惨烈。
有的已经发烂发臭了,要不是不是现在是冬天,或许早就生满了蝇虫。
苗海不由问:“军爷,这是在做什么?”
“这些都是被反贼虐杀的老百姓。我们把他们的遗体集中放在城外,方便幸存的百姓认领。有人认领的就带回家去,没有人认领的就集体掩埋。”
苗海听罢,心头不由发酸,差点落下泪来。
这些庆军都是好人啊!
不仅给他们活着的人分发粮食,还为死去的人料理后事。
他拎着粮食,摇头叹息地往家赶。
北门分发的粮食是从沧州府衙粮仓里运出来的。
叛军抢了老百姓的钱粮,也抢了粮仓。
六千余人,在沧州城里铺张浪费将近一个月,府衙的粮仓也没剩多少了。
所以幸存的居民每人只能领到一点点口粮。
继续下去肯定不行。
庆军等得起,沧州百姓等不起。
叛军入城后,几乎将城中洗劫一空,他们从百姓那里抢来钱粮,大肆喝酒吃肉,又对良家女子行不轨之事,简直是丧心病狂!
他们自诩替天行道,可实际做的事,同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没什么两样。
如今城中多处变成废墟,百姓无家可归,无粮可食,凡此种种,亟待解决。
眼下城池刚刚收复,捷报尚未传至京城,等朝廷回复还不知要等到何时。
霍延索性送信回庆州,将沧州情况详细言明。
楼喻立刻拟定了一个战后重建草案,写到回信里,在末尾签上名。
正要装入信封,他突发奇想,从书架暗格里取出一个木匣。
匣子里装的是一方精致小巧的玉印。
这是霍延之前送他的生辰礼。
楼喻在印底蘸上红泥,啪一下盖在信尾。
信被快马加鞭送入霍延手中。
战后重建计划内容不少,楼喻写了好几页。
霍延本来还面容严肃地记下计划内容,等翻到最后一页,见到末尾的印章,眼中蓦然流露出几分笑意。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他自然希望那个人,一辈子幸福安宁。
“统领,”李树掀帘而入,满脸喜色道,“殿下是不是来信了?信上怎么说?”
霍延将前几页信递给他,却留下最后一张。
“怎么不全部给我?”李树一脸纳闷。
“你先照着前面去做。”霍延肃容叮嘱。
他将最后一页纸折好,小心塞入衣襟里。
楼喻写的计划还是比较详细的。
战后重建,无非有几个方面。
一是物资供给;二是人员安置;三是恢复生产;四是基础建设。
物资供给方面,楼喻已经安排人手准备,不日就会送去沧州。
至于剩下三个,得等朝廷回复后才能继续做。
有庆州的物资援助,沧州幸存的百姓得以熬了好些天。
年都过了,朝廷却迟迟未派出新知府,更别提救济粮了。
在新任知府来之前,楼喻本来是不打算大动干戈的。
可眼下这情况,又不能弃沧州百姓于不顾。
朝廷等得了,沧州百姓等不了。
楼喻左思右想,终于决定不再等下去。
他携带大批物资以及匠人,领周满等一千府兵,从庆州赶往沧州。
庆州界内没有大股流匪,沧州叛军被俘,自然也不会出现流匪,这一路上都很顺畅。
庆军依旧在城外驻扎,只有小部分留守城内。
楼喻到时,霍延正带人在城内清理残局。
叛军烧杀抢掠,不少民居都被烧毁,独留一些断壁残垣,根本无法住人。
就算日后重建,也得先收拾清理出来。
这段时日,庆军的所作所为,沧州百姓都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他们入城后没有进行任何抢夺,他们从叛军手里解救了被欺压的老百姓,他们默默无闻地清理城池。
因为这些,沧州百姓大多自发听从庆军指挥,同他们一起重建家园。
说是重建,但如今沧州城内百姓十不存五,城外乡野遭受抢掠更加严重,不少百姓都逃离家园,说不定再也不回来了。
能逃走的大多是青壮年,留下来的多是老弱病残。
没有足够的劳动力,重建怎么开展?
总不能所有事都由庆军来做吧?
他们天天也很忙的。
城门被撞破,要换新的;房子被烧毁,要建新的;府衙被破坏,也得重新修缮。
凡此种种,都需要许多原料和工匠。
好在楼喻这次带来不少物资和匠人,可以提供短期援助。
霍延快马赶到营帐,掀帘而入,就见到楼喻伏案写字。
一阵寒风见势钻入。
楼喻抬起头,眉眼皆生笑意:“你这仗打得也太快了,快来坐。”
“殿下怎么来了?”霍延在他对面坐下。
楼喻道:“我总得亲自来看看沧州城什么样子。阿蔚怎么样了?”
