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clzw.net,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襄阳被反贼攻陷了,洛阳也被反贼攻陷了;
襄王被反贼给杀了,福王也被反贼给杀了;
兵部尚书张凤翼一病不起,五省总督吴振缨畏敌不前,西北五省形势急转直下。
崇祯仿佛明白了,温体仁这家伙靠不住啊,张凤翼和吴振缨这两个家伙更靠不住。
这个时候,他还没空考虑温体仁的问题,因为西北五省形势已经糜烂不堪,不光襄阳和洛阳被反贼攻克,山西和陕西的反贼也日益猖狂,很多州县被反贼劫掠一空,皇室宗亲和地方官员几乎被反贼屠戮殆尽,再不去管,反贼真的要翻天了!
问题,这会儿张斌被陷在辽东动不了,张凤翼和吴振缨又靠不住,怎么办呢?
崇祯冥思苦想了一阵,还真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或者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前兵部右侍郎杨嗣昌。
杨嗣昌是原三边总督杨鹤的儿子,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历任杭州府学教授、南都国子监博士、户部福建司主事、户部江西司员外郎、户部新饷司郎中等。
他貌似就是个管钱的,崇祯为什么想着他能解决西北五省的危局呢?
别急,这只是天启二年之前杨嗣昌的履历,到天启二年,杨嗣昌见太监魏忠贤渐有擅权之势,朝中忠良正逐渐被其残害,干脆称病请辞,返乡隐居去了!
或许,他认为自己是忠臣贤士,如果留在朝中,迟早要被魏忠贤迫害,或许,他是为了躲避党争,不肯加入楚党与阉党同流合污,天启朝这样的朝臣多如牛毛,凡是认为自己是忠臣的,都不愿跪舔魏忠贤这个奸宦的脚指头,大多都选择了辞官归隐。
杨嗣昌辞官返乡之后并没有闲着,他将自己在户部参与财政管理的经历编为《地官集》,并花钱请人编印成册,流传于世。
吏部是天官,户部是地官,这并不是什么正规的叫法,但是,这种叫法在民间却颇为流行,无他,就因为天官、地官叫起来颇带点神话色彩,崇祯或许正是被这个名字吸引,买了套《地官集》,仔细研读起来。
当然,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登基,还不叫崇祯,而叫信王,皇五弟信王朱由检。
崇祯那时候压根就没想到自己会当皇帝,因为天启正值壮年,也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只是生出来的皇子都“夭折”了,那时候天启也才二十来岁,还有的是时间,皇子总不可能生一个挂一个,总有能活下来继承大统的,所以,崇祯压根就没想过当皇帝这回事。
他研读杨嗣昌的《地官集》也不是为了当皇帝做准备,而是为了当藩王做准备,因为藩王就藩以后几乎什么都不用干,只要管好自己的钱袋子就行了。
但是,阴差阳错,年方二十二的天启竟然因为一场风寒就挂了,而且真没留下一个子嗣,他这个皇五弟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继承了大统!
这下杨嗣昌的机会来了,因为崇祯当信王的时候看过他的《地官集》,对他的才能赞不绝口,刚一继位,他便提拔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参政,不久又迁整饬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崇祯四年又提拔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海关和永平府。
崇祯这是在培养自己的班底,如果不出意外,杨嗣昌将一番风顺,慢慢进入朝堂的权力核心。
可是,那时候偏偏就出意外了,因为杨嗣昌的父亲杨鹤被人弹劾,下狱论死。
孝道可是最重要的品德之一,如果你不孝,那当官的资格都没有,杨嗣昌很孝顺,他数次上书,请代父罪。
崇祯自然不可能准,他干脆免了杨鹤的死罪,就判了个发配袁州,而且通过这事,对杨嗣昌更为看重了。
这么个至诚至孝,才能出众的官员,上哪找去啊,很快,杨嗣昌就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
原本,崇祯剥了张斌兵部尚书的实权就是为了提拔杨嗣昌上位,可惜,恰巧这个时候,杨鹤去世了,杨嗣昌不得不回家丁忧,张凤翼这个才鄙而怯的饭桶才得以上位。
这会儿崇祯实在无人可用了,终于想起了丁忧归家的杨嗣昌,他认为,杨嗣昌肯定能帮他解决西北五省的危局,但是人家正在丁忧,守孝道,怎么办呢?
