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中文网 www.clzw.net,时空走私1859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哭号跟自责了,而是孙旺在前面的汇报内容。
根据那份孙旺的汇报录音,李永吉大概听明白了,太后是在大概六七个月前才开始介入倒卖皇家旗号的,在那之前,虽然民间也有一些打着皇家旗号的伪皇商,但大都是坑蒙拐骗,并不成什么气候。
最早介入这一行的,就是一些入户南京的晋商,这些人偶然跟沈家的一个外门子弟搭上了线,然后偶然的机会,跟义王府中义王妃沈氏的贴身婢女搭上了路子,又通过这个婢女,与搬去义王府居住的太后建立了联系,并最终在短时间内搞出了倒卖皇家旗号这条路子。
具体来说,晋商那边的人出钱,通过太后的宫女缴纳一笔孝敬给太后,太后这边则负责把对方的名字收入王氏族谱,算是王家的远戚,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给他们一个皇室旗号,有了这个旗号,这个商户一家做买卖的时候,就可以在帝国境内一路通行,不需要缴纳任何的税收,享受皇商的待遇。
换言之,太后只是把这些人变成王家的远亲,这就避过了正式纳入皇亲国戚的那番麻烦,可以绕过内务府宗政处的审查,只需要在王家族谱上填上个人名就可以,算作是重新认的亲戚。
只要在王氏一族添加了人名,再向宗政处报备一下就可以了,而宗政处呢,鉴于太后的面子,加上又是王家人自己认亲,而王家本来就是个人口众多的大族,如今抖起来了,多了点来认亲的穷亲戚也不奇怪,只需要太后点头认可就行了。
相反,如果要冒充皇室本家,也就是李家的人,那就复杂多了,要追查九族,还要反复论证,反复调查,并根据亲疏远近细细筛选,太过偏远的支脉,比如在李正祥那一辈出了五服的,就不再算是本家,不计入族谱。
这么做,自然是为了保证皇室的纯粹性,最早也不是李永吉能想出来的,而是李正祥最早提出来的,目的就是避免太过欺世盗名之辈过来认亲。
要知道,李正祥当年虽然出自安徽李家,但严格说是支脉的支脉,跟正统的李家早就不搭边,而李正祥当年在家乡的时候也没少受委屈,所以后来李正祥发迹了,从来不回老家,本来就表明了态度。
后来虽然因为自己的妻家太强势,李正祥想过召集李家的人过来,但又怕喧宾夺主,搞的尾大不掉,所以最后干脆作罢。
或者说。就在那个时候,李正祥已经隐约的察觉出来,作为皇帝,皇室的家族势力太大,掌握它爱多特权,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事,而自己老婆家的人越聚越多,势力越来越大,似乎有些不妥,奈何老婆李王氏不听他的。他也就只好当没说过。
由此可以看出,有些本性,是很难轻易改变的,李正祥原本就有些惧内,或者说有些愧疚,毕竟他在外面有人了,所以劝了不听,也就不再劝了。
太后通过扩招王家远亲的方式,避开了皇室族谱的审查。而因为一些历史原因,王家跟李家并没有严密的分割,也就是说,太后一族的王家也可以打皇家的旗号。并不仅仅限于徽州李氏一族。
太后一插手,性质就变了,这皇室旗号卖的如火如荼,几乎是来者不拒。也就是因为入场费,或者说孝敬的标准太高,起步就要十万华元。一般人根本交不起,所以能买这个的,都是大商户。
另外,这皇家旗号也不是你花了十万雪花银就行了的,那只是买个注册,不对,是入名费,也就是同意你家出的某人变成王家的远亲,之后呢,你每年还要定期上缴五万华元给太后,只要交不出,或者交钱不及时,随时可以取消你的皇亲名号,夺回你的皇旗!
