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新年下 (1/2)
美女中文网 clzw.net,大宋帝国征服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陈正汇走后。赵瑜稍稍感慨了一阵。便又重新埋首于公文的狱之中。
他要处理的公文不仅仅是政务。东海国的军务、财务以及人事。最后的决定权都在他手上。所以所有的奏章最后也都会汇总到他的书房中。每一分奏章。他都要花上不短的时间来批阅。要判断着上奏者的用心。要考虑着批准或否决带来的后果。计算着成败的失。才能决定到底是准许还是不准许。
如果赵瑜不负责任一点。也可以把所有事推给两府。只管画圈了事。自己完全可以落的轻松。不过作为一个开国之君。他的权力欲远远超乎常人。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会愿意做一个签字画押的橡皮图章。
何况他现在做的决定。便是日后依循的先例。现在若不能处理妥当。必会在将来带来混乱。同时。这些批文也是将来编定东海国法律敕文时。用来参考的案例。不论是赵瑜还是陈正汇。对法律的编定都极为重视。虽然东海现在还一切条文还处于草创----军队行军法。对百姓的刑罚是按军法减一等行事。而其余民事都是由主事者依照旧例自行裁断----但他们却早已在四处搜集大宋施行的法律条文。
大宋最重法律。颁行于世的条例敕文有三千多件。裁断任何事务。都能找到可以遵循的法律条文。而官员们处事断案。也都必须依照法律----按照宋代惯例。判词中必须写明作为依据的法律条文。就在半年前。大宋还刚刚修改了大观三年颁行海商越界法注1。以约束越来越猖獗的东海海商商队。宋人自称万事有法。并不是吹出来的。
宋人重法的习惯。赵瑜打算让东海继承下来。对于将会成为法律基础的自己的批示。他可算是诚惶诚恐。唯恐留有疏漏。而所谓的祖宗成法。其实也就是这么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认认真真的把赵文呈上来的。有关新型军械的试验报告和请求批量生产的奏章批阅完毕。赵瑜又从依然堆积如山的一摞公文中。拿起最上面的一本。
翻开快速的浏览了一遍。赵瑜脸色就难看了起来。通篇文章没写别的。就是说某日某的。石头上生出了灵芝。所谓的生祥瑞。天兴东海。乃是难的的吉兆。
赵瑜低低骂了一句。拿起朱笔。直接在奏章划了一个叉。就丢到了一边。东海设立官府。用了不少大宋投奔来的士子。这些人多是才学不足---真有水平的早考了大宋的进士---不过赵瑜为了仿燕昭王筑黄金台。千金市马骨的故事。还是给了他们几个小官做。
但没想到这些人做了官后。不干正事。却整天想着歪门邪道。每天上的奏章。不是想给赵瑜上尊号。就是在哪里发现了祥瑞----一枝九本的灵芝。一支七穗的稻禾。发现的东西是越来越怪异。甚至还有人说在某条河里。看见了一只背生九宫图的海龟。真不知道他是从哪本古书里找来的----这些奏章。每天换着花样。把赵瑜恶心的不轻。
一开始赵瑜还耐着性子。加以批复。但到了现在。就只看了两眼就划个叉。连个字都懒的写了。他也曾命陈正汇直接在政务院就把这些奏章截下。不要呈上来。但陈正汇却一直不敢答应。所谓天人感应。这种奏折。从礼法上讲。是赵瑜上应天命。下服万民的结果。就算他是文臣之首。也不敢私自截下---现在虽是赵瑜命他这么做。但如果真的照办。日后追究起来。那可是意图谋叛的最佳罪证----伴君如伴虎。陈正汇并不是政治白痴。帝王的信任最做不的数。
因此。赵瑜每天就不的不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荼毒着---对于那些马骨他也不能找个坑把他们埋进去----就只能指望随着时间过去。只要他一直不加理会。再过些日子。那些人会自己消停下来。
除了上尊号。献祥瑞的奏章惹人恼。其他奏章也一样让人心烦。原来没称王的时候。呈上来的公文。文字都是简单明了。有着海上男儿特有的爽快。在赵瑜多年来一贯的要求下。下面的人都是用最简洁和无歧义的语言。把事情一条条的说明。
但现在好了。称了王之后。每篇文字不先歌功颂德几句。就不敢写正事。原本东海的官员还好。官样文字写完。下面的正事还能有条有理。清楚明了。但那些个从大宋来投的士子。恨不的每句话都插进去一句典故。满篇的咬文嚼字、拗口赘牙的词句。具体的事务写了三五千字也说不明白。赵瑜也曾看过一些前代名臣的私人选集。如王安石、司马光的。虽然一样引经据典。但典故引的恰当。意思说的明白。文笔也是高妙。通常三五百字就把一桩事交代的清清楚楚。绝不会如东海的文官们这般扯淡。
果然还是能力有差啊!
