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clzw.net,走进无人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王赣骏4月29日,是个激动人心的、难忘的日子!
美国航空航天局肯尼迪空间中心的发射场上,2000多吨重的“挑战者”号昂首翘翅地威武耸立着。今天,我们7名宇航员,就将在这里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凌云直上,冲破霄汉,直上九天,飞向那广袤缥缈的,神秘莫测的太空!
我这个美籍华人,算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炎黄子孙。这怎能不叫人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呢?!
我的祖籍在江苏盐城。1940年在江西赣县出生,在上海度过了幼年,读了小学,10岁随家人到台湾。1963年赴美国求学,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物理,1967年毕业,翌年获硕士学位,三年后又取得博士学位。1972年被聘到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流体物理的研究工作。10多年来。我发表了几十篇科学论文,获得20种发明专利权。后来,美国航空航天局征求太空实验计划,我提出的太空旋转中的液体平衡状态这一科研题目入选。经过两年多的太空环境适应和飞行训练,成为一名担负太空科学实验任务的宇航员。这样,我这个拥有10亿人口中国的后代,炎黄子孙,终于要起飞了!终于要向那一直使人为之神往的迷宫飞去了!
航天飞机飞行速度8千米每秒。当远离地面400千米之后,地心吸力消失了。
每个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脸顿时“胀”大了,脚也似乎缩到躯体里去了,我们的身体,也突然变得轻飘飘的,感到身轻如燕,已经可以在实验室空间飞来飞去。这时双脚也丧失了走路的功能,只要用手或其他部位碰一下周围物体,人就飞走了。我觉得好玩,用一根指头着地,身体顿时就竖立起来,完成了一次倒立。这在地球上是多么难以想像!失去重力的人仿佛有一身绝妙的轻身功;在原地旋转,一下子会转许多圈,就像一个陀螺。但将两臂伸开,转速即减缓,如将两臂收拢,转速又加快了。
这种游戏多么有趣!
从飞机的舷窗眺望地球,太空景观美极了,她像个五颜六色的玻璃球,主要颜色呈蓝绿色,其次是陶土色、灰黄色。地球上的河流、山峦、城市、平原看得很清楚。见了这瑰丽迷人的景色我高兴极了,赶快找相机来拍摄。到了中国的上空,同伴都把窗口让给我,我要拍中国地貌的照片,更想拍长城,可惜那几天中国的上空多云多雾,没有拍到长城,只拍了上海市、长江口、海南岛和东海的照片,还有两张一时辨不清拍的是什么地方。我准备将上海的照片放大,赠送给上海人民。
从科学家变成“太空人”,可真不容易!美国休斯顿市约翰逊空间中心的宇航员培训机构,为此对我们进行了多项严格的训练:第一,科学训陈。航天飞机分为乘员舱和货舱两大部分。机身前端为乘员舱,舱的前部上面为驾驶室,容2人;下面为生活间,容8人。乘员舱后部为实验室,容6人。货舱就是整个机身,长18。2米,直径4。6米。这里装载待发射的卫星及发射设备(也可装载回收的卫星和航天器),还装着进行天文地学、生物医学、空间生产工艺等研究的各种仪器等,总重量达29吨。在地面训练时,我们的模拟实验室与航天飞机实验室一模一样。科学家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模拟实验,以熟悉仪器、设备的位置和使用方法。我在第三号科学实验室,除进行自己的研究实验外,也负担一些别人的研究项目。
第二,体格训练。主要是失重训练、过载训练和镇静训练等。失重训练通常是蒙着眼睛在地面的旋转椅和旋转臂上进行,也在空中的喷气飞机上进行。有时,还坐在一个上下左右摇摆不停的船上,使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后,观察其能否镇定自若。
我给上海的朋友看了一幅我在接受训练时的照片,面部表情很难受,怎么也认不出我平时的笑容。为了这次实验,我作了两年的准备,乘喷气飞机飞行了400小时,进行垂直俯冲(造成失重)6000多次,经受了比晕船晕车还要厉害的考验,以增强在失重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过载训练在旋转臂上进行,每次要求过载达三个g(g为重力加速度)。镇静训练在固定狭小的实验室里进行,主要是克服孤独感和因身体不适引起的烦躁,以争取长时间在实验室里镇静地工作。训练不好受,如果不认真对待或掉以轻心造成反应失常,随时都可能被刷下来,一些候补宇航员马上便取代了你的位置。
