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陷落篇 (1/2)
美女中文网 clzw.net,少年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5月,曹操下令毁去土山、地道,改用凿堑围城之法。堑壕周长40里,一开始挖得很浅,人可以直接跨脚过去。审配在城头远远望见而笑,也不以为意。谁知在一夜之间,曹操竟下令军士们连夜赶工,将堑壕挖至两丈之深,然后引漳水以灌邺城。审配这下悔不当初,只能困守孤城。城中饿死者过半。
7月,袁尚率兵万余,回救鄴城。先命主簿李孚入城去通知审配。李孚在曹军的重重包围下成功入城,与审配相见。城中守军悲喜交加,鼓噪大呼万岁。曹操知道后道“李孚的任务不仅是要入城,还要出城去向袁尚报告城中的情况。我们就等他出城时抓他”李孚也不敢冒险,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审配将城中数千老弱集中起来。晚上,让他们每人手持白幡,分别从邺城南面三个城门而出,去向曹军投降。李孚也扮作降人,混在其中,突围而去。
诸将皆以为邺城是袁尚军的老家,此次回援,必将死战,不如避之。曹操却不以为然“袁尚若从大路而来,我当避之。若循西山小路而来,说明其心已怯,正可一战成擒”而袁尚此次回军,果然是循西山而进,来到邺城已东17里的阳平亭,在滏水边扎下营寨。
一天晚上,城内外同时举火相应。审配从城北杀出,与袁尚一起夹攻曹军。结果反被曹操击败,审配逃回城中、袁尚逃到曲漳边扎营。在曹军未形成合围前,袁尚已派原豫州刺史阴夔、陈琳二人来见曹操乞降。被曹操拒绝,袁尚连夜逃往祁山,曹军紧追不舍。袁尚的部将马延、张顗投降曹操。袁军大溃,袁尚逃奔中山国。袁军辎重及袁尚本人的印绶、节钺、衣物,皆被曹操所得。曹操下令将这些东西取示城中。顿时守军士气大沮。审配急忙下令道“曹军已疲,我们坚守死战,必能退敌。且幽州袁熙二公子也必会来相助,何忧无主”后来有一次曹操曾至邺城下行围,审配还安排伏弩,准备狙杀曹操,最终没能成功。
8月2日晚,审配之侄、东门校尉审荣打开邺城城门,迎曹军入城。审配在巷战中被擒。被俘前下令杀尽囚于狱中的辛评家属。身在曹军中的辛毘赶往解救,已不及。所以看到审配被绑进来,辛毘气得以马鞭击其头而骂。审配道“皆是汝辈,引外人破我冀州,恨不能将你也一起杀了”
审配被押着来见曹操。曹操问“当日孤行围之时,城上弩箭为何如此之多啊”审配却回答了四个字“犹恨其少”曹操道“卿乃忠臣,何不降我”但审配意气壮烈,终于桡辞,只一心求死。加上一心为家人报仇的辛毘在旁号哭不已,曹操最终决定成全审配。袁军中有一降者张子谦,素来与审配不和。他笑对审配道“如今你与我相比如何”结果被审配厉声斥道“你是降虏、我是忠臣。你怎配与我相比”临行刑前,曹操满足了忠臣审配的最后一个要求“我君袁尚在北,不可令我向南而死”
8月,曹操进入邺城,首先去祭祀袁绍之墓,哭涕甚哀。在袁绍墓前,曹操回忆起当年二人一同起兵反董时的一段对话。袁绍问曹操“若事不成,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反问“足下以为何如”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对袁氏一门女眷,曹操极加慰劳,并还其宝物,赐杂缯絮,禀食之。同时,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长子曹丕今年已18岁,由曹操做主,迎娶袁熙之妻、23岁的甄氏为妻(袁熙死于三年之后的207年9月,实在不知该如何评价甄氏这种“重婚”?曹操真是不尊礼教之人!另外,野史更大肆渲染这位甄氏与曹丕、曹植兄弟之间的三角恋情。甚至有传言:未来的魏明帝曹叡是曹植之子。但笔者查了一下各人的年龄,觉得实在不太可能:曹叡在次年205年就出生了,说明曹丕和甄氏是在邺城落城后不久就结婚了。此时的曹植才13岁,应不会对这位比自己大10岁的嫂嫂产生什么感情吧?要生个儿子就更不可能了)