每每看到这些奏章。赵瑜都恨不的把笔管给撅了。也难怪明太祖看奏章看的想揍人。这些文人。的确该打。赵瑜琢磨着。等过了年。找个机会杀鸡儆猴一番。好把这种酸腐气扼杀在摇篮里。
赵瑜叹了几口气。正想再拿起下一本奏折。眼角的余光。却感觉到门外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抬头一看。只见着门角处有个人对书房里面探头探脑。却是个粉雕玉琢的小丫头。
看到她。赵瑜的表情一下就柔和了下来。能让东海王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好的。也只有他这个才三岁的宝贝女儿:“雯雯。别再外面躲了。进来!”
小丫头扶着门框。摇着头。细声细气的说道:“娘娘说了。爹爹书房不能随便进了。”
的确。现在已不比以前。赵瑜的书房是整个东海国的中心。为避后宫干政的嫌疑。赵瑜的一后一妃。已经不能随便踏进来了。不过就算是陈正汇。也不可能找一个三岁小丫头的毛病。
赵瑜笑着。走过去把女儿一把抱起。先亲了一下。刚理起的菱角胡子扎的小丫头格格而笑。才问道:“雯雯找爹爹有什么事?”
“三叔、文叔还有武叔叔都来了。正等爹爹呢!”
“哦。是吗?”赵瑜出门一看。就见着赵琦、赵文、赵武等在书房外的廊道上。
赵瑜抱着女儿走过去。怪道:“怎么来了也不让人通报一下。就在外面干站着?”
赵武笑道:“不是让大姐儿去了吗?”
赵瑜看看女儿。三人不进书房当是没有公事。而除夕会让三人一起出动的私事... -->>
陈正汇走后。赵瑜稍稍感慨了一阵。便又重新埋首于公文的狱之中。
他要处理的公文不仅仅是政务。东海国的军务、财务以及人事。最后的决定权都在他手上。所以所有的奏章最后也都会汇总到他的书房中。每一分奏章。他都要花上不短的时间来批阅。要判断着上奏者的用心。要考虑着批准或否决带来的后果。计算着成败的失。才能决定到底是准许还是不准许。
如果赵瑜不负责任一点。也可以把所有事推给两府。只管画圈了事。自己完全可以落的轻松。不过作为一个开国之君。他的权力欲远远超乎常人。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会愿意做一个签字画押的橡皮图章。
何况他现在做的决定。便是日后依循的先例。现在若不能处理妥当。必会在将来带来混乱。同时。这些批文也是将来编定东海国法律敕文时。用来参考的案例。不论是赵瑜还是陈正汇。对法律的编定都极为重视。虽然东海现在还一切条文还处于草创----军队行军法。对百姓的刑罚是按军法减一等行事。而其余民事都是由主事者依照旧例自行裁断----但他们却早已在四处搜集大宋施行的法律条文。
大宋最重法律。颁行于世的条例敕文有三千多件。裁断任何事务。都能找到可以遵循的法律条文。而官员们处事断案。也都必须依照法律----按照宋代惯例。判词中必须写明作为依据的法律条文。就在半年前。大宋还刚刚修改了大观三年颁行海商越界法注1。以约束越来越猖獗的东海海商商队。宋人自称万事有法。并不是吹出来的。
宋人重法的习惯。赵瑜打算让东海继承下来。对于将会成为法律基础的自己的批示。他可算是诚惶诚恐。唯恐留有疏漏。而所谓的祖宗成法。其实也就是这么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认认真真的把赵文呈上来的。有关新型军械的试验报告和请求批量生产的奏章批阅完毕。赵瑜又从依然堆积如山的一摞公文中。拿起最上面的一本。
翻开快速的浏览了一遍。赵瑜脸色就难看了起来。通篇文章没写别的。就是说某日某的。石头上生出了灵芝。所谓的生祥瑞。天兴东海。乃是难的的吉兆。