第三,救生训练。这是指在航天飞机出现故障时的应急措施。如起飞时火箭发动机燃烧不正常,在太空中舱门不密封(在太空中气压为零,温度约为零下60摄氏度)等。但到了太空就得听天由命了,应急措施一般也就无能为力。不过我托大家福,用中国话说,“祖上积德”,没有出事。这是我的幸运。当然,航天飞机的可靠性是很高的。迄今为止,“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者”号等三个型号的航天飞机,共飞行19次,(我参加的是第17次)前18次都顺利,唯有今年7月的第19次飞行,在起飞时发生了故障,飞机没有起飞,宇航员全部安全撤离了。如果在起飞后才发现故障,那后果便是不堪设想的!此外,还必须接受逃生、摄影技艺、气象知识等多方面的训练。宇航员人选条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条是人在难受的情况下,身体感到不舒服,性格变得暴躁时,能否从容不迫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因为在太空的时间很紧迫,任何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工作,就会增加旁人的负担,并影响整体计划的实施。
搞太空实验,还是需要中国一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特殊环境里,做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实验,需要有相应的仪器。这次在无重力条件下进行液滴动力学实验,就是在失重状态下进行流体动力学研究,我使用的一台太空实验仪器,是由门位工程师,用了6年时间才完成的,重量大得惊人,没有几个彪形大汉很难抬起它。它在“挑战者”号进入太空的当天下午,也就是我实验开始不久却发生了故障。当时我非常着急,心想盼了10年,准备了10年,好不容易到了太空,一旦实验做不成,那不是给中国人丢脸吗?!虽说仪器是人家制作的,不是我的过错,但实验做不成,人家总说是华人科学家不行!所以我下决心要赶快修复它,为中国人争口气。怎么办呢?这是在失重情况下的维修!我想,如果把仪器的零件拆开来,那它们会一件件的不翼而飞,因此,唯一的办法只有钻到仪器里去修。足足两天半时间,我的同事只看到我那露在仪器外面倒悬着的两条腿。我沉着应付,终于... -->>
王赣骏4月29日,是个激动人心的、难忘的日子!
美国航空航天局肯尼迪空间中心的发射场上,2000多吨重的“挑战者”号昂首翘翅地威武耸立着。今天,我们7名宇航员,就将在这里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凌云直上,冲破霄汉,直上九天,飞向那广袤缥缈的,神秘莫测的太空!
我这个美籍华人,算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炎黄子孙。这怎能不叫人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呢?!
我的祖籍在江苏盐城。1940年在江西赣县出生,在上海度过了幼年,读了小学,10岁随家人到台湾。1963年赴美国求学,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物理,1967年毕业,翌年获硕士学位,三年后又取得博士学位。1972年被聘到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流体物理的研究工作。10多年来。我发表了几十篇科学论文,获得20种发明专利权。后来,美国航空航天局征求太空实验计划,我提出的太空旋转中的液体平衡状态这一科研题目入选。经过两年多的太空环境适应和飞行训练,成为一名担负太空科学实验任务的宇航员。这样,我这个拥有10亿人口中国的后代,炎黄子孙,终于要起飞了!终于要向那一直使人为之神往的迷宫飞去了!
航天飞机飞行速度8千米每秒。当远离地面400千米之后,地心吸力消失了。
每个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脸顿时“胀”大了,脚也似乎缩到躯体里去了,我们的身体,也突然变得轻飘飘的,感到身轻如燕,已经可以在实验室空间飞来飞去。这时双脚也丧失了走路的功能,只要用手或其他部位碰一下周围物体,人就飞走了。我觉得好玩,用一根指头着地,身体顿时就竖立起来,完成了一次倒立。这在地球上是多么难以想像!失去重力的人仿佛有一身绝妙的轻身功;在原地旋转,一下子会转许多圈,就像一个陀螺。但将两臂伸开,转速即减缓,如将两臂收拢,转速又加快了。
这种游戏多么有趣!
