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clzw.net,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恐怖手段吓倒,不是顺服司马氏就是不敢作声。但是硬骨头总是有的,嵇康就是一个。嵇康痛恨司马氏的残忍,尤其痛恨司马氏的虚伪,痛恨他“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儒家的旗号,却干着与儒家宗旨相反的不仁不义的勾当。他愤激不已,便打出道家的旗帜来与司马氏对着干,并且写下一系列矛头直指司马氏的文章,如《释私论》《管蔡论》。当他的朋友山涛想推他出来做官的时候,他不仅不领情,反而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山涛绝交。表面是与山涛绝交,本质是与司马氏决裂,《与山巨源绝交书》其实就是一篇不合作主义的宣言。
这样一来,嵇康就成了司马氏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用什么罪名来杀掉嵇康呢?这是很为难的。因为当时的政权还是曹家的,没办法把不忠的罪名加在嵇康的头上。这时刚好发生一件事,嵇康有一个好朋友叫吕安,吕安有一个哥哥叫吕巽,吕安跟嵇康一样讨厌司马氏,但吕巽却选择了倒向司马氏,做司马氏的爪牙。吕安的老婆很漂亮,吕巽是个好色之徒,奸污了弟媳。吕安当然很愤怒,嵇康为了吕家的名声,劝吕氏兄弟相互隐忍。吕安答应了,吕巽表面上也答应了,不料这家伙恶人先告状,向司马氏诬告吕安不孝,在家打母亲。司马氏本来就讨厌吕安,便以不孝的罪名将吕安抓了起来。嵇康看见好友被诬陷,又痛恨吕巽不讲信用,便挺身而出为吕安辩解。不料早就怀恨在心的司马氏居然借机把嵇康一起抓了起来,说嵇康为不孝的吕安辩护也是不孝,最后用完全莫须有的“不孝”罪名,把吕安和嵇康两个人都杀害了。
这件事在今天看起来不好理解,嵇康虽然聪明绝顶,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手下一个兵都没有,也没有组织反对党,司马氏为什么如此害怕呢?如果说嵇康有力量,顶多也就是精神的力量。嵇康也很奇怪,如此聪明的一个人,难道看不出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气候早就形成了吗?为什么偏要螳臂当车呢?为什么就不能学自己的朋友山涛呢?如果他能接受山涛的推荐,司马氏一定会给他个不小的官做的,但嵇康偏不。这正是嵇康令司马氏害怕的精神力量之所在,他的独立意志和高尚人格就体现在这里。他无法扭曲自己的内心,无法屈从别人的意志,宁死也不屈服,绝不让自己的人格蒙羞。后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养生》里说嵇康注意养生,却因为恃才傲物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其实这是完全不理解嵇康。在嵇康看来生命是可贵的,所以要养生,但是独立的意志和人格比生命更重要。如果丧失了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养生只是养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就算能够长寿又有什么意义?跟一棵树、一块石头有什么区别呢?刘宋时代的诗人颜延之写了一篇《五君咏》,第二篇就是咏嵇康的,最后两句说:“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这才抓住了嵇康从容就死的本质。“鸾翮”(“鸾”是凤凰之类的神鸟,“翮”是翅膀上的羽茎,这里指翅膀)是美丽的躯壳,“龙性”是高傲的灵魂。他的肉体可以被杀死,而他的精神、意志、人格是不会屈服的,其实这正是儒家的真精神。孔子就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礼记》上说:士“可杀而不可辱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所以嵇康表面是道家的信徒,其实是儒家思想的真正信奉者。而打着儒家旗号的司马氏倒是真正糟蹋儒家精神的。这一点鲁迅先生九十年前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早就说过了。他说:例如嵇阮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但据我个人的意见,这判断是错的。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黩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