赵瑜低低骂了一句。拿起朱笔。直接在奏章划了一个叉。就丢到了一边。东海设立官府。用了不少大宋投奔来的士子。这些人多是才学不足---真有水平的早考了大宋的进士---不过赵瑜为了仿燕昭王筑黄金台。千金市马骨的故事。还是给了他们几个小官做。
但没想到这些人做了官后。不干正事。却整天想着歪门邪道。每天上的奏章。不是想给赵瑜上尊号。就是在哪里发现了祥瑞----一枝九本的灵芝。一支七穗的稻禾。发现的东西是越来越怪异。甚至还有人说在某条河里。看见了一只背生九宫图的海龟。真不知道他是从哪本古书里找来的----这些奏章。每天换着花样。把赵瑜恶心的不轻。
一开始赵瑜还耐着性子。加以批复。但到了现在。就只看了两眼就划个叉。连个字都懒的写了。他也曾命陈正汇直接在政务院就把这些奏章截下。不要呈上来。但陈正汇却一直不敢答应。所谓天人感应。这种奏折。从礼法上讲。是赵瑜上应天命。下服万民的结果。就算他是文臣之首。也不敢私自截下---现在虽是赵瑜命他这么做。但如果真的照办。日后追究起来。那可是意图谋叛的最佳罪证----伴君如伴虎。陈正汇并不是政治白痴。帝王的信任最做不的数。
因此。赵瑜每天就不的不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荼毒着---对于那些马骨他也不能找个坑把他们埋进去----就只能指望随着时间过去。只要他一直不加理会。再过些日子。那些人会自己消停下来。
除了上尊号。献祥瑞的奏章惹人恼。其他奏章也一样让人心烦。原来没称王的时候。呈上来的公文。文字都是简单明了。有着海上男儿特有的爽快。在赵瑜多年来一贯的要求下。下面的人都是用最简洁和无歧义的语言。把事情一条条的说明。
但现在好了。称了王之后。每篇文字不先歌功颂德几句。就不敢写正事。原本东海的官员还好。官样文字写完。下面的正事还能有条有理。清楚明了。但那些个从大宋来投的士子。恨不的每句话都插进去一句典故。满篇的咬文嚼字、拗口赘牙的词句。具体的事务写了三五千字也说不明白。赵瑜也曾看过一些前代名臣的私人选集。如王安石、司马光的。虽然一样引经据典。但典故引的恰当。意思说的明白。文笔也是高妙。通常三五百字就把一桩事交代的清清楚楚。绝不会如东海的文官们这般扯淡。
果然还是能力有差啊!
每每看到这些奏章。赵瑜都恨不的把笔管给撅了。也难怪明太祖看奏章看的想揍人。这些文人。的确该打。赵瑜琢磨着。等过了年。找个机会杀鸡儆猴一番。好把这种酸腐气扼杀在摇篮里。
赵瑜叹了几口气。正想再拿起下一本奏折。眼角的余光。却感觉到门外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抬头一看。只见着门角处有个人对书房里面探头探脑。却是个粉雕玉琢的小丫头。
看到她。赵瑜的表情一下就柔和了下来。能让东海王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好的。也只有他这个才三岁的宝贝女儿:“雯雯。别再外面躲了。进来!”
小丫头扶着门框。摇着头。细声细气的说道:“娘娘说了。爹爹书房不能随便进了。”
的确。现在已不比以前。赵瑜的书房是整个东海国的中心。为避后宫干政的嫌疑。赵瑜的一后一妃。已经不能随便踏进来了。不过就算是陈正汇。也不可能找一个三岁小丫头的毛病。
赵瑜笑着。走过去把女儿一把抱起。先亲了一下。刚理起的菱角胡子扎的小丫头格格而笑。才问道:“雯雯找爹爹有什么事?”
“三叔、文叔还有武叔叔都来了。正等爹爹呢!”
“哦。是吗?”赵瑜出门一看。就见着赵琦、赵文、赵武等在书房外的廊道上。
赵瑜抱着女儿走过去。怪道:“怎么来了也不让人通报一下。就在外面干站着?”
赵武笑道:“不是让大姐儿去了吗?”
赵瑜看看女儿。三人不进书房当是没有公事。而除夕会让三人一起出动的私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