“前几日沧王、沧王妃下葬后,他就一直待在府中。”
霍延言简意赅,他对其余人并不没有太过在意。
“等会儿我去见见他。”
楼喻单手支颐,望着霍延,“朝廷下令沧州事务暂由‘韩昀’代理,在新任知府来之前,咱们还是可以做点事儿的。”
“嗯,府衙相关书册我都整理好了。”霍延道。
楼喻由衷感叹,霍延总是能提前猜出他的意图,并默默执行。
他确实需要翻阅沧州府的一些文书及案册,了解沧州府各行各业的情形,才能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重建措施。
“那就先去府衙。”楼喻兴冲冲起身。
霍延问:“倘若到时候新任知府要与‘韩昀’交接事务,该如何?”
“不如何。”
楼喻已经考虑过了。
朝廷之所以迟迟不能定下知府人选,可见有很多人不愿过来,愿意过来的又没有背景资历。
如此,最终的结果无非有三。
一是,朝廷故技重施,既然韩昀能够总管两州军务,那么郭濂也可以总掌两州政务。
二是,朝廷最终决定派遣新任知府,但这个知府原本无权无势,只是个小人物。
三是,有权有势又有胆量的人,主动请缨来当沧州知府。
一和二对楼喻来说是有利的,在这两种假设下,他都可以顺利掌控沧州。
三就有些棘手了。
虽然真正的韩昀没死,但楼喻也不指望他能配合自己演戏。
韩昀不出面,新任知府怎么可能看不出端倪?
只要一封奏疏,楼喻所作所为就会暴露得彻底。
但楼喻已经暗暗做了决定。
“只要对方配合我重建沧州,我便与他井水不犯河水,要是不顾百姓生死,只顾着参我一本,那就……”
余下的话楼喻没有继续说,霍延却听明白了。
他不觉得有什么。
要成大事,总是需要流血牺牲的,不管流的是己方的血还是对手的血。
两人一同前往府衙。
府衙大部分官吏都被残忍杀害,只有小部分正巧因外出办事,反而躲过一劫。
在庆军的指挥下,小吏们仔细清理府衙各处。
内堂是知府及一众官员的办公室。
叛军洗劫后,这里书架桌椅倒了一地,有不少书册被撕毁烧毁,满室狼藉。
眼下已大致恢复原样,只是有些被损毁的书册已经很难还原了。
楼喻快速翻阅案册,稍稍了解了沧州的基本情况。
沧州基本都是平原,地势平坦,有河流经过,是以耕地众多,农业相对比庆州要发达。
沧州同样靠海,但和庆州的区别是,沧州没建盐场,而是在海岸修筑了海运港口,是以沧州的造船业和海运业非常发达。
有了对外港口,沧州的经济便富庶起来。
楼喻几乎瞬间想到了沧州的用处。
庆州而今生产出不少工业产品,若是想对外贸易,现在这世道,陆路运输不仅效率低还危险,走水路比较好。
沧州有大船,有海港,他若能掌控沧州,便可将庆州的工业品运到南方换取稻米等粮食。
南方偏远,稻米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而且尚无战乱,百姓应该有不少余粮。
起义军大多在北方流窜,暂时也不会想着往南方去。
他越想越觉得这条商路有戏!
更何况,沧州耕地众多,土壤肥沃,他可以将沧州发展成一个粮食生产基地,为庆州的工业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
他眉梢带喜,将这条思路分享给霍延,然后问:“你觉得如何?”
霍延见他高兴,便也高兴起来。
“殿下欲向南方运销哪些工业品?”
楼喻道:“玻璃器皿和纸都可以。”
主要是玻璃日常用品和玻璃工艺品。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摸索,工匠们已经掌握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玻璃品制作工艺。
他们可以吹出不少精致美观的玻璃器具。
可以想象,若是桌案上陈列一套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引得客人大为赞叹,主人家定会面上有光。
除了茶具,玻璃还能运用到生活各个方面。
他就不信老百姓不动心。
“殿下想做什么都可以。”
霍延神色柔和,眸光温软,冲淡了前几日战场残留的锋锐之气,整个人俊美得不可思议。
年已过完,他都十七了。
初见时霍延才十四岁,彼时他家破人亡,受尽折磨,浑身长满了刺,对谁都冷若冰霜。
想到这,楼喻情不自禁笑了起来。
霍延问:“笑什么?”
楼喻调侃:“我说什么你都听?”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