鲁迅说得太好了,嵇康这样的人其实是太相信礼教,是老老实实地视礼教为真理,不懂得变通,不懂得权术,太迂腐,太执着。在一个头脑灵活的人看来,嵇康的“迂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反正是当官,当曹家的官跟当司马家的官有什么区别呢?可是历朝历代总有这样“迂执”的人。明朝出了一个方孝孺,比嵇康还迂执。明成祖朱棣篡了侄儿建文帝的位子,要方孝孺草诏告天下,方孝孺提笔大书“燕贼篡位”四字,投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大怒,说:“灭你九族!”方孝孺说:“莫说九族,十族又如何!”结果真的被灭十族(第十族是学生、朋友),八百多人被杀。嵇康总算还争个曹家、司马家,你方孝孺争个啥呢?都是朱家人当皇帝,是叔叔当还是侄儿当关你什么事?所以方孝孺的脾气简直比嵇康还要犟。但正是这犟脾气闪耀着人格的光辉,什么叫“威武不能屈”?这就叫“威武不能屈”,这才是大丈夫。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历代死节之人大抵都有这样的犟脾气。文天祥说得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最终都有一死,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当然,嵇康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也不是人人都必须做的。在重大的历史事变面前,基于种种原因,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竹林七贤是七个好朋友,都很有才华,经常一起喝酒、清谈,开始时志趣应该都差不多,但后来就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阮籍跟嵇康差不多,但没有嵇康那么刚强,对司马氏只敢软拖不敢硬碰。刘伶和阮咸虽然满腹牢骚,但只能喝酒装疯。向秀最后还是选择出来做司马氏的官,至于山涛和王戎,就不仅当了司马氏的官,而且当了大官。很难说谁对谁不对,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也有各人的苦衷,有的人选择体制外的抗争,有的人选择体制内的改良,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如果仅仅是为了谋取权位而背叛原来的初衷,放弃独立的意志,甚至贬损自己的人格,恐怕总是不会被后人瞧得起的吧。前面说过的颜延之作《五君咏》,就是咏的竹林七贤中的五个人,而把山涛和王戎从七贤中除名了。颜延之距离七贤的时代才不过一百多年,七贤的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就不一样了。今天我们都还记得嵇康、阮籍,而山涛和王戎尽管官做得很大,已经不大有人提起了。这就是历史做出的评判,而历史常常是不体谅人的。
恐怖手段吓倒,不是顺服司马氏就是不敢作声。但是硬骨头总是有的,嵇康就是一个。嵇康痛恨司马氏的残忍,尤其痛恨司马氏的虚伪,痛恨他“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儒家的旗号,却干着与儒家宗旨相反的不仁不义的勾当。他愤激不已,便打出道家的旗帜来与司马氏对着干,并且写下一系列矛头直指司马氏的文章,如《释私论》《管蔡论》。当他的朋友山涛想推他出来做官的时候,他不仅不领情,反而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山涛绝交。表面是与山涛绝交,本质是与司马氏决裂,《与山巨源绝交书》其实就是一篇不合作主义的宣言。
这样一来,嵇康就成了司马氏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用什么罪名来杀掉嵇康呢?这是很为难的。因为当时的政权还是曹家的,没办法把不忠的罪名加在嵇康的头上。这时刚好发生一件事,嵇康有一个好朋友叫吕安,吕安有一个哥哥叫吕巽,吕安跟嵇康一样讨厌司马氏,但吕巽却选择了倒向司马氏,做司马氏的爪牙。吕安的老婆很漂亮,吕巽是个好色之徒,奸污了弟媳。吕安当然很愤怒,嵇康为了吕家的名声,劝吕氏兄弟相互隐忍。吕安答应了,吕巽表面上也答应了,不料这家伙恶人先告状,向司马氏诬告吕安不孝,在家打母亲。司马氏本来就讨厌吕安,便以不孝的罪名将吕安抓了起来。嵇康看见好友被诬陷,又痛恨吕巽不讲信用,便挺身而出为吕安辩解。不料早就怀恨在心的司马氏居然借机把嵇康一起抓了起来,说嵇康为不孝的吕安辩护也是不孝,最后用完全莫须有的“不孝”罪名,把吕安和嵇康两个人都杀害了。
这件事在今天看起来不好理解,嵇康虽然聪明绝顶,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手下一个兵都没有,也没有组织反对党,司马氏为什么如此害怕呢?如果说嵇康有力量,顶多也就是精神的力量。嵇康也很奇怪,如此聪明的一个人,难道看不出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气候早就形成了吗?为什么偏要螳臂当车呢?为什么就不能学自己的朋友山涛呢?如果他能接受山涛的推荐,司马氏一定会给他个不小的官做的,但嵇康偏不。这正是嵇康令司马氏害怕的精神力量之所在,他的独立意志和高尚人格就体现在这里。他无法扭曲自己的内心,无法屈从别人的意志,宁死也不屈服,绝不让自己的人格蒙羞。