从飞机的舷窗眺望地球,太空景观美极了,她像个五颜六色的玻璃球,主要颜色呈蓝绿色,其次是陶土色、灰黄色。地球上的河流、山峦、城市、平原看得很清楚。见了这瑰丽迷人的景色我高兴极了,赶快找相机来拍摄。到了中国的上空,同伴都把窗口让给我,我要拍中国地貌的照片,更想拍长城,可惜那几天中国的上空多云多雾,没有拍到长城,只拍了上海市、长江口、海南岛和东海的照片,还有两张一时辨不清拍的是什么地方。我准备将上海的照片放大,赠送给上海人民。
从科学家变成“太空人”,可真不容易!美国休斯顿市约翰逊空间中心的宇航员培训机构,为此对我们进行了多项严格的训练:第一,科学训陈。航天飞机分为乘员舱和货舱两大部分。机身前端为乘员舱,舱的前部上面为驾驶室,容2人;下面为生活间,容8人。乘员舱后部为实验室,容6人。货舱就是整个机身,长18。2米,直径4。6米。这里装载待发射的卫星及发射设备(也可装载回收的卫星和航天器),还装着进行天文地学、生物医学、空间生产工艺等研究的各种仪器等,总重量达29吨。在地面训练时,我们的模拟实验室与航天飞机实验室一模一样。科学家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模拟实验,以熟悉仪器、设备的位置和使用方法。我在第三号科学实验室,除进行自己的研究实验外,也负担一些别人的研究项目。
第二,体格训练。主要是失重训练、过载训练和镇静训练等。失重训练通常是蒙着眼睛在地面的旋转椅和旋转臂上进行,也在空中的喷气飞机上进行。有时,还坐在一个上下左右摇摆不停的船上,使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后,观察其能否镇定自若。
我给上海的朋友看了一幅我在接受训练时的照片,面部表情很难受,怎么也认不出我平时的笑容。为了这次实验,我作了两年的准备,乘喷气飞机飞行了400小时,进行垂直俯冲(造成失重)6000多次,经受了比晕船晕车还要厉害的考验,以增强在失重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过载训练在旋转臂上进行,每次要求过载达三个g(g为重力加速度)。镇静训练在固定狭小的实验室里进行,主要是克服孤独感和因身体不适引起的烦躁,以争取长时间在实验室里镇静地工作。训练不好受,如果不认真对待或掉以轻心造成反应失常,随时都可能被刷下来,一些候补宇航员马上便取代了你的位置。
第三,救生训练。这是指在航天飞机出现故障时的应急措施。如起飞时火箭发动机燃烧不正常,在太空中舱门不密封(在太空中气压为零,温度约为零下60摄氏度)等。但到了太空就得听天由命了,应急措施一般也就无能为力。不过我托大家福,用中国话说,“祖上积德”,没有出事。这是我的幸运。当然,航天飞机的可靠性是很高的。迄今为止,“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者”号等三个型号的航天飞机,共飞行19次,(我参加的是第17次)前18次都顺利,唯有今年7月的第19次飞行,在起飞时发生了故障,飞机没有起飞,宇航员全部安全撤离了。如果在起飞后才发现故障,那后果便是不堪设想的!此外,还必须接受逃生、摄影技艺、气象知识等多方面的训练。宇航员人选条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条是人在难受的情况下,身体感到不舒服,性格变得暴躁时,能否从容不迫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因为在太空的时间很紧迫,任何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工作,就会增加旁人的负担,并影响整体计划的实施。
搞太空实验,还是需要中国一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特殊环境里,做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实验,需要有相应的仪器。这次在无重力条件下进行液滴动力学实验,就是在失重状态下进行流体动力学研究,我使用的一台太空实验仪器,是由门位工程师,用了6年时间才完成的,重量大得惊人,没有几个彪形大汉很难抬起它。它在“挑战者”号进入太空的当天下午,也就是我实验开始不久却发生了故障。当时我非常着急,心想盼了10年,准备了10年,好不容易到了太空,一旦实验做不成,那不是给中国人丢脸吗?!虽说仪器是人家制作的,不是我的过错,但实验做不成,人家总说是华人科学家不行!所以我下决心要赶快修复它,为中国人争口气。怎么办呢?这是在失重情况下的维修!我想,如果把仪器的零件拆开来,那它们会一件件的不翼而飞,因此,唯一的办法只有钻到仪器里去修。足足两天半时间,我的同事只看到我那露在仪器外面倒悬着的两条腿。我沉着应付,终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