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中文网 www.clzw.net,无双夜二之统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袁绍与吕布合击张燕,《三国志》与《后汉书》的记载没有多少区别,只是《后汉书》记载的要详细些:“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音“涂”),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然而,《资治通鉴》的记载却不一样:“燕精兵数万,骑数千匹。绍与吕布共击燕,连战十余日,燕兵死伤虽多,绍军亦疲,遂俱退。”
两段记载的不同之处,主要就是一个兵力和结果的问题。前二者都说张燕有精兵一万多,吕布及其健将冲锋陷阵,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后者却说张燕有精兵好几万,燕军死伤虽多,绍军亦疲,遂各自退兵。想来有的人会对这两种结果表示很疑惑,认为两种记载是自相矛盾的。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前二者说的是细节,后者说的则是大局,当然也不排除前二者有隐瞒真实数据的嫌疑。
史书上说黑山军号称有百万之众,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有精兵数万,却还是比较符合真实情况的。而所谓精兵,其实就是指武器精良、装备齐全的部队。袁绍与吕布虽然击溃了张燕及四营匈奴屠各部落的兵马,但是由于连日以来进行了好几场大战,部队本身也十分的疲惫,加上常山的地形比较复杂,易守难攻,因而袁绍便没有继续追击,而是下令撤退进行休整。而这样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由于吕布作战奋勇,为袁绍立下了不少功劳,《曹瞒传》有记载,说当时的人们还口传「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这句谚语。对此,吕布难免就有「功高盖主」的嫌疑,会受到袁绍的猜忌也不足为奇。毕竟,吕布的目的是要迎汉献帝东归洛阳,而袁绍的目的却是要自立一番霸业,二人的意图是完全冲突的,袁绍在利用完了吕布,自然要将之除掉的。
然而,关于这段记载,两版正史的叙述却又是不大一样的。《三国志》说:“而求益兵觽(音“西”,兵觽即部队),将士钞掠,绍患忌之。布觉其意,从绍求去。”《后汉书》则说:“布既恃其功,更请兵于绍,绍不许,而将士多暴横,绍患之。布不自安,因求还洛阳。”
两个版本的叙述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说吕布因为放纵将士抢掠百姓,引起了袁绍的不满,吕布感到心里不安,便向袁绍请求离去;后者则说吕布请求袁绍拨些兵马给自己,袁绍不肯,吕布手下的将士便因而蛮横无理,令袁绍感到不满,吕布心里感到不安,便表示要回洛阳去。
其实,最初记录这段历史的《英雄记》里,却有着另外一番记载:“吕布诣袁绍,绍患布。布求还洛,绍假布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
《英雄记》里有三段关于这件事情不全然一样的记载,然而却没有一段说吕布是因为纵兵抄掠,引起了袁绍不满的。而《后汉书》、《资治通鉴》都采取了《英雄记》里的叙述。吕布既受他人赞誉,又如何会纵兵抢掠?所以说,《三国志》里说他纵兵抄掠,不过污蔑之辞而已。
其实,无论哪个版本的叙述,其理由都显得有些牵强。如吕布那样既武艺高强、能征善战,且又受世人赞誉的人,要么会受到信赖和倚重,要么会受到猜疑和忌惮。其结果只会是这两种,断不会有第三种可能。
吕布向袁绍请兵不成,又发觉袁绍猜忌自己,于是乎就明智地选择了离开。然而,袁绍却偏偏对... -->>
袁绍与吕布合击张燕,《三国志》与《后汉书》的记载没有多少区别,只是《后汉书》记载的要详细些:“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音“涂”),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然而,《资治通鉴》的记载却不一样:“燕精兵数万,骑数千匹。绍与吕布共击燕,连战十余日,燕兵死伤虽多,绍军亦疲,遂俱退。”
两段记载的不同之处,主要就是一个兵力和结果的问题。前二者都说张燕有精兵一万多,吕布及其健将冲锋陷阵,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后者却说张燕有精兵好几万,燕军死伤虽多,绍军亦疲,遂各自退兵。想来有的人会对这两种结果表示很疑惑,认为两种记载是自相矛盾的。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前二者说的是细节,后者说的则是大局,当然也不排除前二者有隐瞒真实数据的嫌疑。
史书上说黑山军号称有百万之众,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有精兵数万,却还是比较符合真实情况的。而所谓精兵,其实就是指武器精良、装备齐全的部队。袁绍与吕布虽然击溃了张燕及四营匈奴屠各部落的兵马,但是由于连日以来进行了好几场大战,部队本身也十分的疲惫,加上常山的地形比较复杂,易守难攻,因而袁绍便没有继续追击,而是下令撤退进行休整。而这样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由于吕布作战奋勇,为袁绍立下了不少功劳,《曹瞒传》有记载,说当时的人们还口传「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这句谚语。对此,吕布难免就有「功高盖主」的嫌疑,会受到袁绍的猜忌也不足为奇。毕竟,吕布的目的是要迎汉献帝东归洛阳,而袁绍的目的却是要自立一番霸业,二人的意图是完全冲突的,袁绍在利用完了吕布,自然要将之除掉的。
然而,关于这段记载,两版正史的叙述却又是不大一样的。《三国志》说:“而求益兵觽(音“西”,兵觽即部队),将士钞掠,绍患忌之。布觉其意,从绍求去。”《后汉书》则说:“布既恃其功,更请兵于绍,绍不许,而将士多暴横,绍患之。布不自安,因求还洛阳。”
两个版本的叙述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说吕布因为放纵将士抢掠百姓,引起了袁绍的不满,吕布感到心里不安,便向袁绍请求离去;后者则说吕布请求袁绍拨些兵马给自己,袁绍不肯,吕布手下的将士便因而蛮横无理,令袁绍感到不满,吕布心里感到不安,便表示要回洛阳去。
其实,最初记录这段历史的《英雄记》里,却有着另外一番记载:“吕布诣袁绍,绍患布。布求还洛,绍假布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
《英雄记》里有三段关于这件事情不全然一样的记载,然而却没有一段说吕布是因为纵兵抄掠,引起了袁绍不满的。而《后汉书》、《资治通鉴》都采取了《英雄记》里的叙述。吕布既受他人赞誉,又如何会纵兵抢掠?所以说,《三国志》里说他纵兵抄掠,不过污蔑之辞而已。
其实,无论哪个版本的叙述,其理由都显得有些牵强。如吕布那样既武艺高强、能征善战,且又受世人赞誉的人,要么会受到信赖和倚重,要么会受到猜疑和忌惮。其结果只会是这两种,断不会有第三种可能。
吕布向袁绍请兵不成,又发觉袁绍猜忌自己,于是乎就明智地选择了离开。然而,袁绍却偏偏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