每年都要交五万华元,就是每年交五万两银子,一般商家没这个实力,根本就不敢接,而一旦接了,要是赚不回来,那可就是赔本赚吆喝了。
所以说,只要能买到皇旗的,都在拼命的压榨皇旗的价值,借着免交一切税收的名义拼命捞钱,甚至一些违法犯忌的事情,比如倒卖人口,倒卖药物,甚至军火等,他们都干的如火如荼。
反正有皇旗这个护身符,什么人都不敢查,所以只要是那些买过皇旗的伪皇商,十个有九个跟走私有牵扯,也只有这些暴利行业,才能撑得起太后的胃口。
或许要说,太后什么都有,干嘛这么贪财?在这方面,孙旺的报告中也有提及,不过这些信息大都是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
据说,自从太上皇跟外面的女人有了孩子之后,跟太后就很少来往了,加上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太后孤单寂寞,就干脆搬去跟儿媳妇殷素素一起住了,美其名曰看孙子。
然而,尽管一个是太后,一个是皇后,但婆媳矛盾也是很难避免的,加上殷素素的性格不是很讨太后她老人家的喜欢,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其他方面也都出现了很多冲突,所以太后为此很是发了不少的火。
可是,太后虽然身份高贵,但终归没有多少实际权力,相反,皇后殷素素虽然是儿媳妇,但掌握内务府,是内务府的代理扛把子,所以整个皇宫上上下下的人,或许很敬重太后,但对皇后,却是打心里的敬畏。
原因很简单,太后发火,宫里面的下人最多挨一顿训斥,可一旦惹怒了皇后,就算皇后性子好,当面不说什么,可皇后身边的人,比如她的亲信近臣,掌管宫中规制的丽娘娘(就是当初四大女仆之一的丽丽)可不是省油的灯,轻则挨顿鞭子打的死去活来,要闹的不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说,大家在丽娘娘的叮嘱下,都对太后实行冷处理,也就是在太后面前从来不带笑脸,做事也总是拖拖拉拉,事事把规矩挂在嘴上,这久而久之,太后在宫中就觉得越来越憋屈,可她跟儿媳妇闹也没用,最终只会让自己难受,所以干脆搬出了皇宫,去了另外一个儿子家,也就是南京义王府里居住。
义王此时虽然不在府上,而是在外巡游,但义王的家眷都在,比如沈王妃就在府上主事,而沈氏出自大家闺秀,很是对太后的胃口,所以太后就乐呵呵的在义王府上住了下来。
事情就坏在了这里,太后住在义王府之后,可能是之前连遭碰壁,心情不畅,开始对金钱权势重视起来,而此时沈氏一个外族子弟不知怎么入了太后的法眼,居然通过那个外族子弟,跟晋商勾搭起来,并逐步展开了倒卖皇家旗号,或者说虚开王氏族亲的买卖。
一开始,太后也只是试一试,可很快就发现,这样做来钱又快,还能得到一大票外来势力的支持,增加了王家人的实力,让她十分满意。
要知道,太后的确不怎么缺钱,但那时不缺小钱,如果真的是大钱,尤其是自己能随意支配的大钱,太后手里是没有的,毕竟她不像小儿子那样是皇帝,也不像大儿子跟老公那样掌握大量商号,本质上,她以前就是个普通的商人妇,或者说家庭妇女罢了。
就这样,看到来钱这么容易,收入又如此巨大,太后等人的的贪婪算是彻底被打开了,也体会到了权力的乐趣,并且学会了如何把权力变现。从那以后,太后跟沈氏越加变本加厉,越加频繁的虚开王家族谱,肆无忌惮的添丁加人,然后滥发皇家旗号,导致各地打着皇旗的皇商越来越多,以至于才几个月的时间,就有泛滥之势。