9月,曹操下令免去河北百姓今年的租赋,并严申抑制豪强兼并之法,以收民心。汉献帝刘协下诏封曹操为冀州牧。曹操让还之前担任的兗州牧。
牵招曾奉袁尚之命往上党郡督运军粮,可没等他回来,袁尚就已败逃中山国。牵招就去劝说并州刺史高幹迎接袁尚,二人并力拒敌,但高幹不听。牵招无奈,只能投奔曹操,被任命为冀州从事。
许攸恃功骄嫚,有一次曾当众叫曹操的小字,还当众宣称“若非有我,尔等不得冀州也”最终激怒许褚,被杀。
曹操辟冀州名士崔琰为别驾,对崔琰道“昨天我查了冀州的户籍,发现光甲兵就有三十万。的确不愧为大州啊”崔琰正色道“如今天下分崩,袁氏兄弟日夜操戈,致使冀州百姓暴骨荒野。本以为您率王师会来解救他们。存问风俗,救民涂炭,可你现在最关心的竟是甲兵数量,这未免他让冀州百姓失望”曹操立即改容称谢,尊为上宾。
10月,高幹以并州投降曹操,仍被曹操任命为并州刺史。
趁曹操攻打鄴城之机,袁谭反叛曹操,攻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间等郡国。并攻打中山国的袁尚。袁尚败走涿郡故安县,去投奔二哥袁熙。袁尚余部被袁谭收编,还屯平原郡的龙凑。10月,曹操给袁谭写信,指责他负约,并将袁谭之女送还,取消婚约。随后出兵征讨袁谭。12月,袁谭败走渤海郡南皮县,在清河边扎营。曹操则入主平原郡,平定诸县。
&nbs... -->>
5月,曹操下令毁去土山、地道,改用凿堑围城之法。堑壕周长40里,一开始挖得很浅,人可以直接跨脚过去。审配在城头远远望见而笑,也不以为意。谁知在一夜之间,曹操竟下令军士们连夜赶工,将堑壕挖至两丈之深,然后引漳水以灌邺城。审配这下悔不当初,只能困守孤城。城中饿死者过半。
7月,袁尚率兵万余,回救鄴城。先命主簿李孚入城去通知审配。李孚在曹军的重重包围下成功入城,与审配相见。城中守军悲喜交加,鼓噪大呼万岁。曹操知道后道“李孚的任务不仅是要入城,还要出城去向袁尚报告城中的情况。我们就等他出城时抓他”李孚也不敢冒险,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审配将城中数千老弱集中起来。晚上,让他们每人手持白幡,分别从邺城南面三个城门而出,去向曹军投降。李孚也扮作降人,混在其中,突围而去。
诸将皆以为邺城是袁尚军的老家,此次回援,必将死战,不如避之。曹操却不以为然“袁尚若从大路而来,我当避之。若循西山小路而来,说明其心已怯,正可一战成擒”而袁尚此次回军,果然是循西山而进,来到邺城已东17里的阳平亭,在滏水边扎下营寨。
一天晚上,城内外同时举火相应。审配从城北杀出,与袁尚一起夹攻曹军。结果反被曹操击败,审配逃回城中、袁尚逃到曲漳边扎营。在曹军未形成合围前,袁尚已派原豫州刺史阴夔、陈琳二人来见曹操乞降。被曹操拒绝,袁尚连夜逃往祁山,曹军紧追不舍。袁尚的部将马延、张顗投降曹操。袁军大溃,袁尚逃奔中山国。袁军辎重及袁尚本人的印绶、节钺、衣物,皆被曹操所得。曹操下令将这些东西取示城中。顿时守军士气大沮。审配急忙下令道“曹军已疲,我们坚守死战,必能退敌。且幽州袁熙二公子也必会来相助,何忧无主”后来有一次曹操曾至邺城下行围,审配还安排伏弩,准备狙杀曹操,最终没能成功。