还有办法,那就是夺情起复,也就是为了国家大事夺去孝亲之情,继续在朝堂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先例,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就曾夺情起复,这才成就了万历中兴,现在,大明或者说崇祯也急需杨嗣昌来破解危局,所以,他一咬牙,直接下旨,令杨嗣昌夺情起复,出任兵部尚书,总督五省军务,剿灭西北反贼!
夺情复起这种事情虽然大多是不得已以而为之,但却容易遭人攻击,一般人还真不敢夺情复起,杨嗣昌也不知道是真不敢还是假不敢,反正他是上书推辞了,而且连续上书三次推辞,但崇祯坚决不允,“无奈之下”,杨嗣昌只得结束丁忧,回京赴任。
崇祯这个激动啊,自己最信任的能臣终于来了,西北的危局终于可以破解了!
杨嗣昌刚一回京,他便招其入宫,密议起来。
话说,这会儿西北五省总共才六万可用之兵,反贼多达数十万,而且还攻占了重镇襄阳和洛阳,杨嗣昌真有办法破解此危局吗?
他还真有办法!
不过,他的办法却着实有点操蛋,他给崇祯提出了三条“良策”。
第一、攘外必先安内;
第二,足食然后足兵;
第三、保民方能荡寇。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就是和建奴和谈,争取让建奴罢兵!
所谓足食然后足兵就是加征剿饷和练饷,疯狂扩军!
至于第三点,那就是屁话,加征剿饷和练饷简直就是要老百姓命,还保个屁的民啊,这话是杨嗣昌用来忽悠崇祯的,只是说出来好听而已。
这也叫良策!
跟建奴和谈那就是与虎谋皮,人家的目标可是夺你的江山,他们能真跟你罢兵休战吗!
加征剿饷和练饷,疯狂扩军,更是饮鸩止渴,老百姓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你竟然还拼命加征税赋,这不逼人家造反嘛!
第三条才是真正的良策,张斌就是这么做... -->>
襄阳被反贼攻陷了,洛阳也被反贼攻陷了;
襄王被反贼给杀了,福王也被反贼给杀了;
兵部尚书张凤翼一病不起,五省总督吴振缨畏敌不前,西北五省形势急转直下。
崇祯仿佛明白了,温体仁这家伙靠不住啊,张凤翼和吴振缨这两个家伙更靠不住。
这个时候,他还没空考虑温体仁的问题,因为西北五省形势已经糜烂不堪,不光襄阳和洛阳被反贼攻克,山西和陕西的反贼也日益猖狂,很多州县被反贼劫掠一空,皇室宗亲和地方官员几乎被反贼屠戮殆尽,再不去管,反贼真的要翻天了!
问题,这会儿张斌被陷在辽东动不了,张凤翼和吴振缨又靠不住,怎么办呢?
崇祯冥思苦想了一阵,还真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或者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前兵部右侍郎杨嗣昌。
杨嗣昌是原三边总督杨鹤的儿子,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历任杭州府学教授、南都国子监博士、户部福建司主事、户部江西司员外郎、户部新饷司郎中等。
他貌似就是个管钱的,崇祯为什么想着他能解决西北五省的危局呢?
别急,这只是天启二年之前杨嗣昌的履历,到天启二年,杨嗣昌见太监魏忠贤渐有擅权之势,朝中忠良正逐渐被其残害,干脆称病请辞,返乡隐居去了!