时至今日,太后到底靠这个收揽了多少财富还不得而知,但明面上购买皇旗的皇商保守估计就超过一千人,按照一人十万华元的入场费来算,太后最少收了一亿华元,实际数字多少,那就只有知情人才知道了。(未完待续……)R1292
的哭号跟自责了,而是孙旺在前面的汇报内容。
根据那份孙旺的汇报录音,李永吉大概听明白了,太后是在大概六七个月前才开始介入倒卖皇家旗号的,在那之前,虽然民间也有一些打着皇家旗号的伪皇商,但大都是坑蒙拐骗,并不成什么气候。
最早介入这一行的,就是一些入户南京的晋商,这些人偶然跟沈家的一个外门子弟搭上了线,然后偶然的机会,跟义王府中义王妃沈氏的贴身婢女搭上了路子,又通过这个婢女,与搬去义王府居住的太后建立了联系,并最终在短时间内搞出了倒卖皇家旗号这条路子。
具体来说,晋商那边的人出钱,通过太后的宫女缴纳一笔孝敬给太后,太后这边则负责把对方的名字收入王氏族谱,算是王家的远戚,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给他们一个皇室旗号,有了这个旗号,这个商户一家做买卖的时候,就可以在帝国境内一路通行,不需要缴纳任何的税收,享受皇商的待遇。
换言之,太后只是把这些人变成王家的远亲,这就避过了正式纳入皇亲国戚的那番麻烦,可以绕过内务府宗政处的审查,只需要在王家族谱上填上个人名就可以,算作是重新认的亲戚。
只要在王氏一族添加了人名,再向宗政处报备一下就可以了,而宗政处呢,鉴于太后的面子,加上又是王家人自己认亲,而王家本来就是个人口众多的大族,如今抖起来了,多了点来认亲的穷亲戚也不奇怪,只需要太后点头认可就行了。
相反,如果要冒充皇室本家,也就是李家的人,那就复杂多了,要追查九族,还要反复论证,反复调查,并根据亲疏远近细细筛选,太过偏远的支脉,比如在李正祥那一辈出了五服的,就不再算是本家,不计入族谱。
这么做,自然是为了保证皇室的纯粹性,最早也不是李永吉能想出来的,而是李正祥最早提出来的,目的就是避免太过欺世盗名之辈过来认亲。
要知道,李正祥当年虽然出自安徽李家,但严格说是支脉的支脉,跟正统的李家早就不搭边,而李正祥当年在家乡的时候也没少受委屈,所以后来李正祥发迹了,从来不回老家,本来就表明了态度。
后来虽然因为自己的妻家太强势,李正祥想过召集李家的人过来,但又怕喧宾夺主,搞的尾大不掉,所以最后干脆作罢。
或者说。就在那个时候,李正祥已经隐约的察觉出来,作为皇帝,皇室的家族势力太大,掌握它爱多特权,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事,而自己老婆家的人越聚越多,势力越来越大,似乎有些不妥,奈何老婆李王氏不听他的。他也就只好当没说过。
由此可以看出,有些本性,是很难轻易改变的,李正祥原本就有些惧内,或者说有些愧疚,毕竟他在外面有人了,所以劝了不听,也就不再劝了。
太后通过扩招王家远亲的方式,避开了皇室族谱的审查。而因为一些历史原因,王家跟李家并没有严密的分割,也就是说,太后一族的王家也可以打皇家的旗号。并不仅仅限于徽州李氏一族。
太后一插手,性质就变了,这皇室旗号卖的如火如荼,几乎是来者不拒。也就是因为入场费,或者说孝敬的标准太高,起步就要十万华元。一般人根本交不起,所以能买这个的,都是大商户。
另外,这皇家旗号也不是你花了十万雪花银就行了的,那只是买个注册,不对,是入名费,也就是同意你家出的某人变成王家的远亲,之后呢,你每年还要定期上缴五万华元给太后,只要交不出,或者交钱不及时,随时可以取消你的皇亲名号,夺回你的皇旗!