8月2日晚,审配之侄、东门校尉审荣打开邺城城门,迎曹军入城。审配在巷战中被擒。被俘前下令杀尽囚于狱中的辛评家属。身在曹军中的辛毘赶往解救,已不及。所以看到审配被绑进来,辛毘气得以马鞭击其头而骂。审配道“皆是汝辈,引外人破我冀州,恨不能将你也一起杀了”
审配被押着来见曹操。曹操问“当日孤行围之时,城上弩箭为何如此之多啊”审配却回答了四个字“犹恨其少”曹操道“卿乃忠臣,何不降我”但审配意气壮烈,终于桡辞,只一心求死。加上一心为家人报仇的辛毘在旁号哭不已,曹操最终决定成全审配。袁军中有一降者张子谦,素来与审配不和。他笑对审配道“如今你与我相比如何”结果被审配厉声斥道“你是降虏、我是忠臣。你怎配与我相比”临行刑前,曹操满足了忠臣审配的最后一个要求“我君袁尚在北,不可令我向南而死”
8月,曹操进入邺城,首先去祭祀袁绍之墓,哭涕甚哀。在袁绍墓前,曹操回忆起当年二人一同起兵反董时的一段对话。袁绍问曹操“若事不成,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反问“足下以为何如”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对袁氏一门女眷,曹操极加慰劳,并还其宝物,赐杂缯絮,禀食之。同时,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长子曹丕今年已18岁,由曹操做主,迎娶袁熙之妻、23岁的甄氏为妻(袁熙死于三年之后的207年9月,实在不知该如何评价甄氏这种“重婚”?曹操真是不尊礼教之人!另外,野史更大肆渲染这位甄氏与曹丕、曹植兄弟之间的三角恋情。甚至有传言:未来的魏明帝曹叡是曹植之子。但笔者查了一下各人的年龄,觉得实在不太可能:曹叡在次年205年就出生了,说明曹丕和甄氏是在邺城落城后不久就结婚了。此时的曹植才13岁,应不会对这位比自己大10岁的嫂嫂产生什么感情吧?要生个儿子就更不可能了)
9月,曹操下令免去河北百姓今年的租赋,并严申抑制豪强兼并之法,以收民心。汉献帝刘协下诏封曹操为冀州牧。曹操让还之前担任的兗州牧。
牵招曾奉袁尚之命往上党郡督运军粮,可没等他回来,袁尚就已败逃中山国。牵招就去劝说并州刺史高幹迎接袁尚,二人并力拒敌,但高幹不听。牵招无奈,只能投奔曹操,被任命为冀州从事。
许攸恃功骄嫚,有一次曾当众叫曹操的小字,还当众宣称“若非有我,尔等不得冀州也”最终激怒许褚,被杀。
曹操辟冀州名士崔琰为别驾,对崔琰道“昨天我查了冀州的户籍,发现光甲兵就有三十万。的确不愧为大州啊”崔琰正色道“如今天下分崩,袁氏兄弟日夜操戈,致使冀州百姓暴骨荒野。本以为您率王师会来解救他们。存问风俗,救民涂炭,可你现在最关心的竟是甲兵数量,这未免他让冀州百姓失望”曹操立即改容称谢,尊为上宾。
10月,高幹以并州投降曹操,仍被曹操任命为并州刺史。
趁曹操攻打鄴城之机,袁谭反叛曹操,攻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间等郡国。并攻打中山国的袁尚。袁尚败走涿郡故安县,去投奔二哥袁熙。袁尚余部被袁谭收编,还屯平原郡的龙凑。10月,曹操给袁谭写信,指责他负约,并将袁谭之女送还,取消婚约。随后出兵征讨袁谭。12月,袁谭败走渤海郡南皮县,在清河边扎营。曹操则入主平原郡,平定诸县。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