或许,他认为自己是忠臣贤士,如果留在朝中,迟早要被魏忠贤迫害,或许,他是为了躲避党争,不肯加入楚党与阉党同流合污,天启朝这样的朝臣多如牛毛,凡是认为自己是忠臣的,都不愿跪舔魏忠贤这个奸宦的脚指头,大多都选择了辞官归隐。
杨嗣昌辞官返乡之后并没有闲着,他将自己在户部参与财政管理的经历编为《地官集》,并花钱请人编印成册,流传于世。
吏部是天官,户部是地官,这并不是什么正规的叫法,但是,这种叫法在民间却颇为流行,无他,就因为天官、地官叫起来颇带点神话色彩,崇祯或许正是被这个名字吸引,买了套《地官集》,仔细研读起来。
当然,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登基,还不叫崇祯,而叫信王,皇五弟信王朱由检。
崇祯那时候压根就没想到自己会当皇帝,因为天启正值壮年,也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只是生出来的皇子都“夭折”了,那时候天启也才二十来岁,还有的是时间,皇子总不可能生一个挂一个,总有能活下来继承大统的,所以,崇祯压根就没想过当皇帝这回事。
他研读杨嗣昌的《地官集》也不是为了当皇帝做准备,而是为了当藩王做准备,因为藩王就藩以后几乎什么都不用干,只要管好自己的钱袋子就行了。
但是,阴差阳错,年方二十二的天启竟然因为一场风寒就挂了,而且真没留下一个子嗣,他这个皇五弟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继承了大统!
这下杨嗣昌的机会来了,因为崇祯当信王的时候看过他的《地官集》,对他的才能赞不绝口,刚一继位,他便提拔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参政,不久又迁整饬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崇祯四年又提拔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海关和永平府。
崇祯这是在培养自己的班底,如果不出意外,杨嗣昌将一番风顺,慢慢进入朝堂的权力核心。
可是,那时候偏偏就出意外了,因为杨嗣昌的父亲杨鹤被人弹劾,下狱论死。
孝道可是最重要的品德之一,如果你不孝,那当官的资格都没有,杨嗣昌很孝顺,他数次上书,请代父罪。
崇祯自然不可能准,他干脆免了杨鹤的死罪,就判了个发配袁州,而且通过这事,对杨嗣昌更为看重了。
这么个至诚至孝,才能出众的官员,上哪找去啊,很快,杨嗣昌就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
原本,崇祯剥了张斌兵部尚书的实权就是为了提拔杨嗣昌上位,可惜,恰巧这个时候,杨鹤去世了,杨嗣昌不得不回家丁忧,张凤翼这个才鄙而怯的饭桶才得以上位。
这会儿崇祯实在无人可用了,终于想起了丁忧归家的杨嗣昌,他认为,杨嗣昌肯定能帮他解决西北五省的危局,但是人家正在丁忧,守孝道,怎么办呢?
还有办法,那就是夺情起复,也就是为了国家大事夺去孝亲之情,继续在朝堂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先例,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就曾夺情起复,这才成就了万历中兴,现在,大明或者说崇祯也急需杨嗣昌来破解危局,所以,他一咬牙,直接下旨,令杨嗣昌夺情起复,出任兵部尚书,总督五省军务,剿灭西北反贼!
夺情复起这种事情虽然大多是不得已以而为之,但却容易遭人攻击,一般人还真不敢夺情复起,杨嗣昌也不知道是真不敢还是假不敢,反正他是上书推辞了,而且连续上书三次推辞,但崇祯坚决不允,“无奈之下”,杨嗣昌只得结束丁忧,回京赴任。
崇祯这个激动啊,自己最信任的能臣终于来了,西北的危局终于可以破解了!
杨嗣昌刚一回京,他便招其入宫,密议起来。
话说,这会儿西北五省总共才六万可用之兵,反贼多达数十万,而且还攻占了重镇襄阳和洛阳,杨嗣昌真有办法破解此危局吗?
他还真有办法!
不过,他的办法却着实有点操蛋,他给崇祯提出了三条“良策”。
第一、攘外必先安内;
第二,足食然后足兵;
第三、保民方能荡寇。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就是和建奴和谈,争取让建奴罢兵!
所谓足食然后足兵就是加征剿饷和练饷,疯狂扩军!
至于第三点,那就是屁话,加征剿饷和练饷简直就是要老百姓命,还保个屁的民啊,这话是杨嗣昌用来忽悠崇祯的,只是说出来好听而已。
这也叫良策!
跟建奴和谈那就是与虎谋皮,人家的目标可是夺你的江山,他们能真跟你罢兵休战吗!
加征剿饷和练饷,疯狂扩军,更是饮鸩止渴,老百姓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你竟然还拼命加征税赋,这不逼人家造反嘛!
第三条才是真正的良策,张斌就是这么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