后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养生》里说嵇康注意养生,却因为恃才傲物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其实这是完全不理解嵇康。在嵇康看来生命是可贵的,所以要养生,但是独立的意志和人格比生命更重要。如果丧失了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养生只是养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就算能够长寿又有什么意义?跟一棵树、一块石头有什么区别呢?刘宋时代的诗人颜延之写了一篇《五君咏》,第二篇就是咏嵇康的,最后两句说:“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这才抓住了嵇康从容就死的本质。“鸾翮”(“鸾”是凤凰之类的神鸟,“翮”是翅膀上的羽茎,这里指翅膀)是美丽的躯壳,“龙性”是高傲的灵魂。他的肉体可以被杀死,而他的精神、意志、人格是不会屈服的,其实这正是儒家的真精神。孔子就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礼记》上说:士“可杀而不可辱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所以嵇康表面是道家的信徒,其实是儒家思想的真正信奉者。而打着儒家旗号的司马氏倒是真正糟蹋儒家精神的。这一点鲁迅先生九十年前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早就说过了。他说:例如嵇阮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但据我个人的意见,这判断是错的。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黩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
鲁迅说得太好了,嵇康这样的人其实是太相信礼教,是老老实实地视礼教为真理,不懂得变通,不懂得权术,太迂腐,太执着。在一个头脑灵活的人看来,嵇康的“迂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反正是当官,当曹家的官跟当司马家的官有什么区别呢?可是历朝历代总有这样“迂执”的人。明朝出了一个方孝孺,比嵇康还迂执。明成祖朱棣篡了侄儿建文帝的位子,要方孝孺草诏告天下,方孝孺提笔大书“燕贼篡位”四字,投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大怒,说:“灭你九族!”方孝孺说:“莫说九族,十族又如何!”结果真的被灭十族(第十族是学生、朋友),八百多人被杀。嵇康总算还争个曹家、司马家,你方孝孺争个啥呢?都是朱家人当皇帝,是叔叔当还是侄儿当关你什么事?所以方孝孺的脾气简直比嵇康还要犟。但正是这犟脾气闪耀着人格的光辉,什么叫“威武不能屈”?这就叫“威武不能屈”,这才是大丈夫。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历代死节之人大抵都有这样的犟脾气。文天祥说得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最终都有一死,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当然,嵇康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也不是人人都必须做的。在重大的历史事变面前,基于种种原因,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竹林七贤是七个好朋友,都很有才华,经常一起喝酒、清谈,开始时志趣应该都差不多,但后来就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阮籍跟嵇康差不多,但没有嵇康那么刚强,对司马氏只敢软拖不敢硬碰。刘伶和阮咸虽然满腹牢骚,但只能喝酒装疯。向秀最后还是选择出来做司马氏的官,至于山涛和王戎,就不仅当了司马氏的官,而且当了大官。很难说谁对谁不对,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也有各人的苦衷,有的人选择体制外的抗争,有的人选择体制内的改良,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如果仅仅是为了谋取权位而背叛原来的初衷,放弃独立的意志,甚至贬损自己的人格,恐怕总是不会被后人瞧得起的吧。前面说过的颜延之作《五君咏》,就是咏的竹林七贤中的五个人,而把山涛和王戎从七贤中除名了。颜延之距离七贤的时代才不过一百多年,七贤的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就不一样了。今天我们都还记得嵇康、阮籍,而山涛和王戎尽管官做得很大,已经不大有人提起了。这就是历史做出的评判,而历史常常是不体谅人的。