每年都要交五万华元,就是每年交五万两银子,一般商家没这个实力,根本就不敢接,而一旦接了,要是赚不回来,那可就是赔本赚吆喝了。
所以说,只要能买到皇旗的,都在拼命的压榨皇旗的价值,借着免交一切税收的名义拼命捞钱,甚至一些违法犯忌的事情,比如倒卖人口,倒卖药物,甚至军火等,他们都干的如火如荼。
反正有皇旗这个护身符,什么人都不敢查,所以只要是那些买过皇旗的伪皇商,十个有九个跟走私有牵扯,也只有这些暴利行业,才能撑得起太后的胃口。
或许要说,太后什么都有,干嘛这么贪财?在这方面,孙旺的报告中也有提及,不过这些信息大都是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
据说,自从太上皇跟外面的女人有了孩子之后,跟太后就很少来往了,加上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太后孤单寂寞,就干脆搬去跟儿媳妇殷素素一起住了,美其名曰看孙子。
然而,尽管一个是太后,一个是皇后,但婆媳矛盾也是很难避免的,加上殷素素的性格不是很讨太后她老人家的喜欢,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其他方面也都出现了很多冲突,所以太后为此很是发了不少的火。
可是,太后虽然身份高贵,但终归没有多少实际权力,相反,皇后殷素素虽然是儿媳妇,但掌握内务府,是内务府的代理扛把子,所以整个皇宫上上下下的人,或许很敬重太后,但对皇后,却是打心里的敬畏。
原因很简单,太后发火,宫里面的下人最多挨一顿训斥,可一旦惹怒了皇后,就算皇后性子好,当面不说什么,可皇后身边的人,比如她的亲信近臣,掌管宫中规制的丽娘娘(就是当初四大女仆之一的丽丽)可不是省油的灯,轻则挨顿鞭子打的死去活来,要闹的不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说,大家在丽娘娘的叮嘱下,都对太后实行冷处理,也就是在太后面前从来不带笑脸,做事也总是拖拖拉拉,事事把规矩挂在嘴上,这久而久之,太后在宫中就觉得越来越憋屈,可她跟儿媳妇闹也没用,最终只会让自己难受,所以干脆搬出了皇宫,去了另外一个儿子家,也就是南京义王府里居住。
义王此时虽然不在府上,而是在外巡游,但义王的家眷都在,比如沈王妃就在府上主事,而沈氏出自大家闺秀,很是对太后的胃口,所以太后就乐呵呵的在义王府上住了下来。
事情就坏在了这里,太后住在义王府之后,可能是之前连遭碰壁,心情不畅,开始对金钱权势重视起来,而此时沈氏一个外族子弟不知怎么入了太后的法眼,居然通过那个外族子弟,跟晋商勾搭起来,并逐步展开了倒卖皇家旗号,或者说虚开王氏族亲的买卖。
一开始,太后也只是试一试,可很快就发现,这样做来钱又快,还能得到一大票外来势力的支持,增加了王家人的实力,让她十分满意。
要知道,太后的确不怎么缺钱,但那时不缺小钱,如果真的是大钱,尤其是自己能随意支配的大钱,太后手里是没有的,毕竟她不像小儿子那样是皇帝,也不像大儿子跟老公那样掌握大量商号,本质上,她以前就是个普通的商人妇,或者说家庭妇女罢了。
就这样,看到来钱这么容易,收入又如此巨大,太后等人的的贪婪算是彻底被打开了,也体会到了权力的乐趣,并且学会了如何把权力变现。从那以后,太后跟沈氏越加变本加厉,越加频繁的虚开王家族谱,肆无忌惮的添丁加人,然后滥发皇家旗号,导致各地打着皇旗的皇商越来越多,以至于才几个月的时间,就有泛滥之势。
时至今日,太后到底靠这个收揽了多少财富还不得而知,但明面上购买皇旗的皇商保守估计就超过一千人,按照一人十万华元的入场费来算,太后最少收了一亿华元,实际数字多少,那就只有知情人才知道了。(未完待续……)R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